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創新地把中國全境按山川形勝劃分出數百個地理單元,并力求融“百科全書詞典”的簡潔,與“有圖通俗讀物”的生動有趣為一體,通過大量圖片和詞條之間的互相詮釋,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單元。鴨綠江是中朝界河, 源自長白山,終匯入黃海。《鴨綠江畔》所講述的這片地跨吉林通化、遼寧本溪、鞍山、丹東的鴨綠江中下游西岸,是鴨綠江流域在中國境內部分的核心地帶,也是中國境內既沿江、沿海,又沿邊的“三沿”之地。通過本書,你可以知道這里是中國大陸海岸線的東端起點,從海而陸,退海平原、丘陵、山地自南向北依次分布,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暴雨之鄉”,降水豐沛,生態系統保持完整,更是全球10條候鳥遷徙路線中的候鳥棲息地之一,這里匯集的從溫帶到寒帶的種類繁多的動植物,本書皆有收錄。同時本書還呈現了這片土地悠久的歷史和充滿風情的民俗:它有中國的少數民族古墓群,是高句麗王國的故地、清王朝的肇興之所,也是滿族發祥地及聚居區,和滿族共同生活在這里的回、蒙古、朝鮮、錫伯各族,精彩之處,不遑多樣。
中國首套規模達到數百分冊的地理科普叢書,范圍無縫覆蓋中國全境。打破傳統認識上的行政區劃的界線,以中國境內的鴨綠江中下游流域為依據,劃分本書區域范圍。
展示低山丘陵廣布,盆地平原錯落的地貌。
呈現這片依臨鴨綠江和黃海,與朝鮮隔江相望的沿江、沿海、沿邊之地的獨特之處。
回顧這里作為滿族發祥地以及清王朝肇興之所的恢弘歷史。
形式新穎,文字精簡而通俗,圖片真實而精彩,這兩者的交互使科普閱讀變得生動有趣。
前言
區域地貌示意圖 1
“三沿”之地 2
一 自然地理
由北向南微傾 9 / 老嶺山脈中南段 9 / 龍崗山脈南延段 11 / 花脖子山 11 / 渾江谷地 12 /
鴨綠江中游谷地 12 / 鴨綠江 14 / 渾江 16 / 璦河 16 / 大洋河流域 17 / 鴨綠江斷裂帶 17 /
遼東臺隆 18 / 遼吉古裂谷 19 / 棕壤 19 / “暴雨之鄉” 20 / 海霧彌漫 21 / 泥石流頻發 22 /
五龍山 22 / 元寶山 22 / 珍珠島 23 / 五龍背溫泉 23 / 大沙河 23 / 和尚帽子山 23 /
白云山 26 / 帽盔山 26 / 鍋頭峪山脈 26 / 四花山山脈 28 / 鳳凰山脈 28 /
堯家大頂子山脈 29 / 鳳城盆地 29 / 哨子河—沙里寨沖積平原 30 / 賽馬風洞 32 /
草河 32 / 土牛河 32 / 玉龍湖 33 / 東湯溫泉 33 / 寬甸火山群 33 / 玄武巖柱林 34 /
四方頂子 36 / 老平坨 36 / 摩天嶺 36 / 天上山 37 / 老佛爺座子 37 / 老木垛子嶺 37 /
牡丹頂 38 / 天華山 39 / 娘娘頂 40 / 蟠龍大峽谷 40 / 百瀑峽 40 / 九水峽 41 /
寬甸盆地 41 / 大蒲石河 42 / 北股河 42 / 東湖大瀑布 43 / 青山湖 43 / 水豐湖 44 /
大孤山 44 / 南部退海平原 44 / 大鹿島 45 / 獐島 46 / 小島 46 / 椅圈溫泉 47 /
北井子溫泉 47 / 鴨綠江口 47 / 大洋河口 48 / 老禿頂子山 48 / 牛毛大山 49 / 駱駝峰 49 /
煙筒山 50 / 坎川嶺 50 / 影壁山 50 / 虎谷峽 50 / 望天洞 52 / 沙尖子河穴群 52 /
船營溝地冷熱異常帶 53 / 富爾江(桓仁段) 53 / 大二河 53 / 大雅河 54 / 大川溫泉 55 /
清涼山 55 / 老平頂 55 / 老黑坑山 56 / 黑背正岔 56 / 老轎頂 57 / 藥山 57 / 唐帽山 58 /
