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農產品產業化及產業鏈治理研究——以柴達木枸杞為例》以柴達木枸杞為例,研究特色農產品產業化及產業鏈治理,共分為12章,通過實地調研的方式,探索枸杞產業鏈的協同治理、信任治理,揭示柴達木枸杞產業化面臨的機遇、挑戰,并借鑒國內外農業產業化的經驗,研究特色農產品產業化與產業鏈治理,提出產業化對策與發展建議。《特色農產品產業化及產業鏈治理研究——以柴達木枸杞為例》非常注重內容的真實性、有效性,通過數據圖表進行闡述分析,并進行實證研究。另外,在《特色農產品產業化及產業鏈治理研究——以柴達木枸杞為例》的后還附有實地調研的相關問卷,以便讀者閱讀和借鑒。
可以作為普通高等院校產業經濟學、管理學專業本科、研究生教學參考資料,該領域專家、學者
目錄
章 緒論 1
節 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四節 解決的關鍵問題及難點 6
第二章 相關理論及文獻研究 7
節 比較優勢理論 7
第二節 規模經濟理論 9
第三節 競爭優勢理論 11
第四節 產業化文獻研究 14
第三章 柴達木枸杞產業化發展環境分析 18
節 柴達木枸杞的種植環境 18
第二節 枸杞產業化社會環境 19
第三節 柴達木枸杞開發歷史 20
第四章 柴達木枸杞產業化理論模型 24
節 影響柴達木枸杞產業化的因素提煉 24
第二節 枸杞產業化影響因素理論模型的建構 26
第五章 柴達木枸杞產業化數據分析 48
節 數據的描述性統計及現狀分析 48
第二節 模型的測量 56
第三節 假設檢驗結果及討論 65
第六章 國內外農業產業化的基本做法及啟示 68
節 新疆棉花產業化的基本做法及啟示 68
第二節 內蒙古奶業產業化的基本做法及啟示 69
第三節 寧夏枸杞產業化的基本做法及啟示 72
第四節 荷蘭花卉產業化的基本做法及啟示 74
第七章 產業鏈理論 77
節 產業鏈研究現狀 77
第二節 產業鏈內含鏈研究現狀 79
第三節 產業鏈節點企業契約制度的建立 81
第八章 枸杞產業鏈延伸 84
節 柴達木枸杞產業鏈延伸的意義 84
第二節 柴達木枸杞產業鏈延伸中的影響因素分析 88
第三節 柴達木枸杞產業鏈延伸層面 88
第九章 柴達木枸杞產業鏈協同治理的理論探索 91
節 產業鏈協同理論淵源 91
第二節 產業鏈內含鏈治理研究現狀 95
第三節 協同治理及相關研究 97
第四節 產業鏈協同治理的機理及機制分析 106
第十章 枸杞產業鏈制度信任治理 111
節 制度信任 111
第二節 企業制度的建立 112
第三節 以制度建立信任 114
第四節 供應鏈治理中的制度信任 116
第五節 供應鏈節點企業間信任機制的建立 118
第十一章 柴達木枸杞產業化面臨的機遇、挑戰和發展思路 127
節 發展機遇和面臨挑戰 127
第二節 發展思路 131
第十二章 對策與政策建議 134
參考文獻 140
附錄 148
后記 152
章 緒論
節 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一、研究背景
(一)國家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
2000年1月,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會議將退耕還林還草列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內容。同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林業局、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國家財政部聯合發出了《關于開展2000年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退耕還林(草)試點示范工作的通知》,標志著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工程正式啟動。青海省是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主要省份,2000年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在青海省各地的試點工程開始啟動。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是為了進行生態環境建設,對坡耕地有計劃、分步驟地退耕還林還草,并采取"退耕還林還草、荒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綜合性措施,在一定時期內,由國家無償向農民提供糧食和苗木,為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發展空間,這也是青海省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和切入點。按照青海省"以糧代賑"退耕還林還草實施規劃,將柴達木地區列為青海省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重點區域,青海省有關部門提出了"東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林業產業發展思路。在全省由退耕還林工程帶動起來的后續產業中,柴達木枸杞園于2014年已發展成為省內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特色鮮明的產業基地。截至2014年底,已種植枸杞28.07萬畝,采果面積達到21.65萬畝,采摘的鮮果產量達到14萬噸。此外,為了進一步提高柴達木枸杞的附加值,柴達木枸杞產業在大力開拓枸杞干果市場的基礎上,進一步開辟出枸杞多糖膠囊、枸杞鮮果、枸杞茶葉、枸杞餅干等衍生產業鏈條,讓青海高原綠色無污染的天然"紅果果"真正變成帶動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金果果"。
(二)國家林業局提倡發展沙產業
