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芙 居里著的這本《居里夫人傳》詳細敘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紹了比埃爾 居里的事跡,著重在描寫居里夫婦的工作精神和處世態度。書里引用了居里夫婦的許多信札和日記,是一本很翔實的記錄,文字生動易讀,書一出版就深受讀者歡迎,陸續譯成了二十七種語言。
前言
及時卷
及時章 瑪妮雅
第二章 悲哀日子
第三章 少年時期
第四章 職務
第五章 家庭女教師
第六章 長期忍耐
第二卷
第八章 巴黎
第九章 每月四十盧布
第十章 比埃爾 居里
第十一章 青年夫婦
第十二章 鐳的發現
第十三章 棚屋中的四年
……
諾佛立普基路的那所中學,到星期日總是靜悄悄的。石頭的三角門額下面鐫刻著"男子中學"幾個俄文字,正門上了閂,那有柱子的前廳就像一座荒廢的廟宇。沒有人在這所長而低的兩層樓房里活動,在那些光線充足的屋子里,整齊排列著黑色的木制課桌,上面都有裁紙刀劃的刀痕和刻的名字的個字母。除了圣母教堂喚人作晚禱的鐘聲,和不時由街上斷續傳來兩輪送貨車的車輪滾動聲,或拉四輪馬車的馬兒懶洋洋的馬蹄聲之外,再聽不見任何聲音。在圍著前院的籬柵里面,學校的四棵既不鮮明也不繁盛的紫丁香正開著花;穿著星期日盛裝的過路人,有時候因為聞到一股甜香而驚訝地回過頭來。雖然那時候五月還沒有過完,天氣卻已經很熱了,在華沙,日頭同冰霜一樣嚴酷,一樣強烈。
但是這種安息日的寧靜被一片聲音擾亂了。在這所建筑物左翼層里,住著這所學校的物理學教師兼副督學烏拉狄斯拉夫?斯可羅多夫斯基先生,由那里傳來一種奇怪活動的震耳的回音。先是錘子敲打聲,沒有次序也沒有節奏;接著是建筑物坍倒的轟響,夾著尖銳的喊聲;然后又是錘子敲打聲……并且有用波蘭語喊的簡短命令:
"海拉,我沒有彈藥了!"
"塔,約瑟夫,……瞄準那座塔!"
"瑪妮雅讓開!"
"怎么啦,我給你拿木塊呢!"
"啊!啊!!啊!!!"
嘩啦一聲,木塊轟隆隆地在打蠟的嵌木地板上滾動,那座塔不見了。叫喊聲更響了,一些當作炮彈的木塊飛著,撞擊著……
這個戰場是一問很寬敞的正方形屋子,窗戶朝著學校的里院,屋子四角有四張小孩子的床。四個五歲到九歲的孩子,正在屋里大喊大叫地玩打仗游戲。這些小斯可羅多夫斯基的喜歡玩紙牌的叔叔,在圣誕夜給了他們一套建筑玩具,他決沒有料到他的禮物竟給派了這樣的用途。有幾天,約瑟夫、布羅妮雅、海拉、瑪妮雅乖乖地照著他們在那個大木匣里找著的模型造城堡、橋梁和教堂。但是,不久這些木條木塊就有了新用途,短橡木條成了大炮,小木塊成了子彈,而這些小工程師都成了陸軍元帥。
約瑟夫匍匐在地板上,向前推進著,把炮一步步向對方移動。就是在酣戰中,他那健康的孩子氣的臉上,仍不失軍隊指揮官應有的莊嚴神色:在這四個孩子中,他的年歲大,知識豐富,而且是一的男子。他周圍都是女孩,衣服穿得一樣,并且在她們的星期日穿的衣服上,都戴著褶領,系著深色有花邊的小圍裙……
說句公道話:這些女孩子都打得很好。海拉是約瑟夫的同盟,她眼睛炯炯有神,閃現一股蠻勁兒。她因為自己只有六歲半而生氣,羨慕布羅妮雅有八歲;她要把木塊扔得更遠,更有力量。布羅妮雅是一個極活潑的胖女孩,當她揮手動腳保護她那排在兩個窗戶之間的隊伍時,她的一頭金發便在空中甩來甩去。
布羅妮雅旁邊有一個很小的副官,用帶花邊的圍裙兜軍火,由這一隊飛跑到那一隊,忙得不可開交;她的臉紅得像火,她的嘴唇因為喊得太多、笑得太多,都焦了……
"瑪妮雅!"
這個小孩正跑的時候,聽見這一聲就站住了,放松緊握在胸前的圍裙,一堆木塊撒了一地。
"什么事呀?"
素希雅,五個小斯可羅多夫斯基里大的一個,剛走進這間屋子。她雖不到十二歲,可是在弟弟妹妹中間,她就像個大人了。她的灰色長發梳向后面,很隨便地披在肩上;她有一張熱情洋溢的美麗面龐;一雙清秀的灰色眼睛,顯得富于夢想。
"媽媽說你玩得太久了,現在該停了。"
"可是布羅妮雅需要我……我是給她拿木塊的!"
"媽媽叫你去。"
瑪妮雅遲疑片刻,就拉住她姐姐的手,一同很莊嚴地走出去了。五歲的小小年紀玩打仗,是不容易的;這個小女孩的氣力已快用盡,所以她也并不那么不愿意離開戰場。隔壁屋里,一個柔和的聲音正在用一連串親昵的名字叫她:
"瑪妮雅……瑪妞希雅……我的安秀佩希歐……"
波蘭人極喜歡用愛稱。斯可羅多夫斯基一家的人,總是用"素希雅"代替大女兒的名字蘇菲,用"布羅妮雅"代替布羅妮施拉娃,海倫娜成了"海拉",而約瑟夫就成了"約齊歐"。但是誰也沒有這一家寵愛的小女孩瑪麗亞的名字多,"瑪妮雅"是普通的愛稱,"瑪妞希雅"是一個表示親呢的名字,"安秀佩希歐"是她在搖籃里的時候叫起的滑稽綽號。
"我的安秀佩希歐,你的頭發多亂!你的臉多紅啊!"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