弟兄山 59 / 駱駝砬子 59 / 臥鹿山 60 / 岫巖隕石坑 60 / 石湖瀑布 61 / 哨子河 62 /哈達河 62 / 湯池河 63 / 渭水河 63 / 溝湯溫泉 64 / 龍潭灣 64 / 東昌河谷平原 64 /
鴨園溶洞 65 / 青溝子河 68 / 金廠河 69 / 老土頂山 69 / 白雞腰子嶺 69 / 黑林嶺 70 /
元寶頂子 70 / 大椅子山 70 / 臭松頂子 72 / 喀巴嶺 72 / 崗山嶺 72 / 蝲蛄河河谷平原 73 /
大安溶洞群 74 / 大羅圈河 74 / 小羅圈河 75 / 二密河 75 / 二道河 75 / 五女峰 76 /
治安溶洞群 77 / 通溝河 78 / 新開河 78 / 葦沙河 79 / 三江口 79 /
長白—華北植物區系過渡帶 83 / 亞熱帶喬灌木 83 / 白石砬子自然保護區 84 /
蒲石河森林公園 84 / 天橋溝國家森林公園 85 / 石湖國家森林公園 85 /
白雞腰國家森林公園 85 / 鴨綠江口濕地自然保護區 86 / 銀杏 86 / 杜松 87 / 紅松 90 /
麻櫟 90 / 東北繡線梅 91 / 東北扁核木 91 / 牛皮杜鵑 91 / 雙蕊蘭 92 / 天女木蘭 92 /
遼細辛 93 / 刺龍芽 93 / 平貝母 94 / 黃芪 94 / 東北山櫻 95 / 朝鮮越橘 95 / 山荷葉 96 /
刺五加 96 / 龍膽草 96 / 紫草 97 / 對開蕨 97 / 紅銅溝白鷺自然保護區 98 /
鍋頭峪自然保護區 99 / 大白鷺 99 / 黑水雞 100 / 黑嘴鷗 100 / 小青腳鷸 101 / 大葦鶯 101 /
斑背大尾鶯 102 / 絲帶鳳蝶 102 / 桓仁滑蜥 103 / 爪鯢 103 / 東北小鯢 104 / 文蛤 104 /
牙鲆 104 / 桓仁林蛙 105 / 鴨綠江面條魚 105 / 細鱗魚 106 / 池沼公魚 106 /
重唇魚 107 / 花羔紅點鮭 107
二 經濟地理
漁獵經濟 111 / 清代寶泉涌酒坊 112 / 水稻種植業 112 / 鴨綠江右岸墾殖 114 /
帆船運輸業 114 / 木材集散地 115 / 放山 116 / 中江貿易 117 / 寬甸馬市 118 / 安東魚市 118 /
安東銀市 118 / 鴨綠江放排 119 / 丹東港 120 / 鐵甲水庫 121 / 桓仁水庫 121 / 硼礦 123 /
松花石 124 / 岫巖玉 124 / 菱鎂石 125 / 老虎砬子紅柱石 125 / 丹東黑豬 126 / 沿江牛 126 /
桓仁大米 126 / 柞蠶絲綢 127 / 丹東板栗 127 / 草莓 128 / 藍莓 128 / 孤山杏梅 128 / 合隆甜瓜 129 /
新開河人參 129 / 石柱參 129 / 岫巖滑菇 130 / 金瓜梨 130 / 通化山葡萄 131 / 丹東杜鵑 131
三 歷史地理
前陽人 135 / 小水貊 135 / 高句麗人 136 / 建州女真董鄂部 136 / 岫巖八旗 137 /
安東開埠 138 / 大東溝海戰 138 / 岫巖農民起義 139 / 從定邊到拓邊 139 / 遼東郡 140 /高句麗王國 140 / 岫巖廳 141 / 東邊道 142 / 江海分界碑 142 / 后洼原始村落遺址 143 /
北溝遺址 144 / 樺樹河口遺址 144 / 萬發撥子遺址 145 / 西安平古城遺址 145 /
虎山長城 146 / 國內城 146 / 丸都山城 147 / 烏骨城 148 / 甕村遺址 149 / 赫甸城遺址 149 /
九連城 149 / 八卦古城 150 / 姑嫂石石棚 151 / 禹山石刻 151 / 洞溝古墓群 152 /
好太王陵 153 / 長川一號墓 156 / 將軍墳 156 / 聚寶街 157 / 上河口站 157
四 文化地理
滿族 161 / 朝鮮族 162 / 回族 163 / 錫伯族 163 / 青磚起脊房 164 / 影壁 164 /