沙產業是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專門針對廣大西部沙漠干旱地區提出的,為我國西部經濟發展描繪出了一幅美好的藍圖。開發沙產業是沙區發展林業的重要途徑之一,他認為,沙產業就是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漠上搞農業生產。錢學森預言,"農、林、沙、草、海"五大產業將在21世紀掀起第六次產業革命。發展沙產業不僅可以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而且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青海省根據柴達木的自然地理條件,把枸杞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沙產業之一。因為枸杞是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于一身的優勢樹種,是防沙、治沙的品質品種之一,具有耐寒、耐旱、抗逆性強、成活率高的特點,特別適合在海拔高、光熱條件充足、晝夜溫差大的柴達木地區種植。自2002年開始,青海省結合"三北"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在柴達木沙區數十個綠洲及周邊,人工營造枸杞經濟林,到2014年年底,共營造枸杞經濟林17.7萬畝,其中,80%已有產出。依托枸杞經濟林發展起來的青海柴達木高科技藥業有限公司年產值達6258.2萬元,沙產業在當地農牧民收入中的比重達34.3%。
(三)青海實施生態立省戰略
2008年青海省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上,宋秀巖省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立足青海的基本省情和獨特的生態環境,著眼于建設生態文明,大力實施以"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生態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生態立省戰略,同年在青海省省委十一屆三次全體委員會上,首次提出關于"生態立省"的概念,并在2008年1月,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有關部門和相關研究機構組成課題組,進行了長達8個月的調研,形成了31萬字的青海省實施"生態立省"戰略研究報告,對"生態立省"戰略作了完整詮釋和闡述。青海省出臺了《實施生態立省戰略指導意見》,將分階段、有步驟地加以推進。2009年,重點啟動"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建設,主要是加快做好"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前期工作。在這項工作中,首先做好柴達木盆地、湟水流域和黃河階地的生態保護與治理。其中,柴達木盆地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工程包括萬畝荒漠化治理和5萬畝還草等重點項目建設。建設的主要方向是:加強現有植被的保護與管理,以重要城鎮、綠洲農業區和青藏鐵路沿線為重點,建設骨干水利工程;推廣節水灌溉技術;采取植物固沙、沙障固沙、引水拉沙,大力發展造林、種草;建立農田保護林網,改良風沙農田,合理開發水土資源,灌排結合,推廣、普及旱作造林、節能技術和開發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增加沙區植被,發展沙產業,控制沙化面積。"計劃在未來的10年間,在荒漠化地區完成人工造林77萬畝,種植中草藥及經濟林10萬畝,改良草場、治理黑土灘1530萬畝,封山育草570萬畝等。"(徐鴻偉,2000)
(四)青海海西州大力發展特色農業
《青海省海西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指出:"十一五"期間,著力培育無公害蔬菜、品質油菜籽種、枸杞、沙棘等一批柴達木特色農畜產品;要加快農牧業產業化進程,大力培育、扶持以農畜產品加工、儲藏、銷售為主,并且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積極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不斷提高農牧業產業化程度和農牧業生產效益;要加強農牧業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在優良品種引進、培育推廣、病蟲害防治、先進實用技術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新進展,不斷提高農牧業科技含量;大力發展集約型、規模型和效益型農牧業,走科、工、貿一體化的路子。
2008年,海西州不斷調整和優化農牧業結構,大力發展訂單農牧業,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特色農牧業漸行漸強。在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方面,按照"西部枸杞、東部馬鈴薯、城郊蔬菜、基地養殖"的思路,加強對農牧業結構調整和生產布局的指導,2008~2009年,海西州共投入2760萬元用于扶持和發展柴達木枸杞產業,政府無償提供枸杞苗木和技術指導,種植戶投資、投工、投勞等方式進行枸杞基地的建設,使全州48萬畝農作物中,2009年枸杞種植面積繼上年新增6.72萬畝,特色作物比例達到79%,較上年增加6個百分點;在產業化經營發展方面,按照以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牧業的思路,投入產業化資金900萬元,重點支持青海柴達木高科技藥業有限公司、青海藏源食品有限公司等省州級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搞好農畜產品加工轉化,引導155個專業合作組織規范運作,推進茶卡活畜和德令哈枸杞交易市場建設,促進了產業化經營帶動能力的提升②。截至2015年底,柴達木枸杞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同時建立了5000畝種苗繁殖基地,并完成15萬畝枸杞有機食品基地的認證。柴達木枸杞的深加工率達70%以上,枸杞果酒的生產能力達3000噸,枸杞粉產量達1500噸,枸杞濃縮汁接近1000噸。同時,枸杞芽茶、枸杞黃酮和枸杞籽油等系列產品也將形成規模化生產,枸杞產業年銷售收入達15億元,成為青海省名副其實的優勢產業。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一)研究目的
