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落在民間的珍珠:非遺手工技藝篇》分為五部分:及時章編·繡,第二章雕·刻,第三章制·作,第四章印·繪,第五章鑄·塑,內容包括:平平仄仄仄仄平的格律:北京宮毯織造技藝,燦霞出機杼:南京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方圓里的精工細琢:錢幣生產中的手工雕刻技藝,方寸之間的萬物天地:濰坊核雕,人文氣息與美學藝術的結合:海派紫砂,溫潤青釉的典雅瓷韻:龍泉青瓷燒制技藝,中國印刷術活化石:朵云軒木版水印藝術,從街頭巷末到歲月留痕:楊柳青木板年畫,古銅上的舞蹈:蘇州傳統銅器錘揲技藝等。
序
守護與擔當
及時章編·繡
繡中昆曲:顧繡
東方的油畫:上海絨繡
巧手牽千絲:象牙篾絲編織
一根彩線博采眾長:三林刺繡技藝
平平仄仄仄仄平的格律:北京宮毯織造技藝
燦霞出機杼:南京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
第二章雕·刻
木中象牙:黃楊木雕
洵美且異:海派玉雕
竹子上的書畫:嘉定竹刻
方圓里的精工細琢:錢幣生產中的手工雕刻技藝
不見刀痕見畫工:雕漆技藝
方寸之間的萬物天地:濰坊核雕
第三章制·作
穿金鑿銀鑄錦繡:金銀細工制作技藝
會流動的彩光:上海燈彩
海派徽墨:曹素功墨錠制作技藝
人文氣息與美學藝術的結合:海派紫砂
溫潤青釉的典雅瓷韻: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繁華深處的璀璨:景泰藍制作技藝
第四章印·繪
中國印刷術活化石:朵云軒木版水印藝術
小玩物里的大干世界:北京內畫鼻煙壺
蓼藍靛青染紫瑯: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從街頭巷末到歲月留痕:楊柳青木板年畫
古老瓷器上的現代畫像:瓷板畫
第五章鑄·塑
中國的雕塑:面塑
一梭穿宇宙,兩手織云霞: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小人偶里的塑與繪:天津泥人張
古銅上的舞蹈:蘇州傳統銅器錘揲技藝
竹刻,又稱竹雕,是我國傳統的手工技藝之一,其歷史可上溯至西周時期。上海的嘉定地區是我國的竹刻之鄉,明代萬歷年間的朱鶴為嘉定竹刻的創始者,與其子朱纓(朱小松)、其孫朱稚征(朱三松),世稱"嘉定三朱"。比他們祖孫稍晚的還有沈漢川、沈禹川(名大生)昆仲。清初,又出現了嘉定竹刻史上陣容最龐大的竹刻家族封錫爵(字晉候)、封錫祿(字義侯)、封錫璋(字漢侯),時稱"封氏三鼎足",和家族中的其他成員。還有康熙時期首創薄地陽文竹刻的吳之瑤。此外,清代中葉至民國初期的時學庭、時鈺倆兄弟,民國時期的潘松筠、潘行庸父子,張學海、張春泉、張曉生祖孫仨等。嘉定竹刻的傳承基本上是以家族和師徒為主,人數眾多,在鼎盛期已形成以家族為主的產業鏈。至近現代,嘉定竹刻仍生生不息,大有創新發展趨勢。其中,張學海、張春泉、張曉生祖孫仨、時大經之子時湘華、潘松筠、潘行庸父子,尤其是當代的王威、張偉忠,更是薪火相傳,延綿不斷,是嘉定竹刻的典型代表人物。他們或繼續父輩事業,或繼承師傅事業,或教學技藝,在竹刻藝術天地里縱橫馳騁,均取得了較大的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