“世紀文學經典”精裝書系,華文20世紀名家薈萃,讀者和專家共同評選,名作匯聚,學者作序,宜讀宜品宜藏。
張曉風以散文聞名,但是她的筆觸頗為廣泛,散文、新詩、小說、戲劇、雜文均有涉獵,且均獨有特色。本書選入了張曉風各個時期的散文代表作品及小說戲劇作品數篇,包括散文《種種可愛》《關于擁抱》《一個女人的愛情觀》,戲劇《和氏璧》等篇。
有文章評論說:“張曉風的文章應該是冰清伶俐、空靈而溫暖的,有濃的化不開的情,有厚的舉不動的愛,有遠的看不盡的生,也有近的摸不著的死。這是一個女子的世界。精細、秀氣、典雅間雜著一股淡淡的對生命短暫的遺憾和看透塵世又不失去信心與熱情的執著。”
張曉風被余光中評價是“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更被臺灣地區評論界推為“當代十大散文家”,榮獲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等多個華語文學大獎。
張曉風的散文已經達到了寧靜致遠、淡泊明凈的境界,她散文里的敬畏與寧靜,尊嚴與氣度,正是來自長期的釀造,默默的積蓄。它并非純然空靈,也不是冷漠無情,更不是畏葸忍辱,而是人世風浪中大徹大悟后留存的精神結晶。
本書收入張曉風被臺灣科幻界譽為“當代華文世界較早的現代科幻小說”《潘渡娜》,張曉風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代表作《我喜歡》《玉想》及《行道樹》《敬畏生命》《有些人》等篇目選入語文教材。
購買此書的讀者還喜歡: 朱自清精選集 張承志精選集 郁達夫精選集 沈從文精選集 魯迅精選集 劉震云精選集 林海音精選集 郭小川精選集 丁玲精選集 曹文軒精選集 梁實秋精選集 史鐵生精選集 鐵凝精選集 陳忠實精選集 戴望舒精選集 汪國真精選集 周作人精選集 蕭紅精選集 白先勇精選集 阿城精選集 巴金精選集 徐志摩精選集 冰心精選集 林徽因精選集 更多關注: 世界文學經典:用寶貴的時間,讀有價值的書 其他精品推薦: 村子 動物農莊 弓與琴 富人,窮人 大森林 獅子與獨角獸 孤獨的迷宮 午夜之子 沒有被征服的 一九八四 批評的激情 圣殿 在鯨腹中 太陽石 喧嘩與騷動
張曉風,臺灣著名的散文家。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華,8歲隨母親一起赴臺灣,曾先后就讀于北一女中和屏東女中,畢業于東吳大學,后曾任教東吳大學和香港浸會學院。2005年10月被宣判患大腸癌第二期,張曉風持積極樂觀態度,經過開刀手術和半年的化療之后,成功控制住病情。近幾年,開始宣傳環保,2012年作為親民黨候選人當選臺灣地區第八屆“立法委員”,后辭去該職位,重回作家崗位。
目錄
再版序:千研萬磨后的香醇 … 徐學
現代中文經典徐學
散文編
我喜歡
種種可愛
關于擁抱
別人的同學會
一碟辣醬
包子
那人在看畫
一只玉羊
仗美執言
一句好話目錄
再版序:千研萬磨后的香醇 … 徐學
現代中文經典徐學
散文編
我喜歡
種種可愛
關于擁抱
別人的同學會
一碟辣醬
包子
那人在看畫
一只玉羊
仗美執言
一句好話
平視,也有美景
我在
生命,以什么單位計量
搖動過,但依然是我的土地
肉體有千萬種受難的形態
陳年老茶
聞歌
情懷
炎涼
我仿佛看見
我會念咒
我的藥呢?
生活賦
行道樹
敬畏生命
地毯的那一端
母親的羽衣
愛情篇
一個女人的愛情觀
許士林的獨白
矛盾篇(之—)
矛盾篇(之二)
矛盾篇(之三)
步下紅毯之后
有些人
不識
再跟我們講個笑話吧
未絕
溯洄
天門
半局
地篇
詩課
卓文君和她的一文銅錢
替古人擔憂
初心(節選)
色識
六橋
玉想
錯誤
人日
請問,你是洞庭紅的后代嗎?
