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烈編著的《科學家故事100個》,是一本有趣的故事書,講了104個關于科學家的故事。
科學家的一生是漫長的。《科學家故事100個》只是選取科學家一生中最有趣的一個故事,仿佛用照相機拍下科學家一生中最精彩的鏡頭。
這些故事告訴你,科學家是多么勤奮,惜時如金; 這些故事告訴你,科學家是多么勇敢,知難而進; 這些故事告訴你,科學家是多么謙遜,永不滿足; 這些故事告訴你,科學家是多么好學,孜孜不倦; 這些故事告訴你,科學家是多么堅定,捍衛真理; …… 《科學家故事100個》已被列入由新聞出版總署、新閱讀研究所推薦的中國小學生基礎閱讀書目三十種之一。
序言
自序
1.從“班門弄斧”說起——魯班
2.古代的“博士”——亞里士多德
3.幾何學之父——歐幾里得2I
4.“等一下殺我的頭”——阿基米德
5.龍嘴里吐出了銅球——張衡
6.妙手神醫——華佗
7.月球上有他的名字——祖沖之
8.“活魯班”——喻皓
9.多才多藝的科學家——沈括
10.他不知道發現了美洲——哥倫布
11.臨死的挑戰——哥白尼
12.真金不怕火——塞爾維特
13.科學不承認偶像——維薩里
14.寫了27年的巨著——李時珍
15.從小熱愛星星——第谷?布拉赫
16.烈火燒不了真理——布魯諾
17.“徐家匯”的來歷——徐光啟
18.300年沉冤昭雪——伽利略
19.“小解剖家”——哈維
20.奇人奇書——徐霞客
21.看門人游歷“小人國”——列文虎克
22.“我站在巨人肩上”——牛頓
23.預言的勝利——哈雷
24.鐘和地球——李希爾
25.至死自稱“印刷工”——富蘭克林
26.為科學獻身——羅蒙諾索夫
27.“怪人”不怪——開文迪許
28.當真理碰到鼻尖上……——普利斯特列
29.“蒸汽大王”——瓦特
30.藥房里的化學家——舍勒
31.善于思索的人——拉瓦錫
32.從“朝三暮四”到專心致志——拉馬克
33.牛痘的來歷——琴納
34.輪船之父——富爾敦
35.襪子的啟示——道爾頓
36.敢于“改錯”的人——王清任
37.怪物嚇不了他——居維葉
38.墓碑上的正十七邊形——高斯
39.當上“科學明星”前后——戴維
40.關于“女神”的信——柏濟力阿斯
41.“大學生”念小學——斯蒂芬遜
42.從徒工到科學家——法拉第
43.畫家發明電報——莫爾斯
44.“橡皮人”的悲劇——古特義
45.兩次化學論戰——維勒
46.遲到的聘書——阿貝爾
47.從失誤中吸取教訓——李比希
48.盲人的創造——布萊葉
49.把蟲子放進嘴巴的人——達爾文
50.“小人物”創立新理論——伽羅華
51.海王星的發現——勒威耶;亞當斯
52.后花園里的科學實驗——孟德爾
53.“必須努力工作”——巴斯德
54.珍貴的友誼——華萊士
55.“昆蟲迷”——法布爾
56.“一個好漢三個幫”——赫胥黎
57.馬車上的夢——凱庫勒
58.“炸不死的人”——諾貝爾
59.終身努力的人——門捷列夫
60.第三位小數的勝利——瑞利
61.X射線——倫琴
62.沒有電話的24小時——貝爾
63.“發明大王”的秘訣——愛迪生
64.科學的苦工——巴甫洛夫
65.在機遇面前——貝克勒爾
66.一本書的作用——拉姆賽1
67.給自己寫信的人——歐立希
68.對“想當然”的懲罰——艾克曼
69.青龍橋車站旁的銅像——詹天佑1
70.電影和縫紉機——盧米埃爾兄弟(路易?盧米埃爾;奧古斯特?盧米埃爾)
71.飛機兄弟——萊特兄弟(威柏?萊特;奧維爾?萊特)
72.鐳的母親——居里夫婦(居里;居里夫人)
73.桃李滿天下——盧瑟福
74.戴草帽的博士——愛因斯坦
75.偶然,也不偶然——弗萊明
76.中國的萊特——馮如
77.珍愛石頭的人——李四光
78.逝世前的科學記錄——竺可楨
79.揭開胰島素的秘密——班亭
80.“貢獻畢生心力”——茅以升
81.永存的墓碑——朱洗
82.“敵僑”的貢獻——費米
83.兩顆愛國的心——傅鷹;張錦
84.“童魚”——童第周
85.“學不偏廢”——蘇步青
86.自學成才的數學家——華羅庚
87.學外語像交朋友——高士其
88.歸來——錢學森
89.吃豹子膽的人——蔡希陶
90.“十個指頭按一個跳蚤”——李貴真
91.“預應力混凝土先生”——林同炎
92.物理女杰——吳健雄
93.奇怪的葉子——吳征鎰
94.電腦大王——王安
95.“我還應繼續努力”——楊振寧
96.堅強的早產兒——彭加木
97.“李精于學”——李政道
98.斷手再植的奇跡——陳中偉
99.“數學怪人”——陳景潤
100.丁和“J”——丁肇中
101.“棒球化學家”——李遠哲
102.重要的是貢獻——崔琦
103.從“紅領巾”到數學家——楊樂;張廣厚
104.及時位華人宇航員——王贛駿
結束語
從“班門弄斧”說起 采石江邊一堆土, 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 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詩人梅之渙瞻仰了李白墓之后寫的小詩。其中“魯班門前弄大斧”一句,為后人所傳誦,以至有人添了一句,變成對偶句: 魯班門前弄大斧, 關公面前舞大刀。
“魯班門前弄大斧”,出自成語“班門弄斧”。
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知天高地厚。
