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輯《讀庫》是2017年第三期,包含九篇文章:《大舅回鄉》、《盲流》、《遠去的背影》、《"愛樂"之梗》、《浮生(續二)》、《琳瑯滿堂》、《極限玩家》、《時差》和《分裂時代的前夜》。
張沖波的大舅狄豐義1949年離開家鄉與親人,隨國民黨到臺灣。生前,他一共回過大陸五次?!洞缶嘶剜l》記述了流落臺灣的大舅這五次返回大陸探親的經歷,以及家族成員的不同命運。骨肉分離多年,父母生死未卜,妻女音訊渺茫,只身漂洋過海……大舅身在臺灣,卻始終心懷對家國故土的眷戀。
駱武英,生于1931年,河南省盧氏縣杜關鎮民灣村人。《盲流》是由他口述,駱淑景記錄整理的。駱武英幼年在戰亂中度過,""時,十七歲的他逃到山里跟師傅學會了木匠手藝,從此靠這個養家糊口。從1969年到1971年,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駱武英自河南到山西,顛沛流離,受盡磨難。這篇回憶錄,以親身經歷和個人視角,描繪了那段動蕩不安的歲月。
李懷宇走訪文化名家多年,《讀庫》曾刊發過他訪問周有光、廖冰兄、許倬云、張充和、余英時等先生的文章?!哆h去的背影》記錄了他與辛豐年、吳冠中、王鐘翰、范用、車輻等諸位先生的采訪交流。
當前的歌舞片已經不像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那樣普遍了。雖然偶能見到,但大都無法再現歌舞片鼎盛時期的天真與爛漫。2016年的電影《愛樂之城》對歌舞片的探索并未拘泥于形式,也延伸至故事層面,既有傳承,也有革新,還加入了導演對于爵士樂的小趣味,因此顯得層次豐富、現代感十足?!?愛樂"之?!肪图毤毷崂砹穗娪啊稅蹣分恰分袔资幖毠潱瑥闹锌梢怨芨Q其他影片的影子。
繼《讀庫1505》的《浮生》和《讀庫1606》的《浮生(續)》之后,作者任曉雯繼續她的"浮生"系列,《浮生(續二)》通過白描多個大時代中的小人物,構成群像,完成了一場關于歷史的微觀敘述。本文的素材依然來自任曉雯對人物的當面采訪與翻閱口述材料,用非虛構的手法趨近人性的真實。她在創作中還加入文言和滬語,令細節更加充實,也使人物形象更具地域性。
琳瑯閣是日本東京都內老牌的漢學書店(創建于1875年),它"多有中國難得之書"的口碑在晚清士大夫中流傳廣泛。在《琳瑯滿堂》中,尹敏志廣泛搜集史料,精心梳理了清朝與日本名士到此訪書的片斷,以及一百多年來琳瑯閣書店的變遷。
極限片是極限明信片的簡稱,由明信片、郵票和戳記三大要素組成。極限片的"極限",就是限度的接近。在《極限玩家》中,"漫郵記"系列的作者譚夏陽借由四十余張極限片,展現了幾十年前工農生產、教育科研、體育運動等領域的場景。
由于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和地球自轉,生活在不同國度的人處于不同的時區,因此形成的時差曾經給過去的人帶來過極大的不便。直到1986年,全世界的時間才得以統一。通過《時差》一文,能看到電報、鐵路以及天文學家對此的推動與促進。
近代以前,中國的威脅不是來自海洋,而是草原。游牧社會人口少、經濟落后、組織形態原始,雖然機動性強,但總體上在與農耕社會中的交鋒中落于下風。然而,漢晉之際中國內地戰亂頻仍,瘟疫、饑荒接踵而至,胡漢力量對比發生根本變化,劉勃的《分裂時代的前夜》追述了這段騷動不安的歷史,揭示大變亂來臨的背后緣由。
"擺事實不講道理"是《讀庫》的編輯方針。其收入的作品從篇幅而言屬于五千至五萬字之間的中篇讀本;內容而言,《讀庫》強調非學術,非虛構,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結合,探究人與事、細節與談資,不探討學術問題,不發表文學作品,所選書評影評等文體則強調趣味性,通過真實的表象給讀者帶來閱讀快感和思想深度。
張立憲
江湖人稱"老六"。新聞出版從業者,居北京?,F主編《讀庫》叢書。并策劃出版《青衣張火丁》、《共和國教科書》等。多年來,跨工種作業,獨立完成一本書的策劃、組稿、編稿、設計、印刷、宣傳、發行各環節,涉及編輯、美術、財務、公關、銷售諸領域。以一人之力,創出中國出版界持續出版一種讀書品牌《讀庫》的奇跡。2008年4月當選"思想推動中國——聯想ThinkPad中國思想力人物評選"的十位中國思想力人物之一。自2002年起,以"見招拆招"為網名,發表"記憶碎片"系列文章,在網絡世界流傳至今。
《讀庫1504》點擊進入 《讀庫1505》點擊進入 《讀庫1506》點擊進入 《讀庫2015(套裝六冊)》點擊進入
《讀庫1601》點擊進入 《讀庫1602》點擊進入 《讀庫1603》點擊進入 《讀庫1604》點擊進入
《讀庫1605》點擊進入 《讀庫1606》點擊進入 《讀庫1701》點擊進入 《讀庫1702》點擊進入
《讀庫1703》點擊進入 《讀庫2016(套裝六冊)》點擊進入
《更作品請進入新星出版社旗艦店》點擊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