只被允許的二夜情
“風”比“德”好
開卷和掩卷
三個人里面聰明的那一個
只因為年輕啊
不朽的失眠
高處何所有
我恨我不能如此抱怨
都是竹子害的
咱們小人物要多多說話
關于爸爸這種行業的考核制度
可叵語錄
小說戲劇編
潘渡娜
的麒麟
人環
和氏璧
一塊玉的故事
《西廂記》改寫
王寶釧
曉風素描
創作要目
(本書目由徐學選定)
食 橘 者
冬天的下午,太陽以漠然的神氣遙遙地籠罩著大地,像某些曾經蔓燒過一夏的眼睛,現在卻渾然遺忘了。
有一個老人背著人行道而坐,仿佛已跳出了雜沓的腳步的輪回,他淡淡地坐在一片淡淡的陽光里。
那老人低著頭,很專心地用一只小刀在割橘子皮。那是“柑”種的橘子,皮很松,可以輕易地用手剝開,他卻不知為什么拿著一把刀工工整整地劃著,像個石匠。
每個橘子他照例要劃四刀,然后依著刀痕撕開,橘子皮在他手上盛美如一朵十字科的花。他把橘肉一瓣瓣取下,仔細地摘掉筋絡,慢慢地一瓣瓣地吃,吃完了,便不疾不徐地拿出另一個來,耐心地把所有的手續再重復一遍。
那天下午,他就那樣認真地吃著一瓣一瓣的橘子,參禪似的凝止在一種不可思議的安靜里。
行道樹
每天,每天,我都看見它們,它們是已經生了根的——在一片不適于生根的土地上。
有24小時,一個炎熱而憂郁的下午,我沿著人行道走著,在穿梭的人群中,聽自己寂寞的足音,我又看到它們,忽然,我發現,在樹的世界里,也有那樣完整的語言。
我安靜地站住,試著去理解它們所說的一則故事:
我們是一列樹,立在城市的飛塵里。
許多朋友都說我們是不該站在這里的,其實這一點,我們知道得比誰都清楚。我們的家在山上,在不見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們居然站在這兒,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我們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涼涼的云。而我們呢?我們的裝飾,正如你所見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煤煙。
是的,我們的命運被安排定了,在這個充滿車輛與煙囪的工業城里,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但你們盡可以節省下你們的同情心,因為,這種命運事實上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否則我們不會在春天勤生綠葉,不必再夏日獻出濃蔭。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這種痛苦能把深度給予我們。
當夜來的時候,整個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紅燈綠酒。而我們在寂靜里,在黑暗里,我們在不被了解的孤獨里。但我們苦熬著把牙齦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們就站成一列致敬——無論如何,我們這城市總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陽!如果別人都不迎接,我們就負責把光明迎來。
這時,或許有一個早起的孩子走了過來,貪婪地呼吸著鮮潔的空氣,這就是我們最自豪的時刻了。是的,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于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制造著不被珍視的清新。
落雨的時分也許是我們最快樂的,雨水為我們帶來故人的消息,在想象中又將我們帶回那無憂的故林。我們就在雨里哭泣著,我們一直深愛著那里的生活——雖然我們放棄了它。
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故事說完了,四下寂然,一則既沒有情節也沒有穿插的故事,可是,我聽到了它們深深的嘆息。我知道,那故事至少感動了它們自己。然后,我又聽到另一聲更深的嘆息——我知道,那是我自己的。
敬畏生命
那是一個夏天長的不能再長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個湖邊。我起先是不經意地坐著看書,忽然發現湖邊有幾棵樹正在飄散一些白色的纖維,大團大團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飄到草地上,有些飄入湖水里。我當時沒有十分注意,只當是偶然風起所帶來的。
可是,漸漸地,我發現情況簡直令人吃驚。好幾個小時過去了,那些樹仍舊渾然不覺地,在飄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無限的云庫似的。整個下午,整個晚上,漫天都是那種東西。第二天情形一樣,我感到詫異和震撼。
其實,小學的時候就知道有一類種子是靠風力吹動纖維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道測驗題的答案而已。那幾天真的看到了,滿心所感到的是一種折服,一種無以名之的敬畏。我幾乎是及時次遇見生命——雖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狀的種子在我心底強烈地碰撞上什么東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華的、奢侈的、不計成本的投資所感動。也許在不分晝夜的飄散之余,只有一顆種子足以成樹,但造物者樂于做這樣驚心動魄的壯舉。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際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種子中有哪一顆成了小樹。至少,我知道,有一顆已經成長。那顆種子曾遇見了一片土地,在一個過客的心之峽谷里蔚然成陰,教會她怎樣敬畏生命。
張曉風的一支健筆縱橫于近二十年來的文壇,先是以散文成名,繼而轉向小說,不久又在戲劇界激起壯闊的波瀾,近年她的筆鋒又收回散文的領域,而更見變化多姿。她在散文創作上的發展,正顯示一位年輕作家如何擺脫了早期新文學的束縛,如何鍛煉了自己的風格,而卓然成為第三代的名家。
——余光中
我常暗覺龍應臺作品《目送》受其影響,意景極像,影像也似,都是母親角度的溫情書寫,有家長經驗的人會被電到,沒有的話,或會稍嫌濫情。
——馬家輝
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敲瓔珞敲冰。
——臺灣評論界
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
——《臺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