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出版社的系列國別文學史之一,該系列由著名學者主編,因定位的讀者目標為普通大眾,故力求以敘事的方式寫成一部整體連貫、可通讀的文學史,而非僅供專家參考的研究性論著;同時又能把相關領域最前沿的觀點和學術成果呈現出來。
以1375年為界分為上、下兩卷,分別由宇文所安、孫康宜主編,作者涵括十幾位美國漢學界的重要學者。《劍橋中國文學史(上卷1375年之前)(精)》以斷代而非文體的結構方式介紹了從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中國文學三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和中國文化中關于寫作的故事。
上卷部分,從上古時期漢語書寫肇始及早期銘文等問題入手,追溯了這一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學傳統的起源。到了本卷結束的十四世紀下葉,商業印刷文化已高度發展,在文言文寫作之外,新興的城市白話寫作已逐漸蔚為大觀。《劍橋中國文學史(上卷 1375年之前)(精)》各章描述了一些重要王朝的興衰起滅、宮廷在文學生產中扮演的角色、孕育著名大作家的社會及物質語境、亞洲其它各國的文化影響,包括佛教的輸入等等。而在這一長時段中,寫作以及對寫作的闡釋,已從附著于宮廷貴族的文士們的特殊技能,轉變為一個大帝國精英階層的根本身份象征。
宇文所安,又名斯蒂芬·歐文。1946年生于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長于美國南方小城。1959年移居巴爾的摩。在巴爾的摩公立圖書館里沉湎于詩歌閱讀,并初次接觸中國詩:雖然只是英文翻譯,但他迅速決定與其發生戀愛,至今猶然。1972年獲耶魯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隨即執教耶魯大學。二十年后應聘哈佛,任教東亞系、比較文學系,現為詹姆斯·布萊恩特·柯南德特級教授。有著作數種(其中《初唐詩》、《盛唐詩》、《追憶》、《中國古典文學思想》被譯為中文),論文多篇。其人也,性樂煙酒,心好歌詩。簡脫不持儀形,喜俳諧。自言其父嘗憂其業,中國詩無以謀生,而后竟得自立,實屬僥幸耳。
本卷目次 及時章 早期中國文學:開端至西漢 柯馬丁 第二章 東漢至西晉(25—317) 康達維 第三章 從東晉到初唐(317-649) 田曉菲 第四章 文化唐朝(650-1020) 宇文所安 第五章 北宋(1020——1126) 艾朗諾 第六章 北與南:十二與十三世紀 傅君勱 林順夫 第七章 金末至明初文學:約1230—約1375 奚如谷
經典必讀。錯過雙11。這次折扣可以收。當當配送及時。謝謝。
《劍橋中 國文學史》以1375年為界分為上、下兩卷,各五十萬字,分別由宇文所安、孫康宜主編,作者涵括十幾位美國漢學界的著名學者,如柯馬丁、康達維、田曉菲、宇文所安、艾朗諾、傅君勱、林順夫、奚如谷(上卷);孫康宜、呂立亭、李惠儀、商偉、伊維德、王德威、奚密(下卷)等等。
上卷部分,從公元前2000年末的中國書面語言和早期銘文等問題入手,追溯了這一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學傳統的起源。到了本卷結束的十四世紀末葉,商業印刷文化已高度發展,在既有的文言文寫作之外,新興的城市白話寫作已逐漸蔚為大觀。本卷各章描述了一些重要王朝的興衰起滅、宮廷在文學生產中扮演的角色、孕育著名大作家的社會及物質語境、其他亞洲各國的文化影響,包括佛教的輸入等等。而在這一長時段中,寫作以及對寫作的闡釋,從一個非常小范圍的、附著于王室的階層的特殊技能,轉變為一個大帝國的精英階層的根本身份象征。本卷的作者們深知,傳統既保存在經…
《劍橋中國文學史》(上卷:1375年之前)是孫康宜和宇文所安主編的劍橋大學出版社的系列國別文學史之一,該系列由英美著名學者分章撰寫,是外國人寫中國文學史的嘗試,非常不錯。我非常喜歡。
劍橋大學出版社的系列國別文學史之一,該系列由著名學者主編,因定位的讀者目標為普通大眾,故力求以敘事的方式寫成一部整體連貫、可通讀的文學史,而非僅供專家參考的研究性論著;同時又能把相關領域最前沿的觀點和學術成果呈現出來。
內容很好,包裝完整,運貨速度很快,促銷時候買的,性價比很高。
好書,修訂前已經讀過一遍。這次買修訂版是想細讀新添加部分,并予以保存。
剛到手,就迫不及待的撕開包裝,三聯的書到底沒讓我失望。
包裝很好,沒有破損,只可惜自己暫時不能一睹,送人的。
當年金圣嘆腰斬《水滸傳》,成就蕩氣回腸的英雄群像,后面的不讀也罷!
包裝和印刷還有紙質都挺好,不過是翻譯版,感覺讀起來翻譯的不夠流暢,有些地方語句還是有些生硬,翻譯書很多都有這個問題
翻了翻,很不錯,印刷得很好,內容也與眾不同。很好讀。
這幾個老外搞的這個東西比中國人自己搞的都有水平。
基于下卷的質量,判斷上卷也不錯。只是,上卷寄來的時候,內容是下卷的,申請退貨了。
劍橋權威成果,不重研究重閱讀,非常值得收藏!物流業很給力,當天下單當天就送達了。
紙質不錯 不過深度對于中國袁行霈的版本還是有差距的 視覺新 對于外國人寫成這樣也算還行吧!
中國文學史已看過諸多版本了,看看這套外國人的著作如何。
西方人研究的中國文學史,與中國人的同類著作可比較參看
區別于國內文學史的劃分,異域對于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
這套《劍橋中國文學史》與國內以往的文學史相比,可以說是一種全新的研究方式。其最大的特點,是它打破了傳統中國文學史按照朝代來分期的格局,而代之以全新的文學史理念——文學自身發展演變的歷史和時間表。例如,它將唐代分成了兩部分,初唐劃到南北朝,盛唐、中唐和晚唐劃歸一起。因為在編者看來,唐代雖然是一個完整的朝代,但從文學史角度看,初唐的文風似更類同于南朝,而盛、中、晚唐的文風則較相近。這就充分尊重了文學自身的發展規律。使人讀來耳目一新。另,很高興成為雜志之家此套書的以一個購書者,哈哈。
看域外學者的文學史,有一種很奇妙的感覺。他們的視域還是很不一樣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更為客觀,好書~
包裝仍然精美,超級喜歡的書,雖然不按體例寫作但是超級有料。。。
書很好。但配送一直說可以刷POS機,到了卻又說沒有,希望改進一下。
誠如編者而言,不要把文學史當作正兒八經的教材來看,文學史并非是欽定的鐵律,毋寧是一家之言,本書的諸多作者有這方面的理論自覺。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文學史,自然與國內的文學史有些不同之處,書很厚,還在慢慢研究中,學習中。搞活動買的,十分實惠,值得擁有。
隨便一翻第328頁----“在九世紀,人們對于寓言和主題與特定場合無關的散文重新產生興趣,后者有時接近培根式的“隨筆”,如果不是蒙田式的。”----這都什么翻譯啊?我都能猜到英文原文了,完全的英語邏輯啊,是用的谷歌翻譯吧。
在目前已有的文學史書中,明代前中期往往是被忽略的,這種失衡的文學史敘述通常強調1550年之后的晚明文學多么重要而在之前的近兩百年似乎都無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