“窗戶紙糊在外” 165 / 火盆 165 / 養豬食肉 166 / 水撈飯 166 / 酸湯子 166 / 白肉血腸 167 /
馇子 167 / 燜子 168 / 餑餑 168 / 打糕 168 / 滿族婚禮 169 / “旗材” 170 / “落草” 170 /
“養活孩子吊起來” 171 / 膠遼官話 171 / 朝鮮族壽禮 172 / 放排禁忌 173 / 滿族荷包 173 /
索倫桿飼烏鴉 174 / 掛箋 174 / 薩滿教 175 / 大孤山古建筑群 175 / 丹東天后宮 177 /
老古廟 177 / 抹黑節 177 / 添倉節 178 / 滿族蟲王節 179 / “阿涅業能業” 179 / “龍抬頭” 179 /
雪地走 180 / 采珍珠 180 / 蕩秋千 181 / 抓嘎拉哈 181 / 尚帽舞 182 / 乞粒舞 183 /
伽倻琴 184 / 噴兒樂 184 / 丹東鼓吹樂 185 / 上打家什高蹺 185 / 岫巖皮影戲 186 /
“燒香” 186 / 滿族剪紙 187 / 滿族刺繡 187 / 朱蒙 188 / 何和禮 188 / 黃顯聲 189 /
鄧鐵梅 190 / 鄧世昌 190 / 楊靖宇 191
A
一直很向往祖國的邊陲之地,邊疆,總是帶著一種從歷史深處帶來的荒涼,以及與異邦阻隔的神秘和禁忌,而這正是其魅力所在。于是鬼使神差的買了這本《鴨綠江畔》。然后發現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樣,沒有我想體會的那種描述和意境,嚴格來說,是一部相當嚴肅和正經的書,非常“科普”,采用詞條的形式,分門別類的對一個個事物進行介紹,有地質地理方面的,也有經濟物產方面的,還有歷史和文化,相當有條理。這本書對《鴨綠江畔》劃定的范圍是“中下游西岸”,對面就是朝鮮。長白山余脈南延至此,并依次遞降為中山、丘陵、濱海平原,其間還有渾江河谷、鴨綠江中游谷地等河谷分布。書中還介紹了大大小小的山,大大小小的河,還有溫泉啊火山口啊什么的,但有意思的,是一個“岫巖隕石坑”,這東西我聞所未聞,而且從圖片看來,乖乖,規模不小啊,直徑1800米,深150米,書中說有“兩個奇怪的現象:一是地下埋藏的黑色泥土曬干后可以燃燒;二是地下水上漂有一層油。科學家證實這是由于地外天體超速撞擊引起的沖擊波作用,在地質體中引發礦物物理變化所造成。”雖然沒有更詳細的內容,但一個好處,就是提供了非常詳細的地點,日后去旅游,按圖索驥即可。說起來,簡短大概是這個系列的優點,也是缺點。讀起來非常的爽快,有時間瞄兩眼就能看完幾篇,但總覺得有意猶未盡的感覺,能再詳細一點就更好了。那些地理事物對我來說頗為新鮮,但以往了解不多,無法評價,倒是后面幾個章節,提到了一些物產啊歷史遺跡啊文化風俗什么的,好像對我來說更有用一點。現在才知道這里是中國的滿族聚居地,由于這里又依山又傍海,還有一些河谷,所以雖然非常偏遠,但卻同時發展了農業和漁獵經濟,又因為森林茂密,于是發展出了放排業,放排我以前以為就是木頭順水漂流,其實在鴨綠江上,木頭都是整齊碼好,像無數扇形一樣漂下的,前方僅靠一條小船控制。但我想,現在 已經沒有這種場面了吧。書中還介紹了不少的民俗,問過我東北的朋友,說現在好多都很難見到了,現代化幾乎是以摧枯拉朽之勢推倒了很多古老的民俗,難得的是,這本書里放了不少的圖片,大概可以給我們這些賺旅游費的速度趕不上傳統被毀的速度的人一些念想吧。書還不錯,看了下,似乎是一個規模巨大的叢書,下一步去買《藏東橫斷山區》,another想了好久的地方。
B
聽著“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長大,卻隨著長大而慢慢消失在腦海中。而這本《鴨綠江畔》的出現讓我童年的記憶回蕩在腦海中,想要通過閱讀這本書來了解傳說中的鴨綠江,想要了解這里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
