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曉白編著的《時間的社會文化史--近代中國時 間制度與觀念變遷研究》一書,首次系統號門地以" 時間"為主題,從社會文化史角度較為完整地勾勒了 近代時間制度和時間觀念變遷的整體面貌,開拓了新 的研究領域,具有一定的填補學術空白的意義。按照 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時間的社會文化史--近代中 國時間制度與觀念變遷研究》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 個部分,及時部分是對近代中國時間翩度變革的歷史 探源,確定了近代中國新時間制度所包含的主要內容 ,透視了其在近代的流變;及其整體變化趨勢;第二 部分集中于描摹近代時間社會化的多元面相,揭示其 物質基礎及動力機制;第三部分則對時間觀念的近代 轉變進行了深入的考察,其內容涵括了近代人們對日 常生活時間、歷史時間、哲學時間等多層次的理性認 知,
湛曉白編著的《時間的社會文化史--近代中國時間制度與觀念變遷研究》一書以"近代時間"在中國的興起為研究對象,自覺把時間制度與觀念的演變置于晚清民國社會近代化整體變遷的過程中去考察,較為清晰地梳理了以公歷、星期制、標準時、時刻分秒計時制等為主要內容的近代時間體制在中國傳播和建立的歷程,以及近代時間為歷法所賦值,為節慶禮儀所演繹,為政治文化所形塑的種種豐富的歷史形態,并努力解讀了其中所內蘊的政治和文化意義,同時還深度揭示和剖析了清中葉之后時間觀念的多層次轉變及其內涵,表現出較為寬闊的歷史視野、鮮明的創新意識和挑戰難題的勇氣。毫無疑問,該書的這些探討,為近代中國時間問題的歷史研究打下了重要的學術基礎。
湛曉白,2010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獲歷史學博士學位?,F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博上后科研流動站工作。曾作為聯合培養博士赴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訪學。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和社會文化史。在"史學月刊""中國文化研究""史林""民俗研究"等專業核心期刊多篇。
1994年度
《魏忠賢專權研究》,苗棣著
《十八世紀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政府政策》,高王凌著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河南冀東保甲制度研究》,新著
《江戶時代日本儒學研究》,王中田著
《新經濟政策與蘇聯農業社會化道路》,沈志華著
《太平洋戰爭時期的中英關系》,李世安著
1995年度
《中國古代私學發展諸問題研究》,吳霓著
《官府、幕友與書生——"紹興師爺"研究》,郭潤濤著
《1895~1936年中國國際收支研究》,陳爭平著
《1949—1952年中國經濟分析》,董志凱主編
《蘇聯文化體制沿革史》,馬龍閃著
《利瑪竇與中國》,林金水著
《英屬印度與中國西南邊疆(1774~1911年)》,呂昭義著
1996年度
《明清時期山東商品經濟的發展》,許檀著
《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職能研究》,吳吉遠著
《近代諸子學與文化思潮》,羅檢秋著
《南通現代化:1895~1938》,常宗虎著
《張東蓀文化思想研究》,左玉河著
1997年度
《(尚書)周初八誥研究》,杜勇著
《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以造像記為中心的考察》,侯旭東著
《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陳爽著
《西域和卓家族研究》,劉正寅、魏良弢著
《清代賦稅政策研究:1644~1840年》,何平著
《邊界與民族——清代勘分中俄西北邊界大臣的察哈臺、滿、漢五件文書研究》,何星亮著
《中東和談史(1913—1995年)》,徐向群、宮少朋主編
1998年度
《古典書學淺探》,鄭曉華著
《遼金農業地理》,韓茂莉著
《元代書院研究》,徐勇著
《明代高利貸資本研究》,劉秋根著
《學人游幕與清代學術》,尚小明著
《晚清保守思想原型——倭仁研究》,李細珠著
1999年度
《唐代翰林學士》,毛雷著
《唐宋茶葉經濟》,孫洪升著
《七七事變前的日本對華政策》,臧運枯著
《改良的命運——俄國地方自治改革史》,邵麗英著
2000年度
《黃河中下游地區東周墓葬制度研究》,印群著
《中國地名學史考論》,華林甫著
《宋代海外貿易》,黃純艷著
《元代史學思想研究》,周少川著
《清代前期海防:思想與制度》,王宏斌著
《清代私鹽問題研究》,張小也著
《清代中期婚姻沖突透析》,王躍生著
《農民經濟的歷史變遷——中英鄉村社會區域發展比較》,徐浩著
《農民、市場與社會變遷——冀中11村透視并與英國農村之比較》,侯建新著
《儒學近代之境——章太炎儒學思想研究》,張昭君著
《一個半世紀以來的上海猶太人——猶太民族史上的東方一頁》,潘光、王健著
《俄國東正教會改革(1861—1917)》,戴桂菊著
《伊朗危機與冷戰的起源(194l~1947年)》,李春放著
2001年度
《(禮儀·喪服)考論》,丁鼎著
《南北朝時期淮漢迤北的邊境豪族》,韓樹峰著
《兩宋貨幣史》,汪圣鐸著
《明代充軍研究》,吳艷紅著
《明代史學的歷程》,錢茂偉著
《清代臺灣的海防》,許毓良著
《清代科舉家族》,張杰著
《清末民初無政府派的文化思想》,曹世鉉著
2002年度
《唐代玄宗肅宗之際的中樞政局》,任士英著
《王學與晚明師道復興運動》,鄧志峰著
《混合與發展——江南地區傳統社會經濟的現代演變(19130~1950)》,馬俊亞著
《敵對與危機的年代——1954~1958年的中美關系》,戴超武著
2003年度
《西周封國考疑》,任偉著
《(四庫全書總目)研究》,司馬朝軍著
《部落聯盟與酋邦》,易建平著
《1500~1700年英國商業與商人研究》,趙秀榮著
2004年度
《后稷傳說與祭祀文化》,曹書杰著
《明代南直隸方志研究》,張英聘著
《西方歷史敘述學》,陳新著
2005年度
《漢代城市社會》,張繼海著
《唐代武官選任制度》,劉琴麗著
《北宋西北戰區糧食補給地理》,程龍著
《明代海外貿易制度》,李慶新著
《明朝嘉靖時期國家祭禮改制》,趙克生著
《明清之際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的傳播》,金成修著
2006年度
《出土文獻與文子公案》,張豐乾著
《"大禮議"與明廷人事變局》,胡吉勛著
《清代的死刑監候》,孫家紅著
《(獨立評論)與20世紀30年代的政治思潮》,張太原著
《德國1920年(企業代表會法)發生史》,孟鐘捷著
2007年度
《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的考古學研究》,高江濤著
《秦代政區地理》,后曉榮著
《北京城圖史探》,朱競梅著
《中山陵:一個現代政治符號的誕生》,李恭忠著
《古希臘節制思想》,祝宏俊著
《及時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對德國的政策(1918—1929)》,王寵波著
2008年度
《古代城市形態研究方法新探》,成一農著
《政治決策與明代海運》,樊鏵著
《(四庫全書>與十八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陳曉華著
《魏晉南北朝考課制度研究》,王東洋著
《初進大城市》,李國芳著
2009年度
《知識分子的救亡努力——(今日評論)與抗戰時期中國政策的抉擇》,謝慧著
《丁韙良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傅德元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