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濰縣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并稱為"中國三大年畫",濰縣年畫以其對比強烈的色彩、質樸明快的風格,形成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樣式:《濰坊木版年畫:傳承與創新》比較地介紹了濰縣年畫的源流、題材內容、代表作品、藝術特色、制作工藝,以及在當代的改革與創新。書中還特別介紹了當代著名濰坊木版年畫專家張殿英的創作實踐與理淪探索。
木版年畫概述
濰坊年畫之緣起
濰縣年畫的源流
濰縣年畫的題材內容和代表作品
濰縣年畫的形式和藝術特色
濰縣年畫的制作工藝
濰縣年畫的銷售經營
濰縣年畫的唱賣
濰縣年畫的改革
濰縣年畫的新生
附錄一 張殿英的木版年畫創作實踐.張玉祥
附錄二 張殿英在木版年畫理論上的探索.張慶祥
附錄三 濰縣民間木版年畫的傳統特征.葉又新.
附錄四 關注本民族的民間藝術.陳平
附錄五 張殿英有關楊家埠年畫的主要著作
附錄六 國內研究濰縣年畫的著述
后記
木版年畫是裝飾新年環境、增強節日氣氛、希冀吉祥如意的繪畫形式。它們一般出自民間畫工之手,是中國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古代社會里,"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到了封建社會,官僚豪紳服冕飾而序尊卑,經緯分明。文化藝術作為人類意識的觀念形態,是現實生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階級不同,創造和享用的藝術也有差異。統治階級有他們粉飾太平、重教化倫理的宮廷藝術,佛教道教有他們弘揚教義、宣傳宗教思想的宗教藝術。作為被統治階級的農民,民間藝術則是他們創造并享用的。
一般來說,藝術是社會生活的產物,在社會生活中,不同階級相互依存,各自的藝術自然也是相互聯系的。作為社會主體的人民是藝術的創造者。在封建專制社會中,統治階級憑借自己手中的權力支配著社會,對下層勞動群眾所創作的民間藝術,毫無例外地,按他們的審美意識加以改造而用之。在先秦,許多民謠收入《詩經》。漢魏樂府也是民歌,唐展成了文人詩體新樂府。唐代流行于民間的詞,到了宋代也便不只是民間的東西了……
繪畫也是如此,先秦它是小人"百工"之事,漢代張衡、蔡邕參與繪事以后,到了南齊謝赫便有"傷于師工,乏其士體"(《歷代名畫汜》)的評論。
這就是說,由于上層文人開始作畫,民間繪畫開始受到歧視。作為統治階級,他們生活條件優越,又能受到教育,有較高的文化修養,他們有能力也有時間,從民間選取的藝術形式,加工提煉,形成藝術性更高的作品.但在這時,畫工尚未受到排斥,一代畫圣吳道子本來也是孤貧的畫丁,召人禁中才結束了流浪的生活。
唐代以后,文人畫興起,隨著歷史的演進勢力愈增,義把統治階級的繪畫分為文人畫和宮廷畫(后稱院體)兩個體系。文院兩體互為消長,到元、明、清時,文人畫壟斷畫壇,把院體畫都不放在眼巾,民間繪畫自然不值一顧.這是明清期間,年畫作坊遍布大江南北,年畫作品貼滿千家萬戶,而不見于名家收藏、文獻著錄的根源。
文人畫的產生取決于中國特定的歷史條件。隋唐以后,開興科舉,以文取士,官僚、文人二役一身。他們重詩文,工書法,玩筆、戲墨,以畫白娛,在漫長的歲月中,特別是元朝以后,漸漸形成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文入畫"。文人畫,寄情于山水、花鳥,詩、書、畫、印集于一體,相得益彰,表達作者的感受和炎涼,導致五代、兩宋山水、花鳥畫的勃興。元朝開始,山水、花鳥成為中國畫壇的主流。明清兩代,人物畫進一步退居次要地位。文人畫的興起,是中國繪畫歷史的必然,它不啻是中國畫的主流,乃至現代仍為世界畫壇所注目。但是不可否認,由于文人畫家排斥其他流派和畫種,在創作中迷戀于自我欣賞、自我陶醉,脫離人民群眾。盡管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多方汲取了民間繪畫的營養,但是,文入畫家對于民間繪畫竭盡詆毀之詞,使得民間繪畫在明清畫壇上沒有立錐之地。
面對這種現實,勞動人民無怨無悔,照舊走著自己的道路。散居農村的民間藝人,順應廣大群眾的要求,繼承祖國的繪畫傳統,在歷代節令畫和宗教繪畫的基礎上,創造了民間木版年畫。他們拾遺補闕,把多數文人畫家卑視的人物畫撿起來,利用唐宋發展起來的雕版印刷技術,為著群眾美化新年環境的需要而創作,同文人畫的創作道路截然不同。鄭振鐸先生在《中國古代木刻畫選集.緒言》中,熱情贊揚木版年畫的藝人"有力地扶持著中國人物畫的優良傳統.這個傳統在號稱`正統派,的中國繪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