《鴨綠江畔》是“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地理百科”叢書中的一分冊,由王濤帶領的中國地理百科編委會編著、司徒尚紀主編、林穎撰稿,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和南方日報出版社聯合出版。全書分有前言、“區域地貌示意圖”“‘三沿’之地”“自然地理”“經濟地理”“歷史地理”“文化地理”、參考文獻、圖片工作者等部分。
和《現代漢語詞典》《辭海》一樣,這本書采用的是詞條體例。因為此書限定范圍為千山山脈以東的鴨綠江中下游中西岸,范圍相對于前兩本大中華范圍小許多,所以篇幅大多較長,多則800字左右,少則亦有400字,內容飽滿、翔實,從該區域的自然、生物、經濟、歷史、文化一一囊括,以滿足需要。另外,相較于《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純文字的枯燥、乏味,幾乎每個詞條配有至少一張精美彩圖或者簡明繪圖(諸如水系圖、表格、事物分布示意圖),其中不乏大圖,既生動有趣,又能幫助理解詞條內容、拓寬知識面。
C
提起鴨綠江,以前腦海之中只有幾個詞組留下的單薄印記:解放軍、三八線、朝鮮戰爭。看了《鴨綠江畔》一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就像兒時的黑白記憶染上了五彩色調。幾百張精美的圖片、大量跨頁彩圖成為了解《鴨綠江畔》的視覺快感,配合圖片娓娓道來的文字進一步增長見識。原來,這里過去基本上都是中國附屬國或少數民族政權的領地,從長白山懷抱中流出的鴨綠江,原本可是我們國家的內河,如今卻因特殊原因成了中朝兩國的天然國界。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一切盡在《鴨綠江畔》。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這里有中國境內古老的地臺,中國的邊境城市——丹東,中國海疆北端的海島——獐島,一度被認為是“遼寧屋脊”的老禿頂子,遼寧為濕潤的地方,世界上古老的孑遺植物,全球10條候鳥遷徙路線中重要的棲息地之一,中國的杜鵑生產基地,中國的少數民族古墓群,中國儒釋道合一的大孤山古建筑群……
當年揮著金戈、踏著鐵騎先后建立大金與清王朝的滿族先祖女真人,越過長白山遷徙到渾江沿岸建立王城、輝煌近一個世紀后又神秘解體的古高句麗人,帶著夢想漂過渤海聚集在安東古鎮(如今成為中國的邊境城市——丹東)的回族祖輩伊斯蘭商人,“闖關東”尋活路的中原漢人,越江私墾的朝鮮“流民”,為戍邊被調撥而來的“巴爾虎旗”蒙古先人……都曾經是這里的原住民或后入主的先民。正是他們將這塊曾經“虎蟲出沒”的幽閉蠻荒之地,變為一個豐腴之所。如果有機會,希望可以站在鴨綠江岸邊眺望對岸的朝鮮,那個讓人充滿爭議的地方。
書里面還提到了很多的少數民族民族特色,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于朝鮮族和滿族的文化了。比如書中提到的滿族育兒習慣、春節掛箋的風俗、添倉節、蟲王節,以及雪地走、采珍珠、抓嘎拉哈等傳統娛樂活動,很多聽都沒聽過。還有朝鮮族的“花甲宴”壽禮、蕩秋千、乞粒舞;錫伯族的抹黑節、不坐衣帽習俗……
D
這書出得太巧了!春節正打算和女神去東北,還在做計劃,現在可以把鴨綠江列入計劃了!這書有點意思,不是旅游介紹,但每一章前還有分布圖,把當地的自然景觀啊保護區啊物產啊古建筑啊風俗啊什么的分布地都列清楚了,攻略妥妥的!而且里面的東西還蠻專業的,有不少地理知識,還有很多風俗的來龍去脈,哼哼,到時可以不經意地裝裝逼,女神還不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