青海省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發展"沙產業"、實施"生態立省"戰略,以及海西州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這些客觀的因素和條件都為柴達木枸杞產業化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使柴達木枸杞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現已形成的規模化種植,促使了柴達木枸杞必定走產業化之路,并在各級政府的大力倡導和組織下,柴達木枸杞產業化根據已制訂的規劃開始啟動。本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根據柴達木枸杞產業化已面臨和即將面臨的主要問題,旨在積極探求柴達木枸杞在產業化過程中科學、合理、生態的發展之路,為政府和有關部門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對柴達木枸杞產業化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柴達木枸杞產業化的理論意義主要包括以下兩點:一是本書以比較優勢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競爭優勢理論為指導,結合柴達木枸杞產業化存在的問題,根據國內外產業化的啟示,為柴達木枸杞產業化提供理論支撐,為政府、企業的決策提供依據和合理性的建議;二是通過柴達木枸杞產業化實踐,以實證證明比較優勢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競爭優勢理論是產業化理論的主要組成部分,并完善和充實產業化的理論體系。
2.現實意義
(1)能夠增加農牧民的收益,改善農牧民的生活。枸杞產業化在龍頭企業和農民枸杞協會的組織帶動下,必然會促使枸杞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種植,拓展產業鏈條,使農民的生產成本和經營風險降低,從而提高農民收益,改善農民生活。
(2)能夠發揮規模效益,拓展枸杞產品市場。柴達木在現有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形成了以村、鄉、縣、州為格局的大規模生產,枸杞產量大幅提高,有利于形成枸杞產業化規模效益,有利于引進有實力的枸杞深加工廠商,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能夠創造就業機會,有效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枸杞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夠吸納大量勞動力。就現有枸杞種植面積來看,在摘果期就能吸引10萬~20萬人,同時產業化龍頭企業也能吸引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
(4)能夠有效推動"新農村"建設,促進鄉村和諧。我國的"新農村"建設,是針對我國的"三農"問題提出的,是為了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矛盾。"新農村"建設首先談的是經濟發展,而"新農村"發展的關鍵還是要靠農業,只有發展高科技農業,農村經濟才會有較大的發展。因此,柴達木枸杞產業化是推動"新農村"建設、促進鄉村和諧的保障。
(5)因地制宜,保護生態環境。枸杞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具有耐鹽堿、耐寒、抗熱、抗旱特性,其適應性很強,并具有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降低鹽堿危害的作用,是治理荒漠化土地的優勢樹種。柴達木地區大規模種植枸杞,既能增加植被覆蓋率,又能起到防風固沙、改良土壤、保持水土等作用,從而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第二節 研究內容
本書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1)通過對柴達木枸杞發展環境的分析,認為柴達木枸杞產業化是歷史必然。
(2)通過實地調研,選擇格爾木市大格勒鄉菊花村、都蘭縣諾木洪農場為樣本,逐戶進行問卷調查,所得的手數據經過SPSS軟件分析,得出了科學有效的柴達木枸杞產業化現有的狀況。
(3)借鑒國內外產業化發展經驗,結合柴達木枸杞產業化中已暴露的問題,提出柴達木枸杞產業化發展思路。
(4)針對枸杞產業鏈較短、創新動力不足、產業鏈節點企業信任不強等問題,研究產業鏈延伸治理、創新治理、制度信任治理等問題。通過以上的研究,得出柴達木枸杞產業化的一般結論,并提出政策建議。
第三節 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
通過查閱政府報告、規劃、政策和與本書有關的專著、學術論文、新聞報道,借鑒研究成果和產業化發展思路,論證柴達木枸杞產業化必成為柴達木經濟的又一增長極。
二、田野調查法
通過對柴達木枸杞集中種植地的實地調查,并通過問卷調查收集手資料,試圖對柴達木枸杞產業化發展之路提出比較科學、合理、客觀的建議。
三、宏觀調研與微觀考察相結合
從宏觀的視角,調研了青海省各級政府為柴達木發展枸杞產業所提供的基礎環境與政策環境,并結合種植戶、龍頭企業面臨的發展問題,從微觀的視角分析和探求柴達木枸杞產業化思路。
四、實證與案例相結合
實證研究主要圍繞柴達木枸杞產業化影響因素的提煉、機構理論模型,通過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分析影響因素間的關系,由此得出柴達木枸杞產業化方面的對策和建議;案例研究主要探討國內外成功的經驗和做法,由此得出柴達木枸杞產業化的發展啟示,總結出產業化的共性特征,為柴達木枸杞產業化發展提供思路。
第四節 解決的關鍵問題及難點
一、本書解決的關鍵問題
縱觀青海研究柴達木枸杞產業化的文獻,主要集中在柴達木枸杞的品質、防沙和治沙的功能、短期政策和長期發展規劃等方面。本書創新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首次應用比較優勢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競爭優勢理論分析柴達木枸杞產業化發展問題。
(2)在理論的支撐下,結合國內外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啟示,用前瞻性的視角探求柴達木枸杞產業化發展的途徑。
(3)深入各級政府、農村、農戶調研,使宏觀與微觀緊密結合,為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