這里所說的魯班,是春秋末年的巧匠,人們尊之為木工的開山鼻祖。
很巧,那時候還有一個巧匠叫公輸般。般與班同音,有的書上也寫作公輸班。有人認為,魯班與公輸般是一個人,因為公輸般是魯國人,所以叫他魯班;也有人認為,魯班與公輸般是兩個人,但他們都是古代的巧匠。
由于年代久遠,關于魯班的生平,現在知道的很少。但是,關于魯班的傳說卻很多。
據傳說,鋸就是魯班發明的。(我國考古工作者近年來在陜西藍田縣、武功縣分別發現西周時期的銅鋸,早于魯班。因此,有人認為流傳多年的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并不,但此說尚無定論。)那時候,木工的工具只有斧頭。魯班帶著徒弟,上山用斧頭砍伐樹木,非常吃力,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他的手破了,鮮血流了出來。他一看,手不是被斧頭碰破的,而是被野草葉子割破的。野草葉子怎么這樣厲害呢?魯班仔細一看,這葉子長長的,邊緣上有許多鋒利的小齒。
魯班深受啟發,便在鐵片上做出許多小齒,發明了鋸。用鋸鋸木頭,比用斧頭方便、省力多了。
現代有一門研究生物系統的結構、功能等用來改進工程技術系統的科學,叫做仿生學。如此看來,魯班在野草葉子的形態啟發下發明了鋸子,也可以說是仿生學應用于實際的一個簡單的例子。
據傳說,木工用的刨、鉆、鏟、曲尺等工具,也是魯班發明的。至今,有人仍把曲尺稱為“魯班尺” 。
起初,魯班在畫墨線的時候,自己拿著一頭,他母親拿著另一頭。后來,他發明了墨斗彎鉤,這樣畫線時就用不著兩個人了。至今,墨斗彎鉤被人們稱為 “班母”,意思是說它代替了魯班的母親。
據說,磨同樣是魯班發明的。
本來,人們是用石杵在石臼中把米搗成粉的,又慢又費力。魯班發現人們用手搓米,能把米搓碎。于是,就用兩塊圓石頭來搓米,由此,發明了石磨。
關于魯班的傳說還有很多,甚至有人說趙州橋也是魯班修的,那是越傳越神了。其實,趙州橋是隋朝石匠李春帶領工匠建造的。人們為什么把趙州橋也說成是魯班修的呢?這是因為魯班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經成了聰明、智慧的象征了。
不過,還有一個關于魯班的傳說是值得記取的: 小時候,魯班雕刻一只鳳凰,結果雕出來的卻像只雞,一點也不好看,人們都嘲笑他把鳳凰變成了雞。后來,魯班不斷學習雕刻,手藝不斷提高,終于雕出了一只美麗的鳳凰,受到人們的贊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熟能生巧。天才出于勤奮。
魯班并不是生下來就心靈手巧的,而是經過了刻苦的努力,才成為一個世所稱頌的神匠的! 亞里士多德 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是古希臘學者中最博學的人物,在哲學、美學、教育學、生物學、生理學、醫學等方面都有貢獻。主要著作有《工具論》《形而上學》《物理學》《倫理學》《政治學》《詩學》等。
古代的“博士” “沒有一個動物同時具有長牙和角。” “反芻動物有一種多重胃,但是牙齒很不行。” “長毛的四足動物胎生,有硬棱甲的四足動物卵生。” 可以看出,上面的這些話,只有經過長期的觀察、思考,并經過歸納、總結,才能說出來。
使人感到驚訝的是,這些話競出自一位2300多年前的古人之口!他是誰呢? 他就是著名的古希臘大科學家亞里士多德。
在2300多年前,人類的生產和科學技術還十分落后。然而,就在那樣的年代,亞里士多德卻酷愛科學,細致地研究了許多自然現象。
為什么“沒有一個動物同時具有長牙和角”呢? 亞里士多德的回答是:“野獸有了長牙可以保護自己,何必再長角呢!” 為什么“反芻動物有一種多重胃,但是牙齒很不行”呢? 亞里士多德的回答是:“正因為它們的牙齒很不行,才要靠多重胃來幫助消化。在自然界中,一貫是從這一部分拿掉后,就會在另一部分加以補償。” 為什么“長毛的四足動物胎生,有硬棱甲的四足動物卵生”呢? 亞里士多德的回答是:“這說明動物是可分為好多類的。不同類的動物,生育的方法是不同的。如果說雄的是木匠,那么雌的就是木材!” 亞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84年生于斯塔其拉。他的父親尼哥馬克斯是一位醫生。亞里士多德受父親影響,從小喜愛大自然。后來,他的博學多才的老師,著名的古希臘學者柏拉圖(公元前427一前347)給了他良好的教育。
亞里士多德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喜歡親自動手做實驗,而且具有很敏銳的觀察力,并善于進行總結和歸納。
亞里士多德曾解剖過至少50種不同類型的動物,弄清了各種動物的內部構造。人們說,如果不是由于宗教不允許解剖人的尸體的話,亞里士多德一定會在那時候就研究人體的內部構造了。亞里士多德把540 種動物按照它們的形狀分為11大類,寫人他的生物學著作。這是人類及時次對動物進行詳細的分類。
亞里士多德曾很詳細地觀察了雞蛋孵成小雞時胚胎的發育過程:“心好像一塊紅血在蛋白的中間。這一點紅跳著跳著,然后伸出兩條充滿了血的血管,成旋渦的形狀。有一層布滿血管的薄皮包圍著蛋黃,然后肢體才伸張出來,最初是很小而且是白色的。”這樣詳細、如實的科學記錄,在2300多年前是多么可貴!P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