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5曰,在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鄭重宣布:要提倡教育家辦學。這個問題的提出顯示出中國急需教育家卻又缺少教育家。《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更明確提出:''要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導教育家辦學。"然而,現今即使是專門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對怎樣才是真正的教育家卻也沒有清晰的認識。為解決這一問題,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暉與時任四川教育出版社社長安慶國在編寫一套《20世紀中國教育家畫傳》叢書的想法上不謀而合,這對傳承、傳播中國20世紀教育家的辦學理念,弘揚其教育精神和很好思想,促進教育家辦學的早日實現十分有益,也十分必要。
這套叢書所選擇的十位傳主是經過教育史專業的學者海選而產生的,他們是王國維、蔡元培、陶行知、張伯苓、胡適、梅貽琦、黃炎培、徐特立、陳鶴琴、晏陽初,我認為他們確實代表了20世紀對中國教育有巨大影響的教育家群體。
故國重歸路
這一等,就是三十五年
形勢如此 歷盡萬難心不悔
月不明朗難成行
還得按常理出牌
評揚擇用,任重道遠
啟蒙與受洗
地靈人杰
時代變局
家庭濡染
觸摸西學
自愿受洗
從成都到香港
香港悲歡
萬水千山到香港
篳路藍縷寫精神
憤辭獎金顯國格
擇選專業有因由
有所思考入正道
……
35年來,魂牽夢縈。老人無時無刻不在懷念著祖國的山山水水、親人故知。這塊土地,埋葬著他父母親的慈骨,也珍藏著他童年溫馨的記憶;這塊土地,有他曾經付出了大半生心血、隱忍堅持的事業;這塊土地,有與他共同奮斗、志同道合的同事朋友。
淚眼婆娑,記憶回到那個多事之秋。人生的悲劇往往在于個人的意志行為與時代命運之間的沖突。人的選擇有時候是追不得已,事后看來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因為上帝造人的時候沒有給人以預知未來的能力。社會心理學告訴我們,社會判斷一個人應該有什么樣的行為,往往根據他的社會身份;個人決定自己應該有什么行為,往往根據自己的性格和所處的社會大環境。兩相取舍,難怪有歷史學人發出"形勢比人強"的感慨。個人在新舊政權更迭的大環境中,宛如一只在海嘯中飄搖的小船。海嘯平息之后,人在何方,又哪里是船中之人所能預知的呢?日本"3?11"大地震和在大海嘯中迷失方向的人,又何嘗不想回到岸上?
晏陽初的社會身份,讓新社會的主流對他產生了些許誤解。風浪平息之后,無法驟然回國也是事出有因。他的社會身份既然是教師,那他就不應該激進。"夫子之道",就要"一以貫之",所以他也不激進。晏陽初本人的性格中正平和,謙謙君子對任何人或事物能都隱忍而無惡語。然而,他長期受西方科學主義的熏陶,雖然不激進,但也不保守。對于這樣一個社會名流,中國政權更迭的歷史告訴我們,新政權不會、至少不會長期把他作為自己的對立面。所以,與西方革命歷史不同,新政權僅僅是對他聲討和批判而已,對大多數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同人和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師生也都僅僅是遣散而已。西方的情況是怎么樣呢?莎士比亞在《亨利六世》中,借狄之口,說出了革命的必經之路:"件該做的事,是把所有的律師全都殺光。"莎士比亞此處借律師指代保守的力量。
兩相比較,晏陽初先生算是幸運的了,事后來看,他的回國又是必然,他的個人遭遇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畢竟,他很長壽――活了100歲,等到了回國的那。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