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龍(1617—1684),字北溟,號于山,明清時代山西省永寧州人。為官以清廉正直、精明干練、勇于任事著稱,平生三次在官員政績考核中被舉為“卓異”,又被康熙皇帝譽為“天下廉吏及時”,卒后謚為“清端”,是中國封建時代著名的大清官之一。
于成龍一生信奉“為政以德”“仁者愛人”的儒家思想,又信奉因果報應、行善積福的佛道觀念,總結出獨特的“天理良心”格言。在二十多年的官場生涯中,他過的是一種類似出家修行的清苦生活。布衣蔬食,淡薄自甘,平生的物質享受,大概只有每晚的一壺老酒而已。他從不貪取一絲半縷的不義之財,反而經常捐出俸銀,用于賑災濟貧等慈善公益事務。當入不敷出、捉襟見肘之時,他經常典當衣物騾馬,以糠粥青菜勉強度日。后世流傳了他大量的清廉傳奇。
于成龍乃百官之楷模,被清圣祖康熙皇帝譽為“天下廉吏”。
他的廉潔之名堪比包公、海瑞,卻遠在他們之上。
他為官二十余載,主食卻以粗糠、青菜為食,人稱“于糠粥”“于青菜”。
他雖為舉人,然卻有進士之才。
于成龍不僅是位清官,而且還是位多才多藝的才子,工書法,擅長詩詞寫作,且功力嫻熟。
王振川,男,1968年生于山西萬榮縣東孝原村。現供職于運城市廣播電視臺。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運城市作家協會理事。著有《吏事千秋》《天理良心》《龍爭虎斗中國史•五代十國傳奇》《龍爭虎斗中國史•宋朝傳奇》《于成龍本傳》等。
及時章:明亡清興的大時代
第二章:山西永寧的于氏家族
第三章:明朝的“副榜貢生”
第四章:改朝換代
第五章:書生終日苦求官
第六章:不昧“天理良心”
第七章:初到羅城
第八章:阿爺不要“火耗”錢
第九章:縣太爺的判案故事
第十章:巡撫金光祖的“紅人”
第十一章:《條陳引鹽利弊議》
第十二章:《再陳粵西事宜》
第十三章:初舉“卓異”
第十四章:算卦先生為他送行
第十五章:治理合州
第十六章:初到黃州
第十七章:“青天于二府”
第十八章:二舉“卓異”
第十九章:戰亂中丟官罷職
第二十章:單騎入虎穴
第二十一章:敢于沖鋒陷陣
第二十二章:也會紙上談兵
第二十三章:嘯傲于黃州赤壁
第二十四章:載一船蘿卜去福建
第二十五章:三舉“卓異”
第二十六章:于公清苦
第二十七章:簡任直隸巡撫
第二十八章:直隸的盜匪真難治
第二十九章:“爾為今時清官及時”
第三十章:回籍葬母
第三十一章:兩江總督低調上任
第三十二章:想方設法舉薦人才
第三十三章:《示親民官自省六戒》
第三十四章:《勵飭學政事宜》
第三十五章:《興利除弊條約》
第三十六章:“政化大行”
第三十七章:降五級留任
第三十八章:“好教拂袖紫霞端”
第三十九章:“歷仕甘棠隨地蔭”
第四十章:生平總結與后世評價
附錄1:于成龍簡要年表
附錄2:《清史稿•于成龍傳》
附錄3:《于清端公事略》
附錄4:《于清端公傳》
附錄5:《于公成龍墓志銘》
附錄6:《治羅自紀并貽友人荊雪濤》
附錄7:《于成龍家訓》
附錄8:于成龍子孫情況
附錄9:于成龍墓被毀情況
后記
于成龍(1617—1684),字北溟,號于山,明清時代山西省永寧州人,出生于富裕的鄉紳家庭,其故里在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北武當鎮來堡村。
于成龍明崇禎十二年中“副榜貢生”,清順治十八年進入官場,歷任廣西羅城知縣、四川合州知州、湖廣黃州府同知、湖廣武昌知府、湖廣黃州知府、湖廣下江防道、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隸巡撫、兩江總督。
于成龍為官以清廉正直、精明干練、勇于任事著稱,平生三次在官員政績考核中被舉為“卓異”,又被康熙皇帝譽為“天下廉吏及時”,卒后謚為“清端”。他是中國封建時代著名的大清官之一,深受廣大百姓愛戴和朝野人士敬重,其事跡在后世廣為傳頌。
他在初仕赴任途中曾向朋友宣稱:“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不昧‘天理良心’四字。”言行一致,終身奉行,可謂不負初衷。
于成龍出生在明朝后期,前半生經歷豐富,飽嘗憂患。曾經少年得志,早早地中了秀才,考上“副榜貢生”,又曾經鄉試不第,痛感挫折。曾經享受過富裕的鄉紳生活,又曾經在災荒戰亂中備嘗艱辛。明亡清興的時代大變革,讓于成龍這一代知識分子經歷了重大考驗,在痛苦中思索新的人生之路。
于成龍后半生的官場之路,也充滿了磨難和考驗。廣西羅城和四川合州都是當時最艱苦的地方,于成龍在煎熬中挺了過來,創造了不凡的政績,獲得了廉潔的聲譽。湖廣、福建、直隸、兩江,也都是當時的繁劇之地,有盜匪,有災荒,有戰亂,還有復雜險惡的官場斗爭,于成龍都一步一步地走了過來,挺了過來,從一名普通的基層官吏,成長為功勛卓著、朝野欽敬的政治明星。積勞成疾,鞠躬盡瘁,為自己的一生畫上了光輝的句號。
于成龍是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熟讀儒家經史,瀏覽佛典道藏,于詩詞小說也廣泛涉獵,知識豐富,才智過人。他又是憂患時代磨煉出來的人才,飽經離亂風雨,心憂天下蒼生,以做官從政的手段,去致力于恢復太平。
在羅城時期,他編制保甲,緝捕盜匪,改革鹽務,修復城池,創建學宮、養濟院,醫治了羅城的戰爭創傷,恢復了經濟民生。
在合州時期,他革除官府弊政,大力招徠流民,增加戶口,開墾荒田,讓這個寂無人煙的荒州,逐漸恢復了繁榮。
在黃州時期,他大力抓捕盜匪,維持社會治安,賑濟災民,辦學興教,后來又剿撫叛亂,辦理軍需,恢復經濟,穩定社會,在烽火擾攘的戰亂時期保障了一方的安寧。
在福建時期,他整治了官場秩序,平反了大量的冤獄,釋放了數千名無辜百姓,解救了數百名戰時奴婢和兒童,免除了數萬名百姓的不合理差役,解冤救苦,功德無量。
在直隸和兩江時期,他作為地方長官,又做了大量的興利除弊事務,造福無數黎民百姓。同時還為朝廷和百姓選拔推薦了一批德才兼備的賢良官吏,共同開創康熙盛世。
于成龍一生信奉“為政以德”“仁者愛人”的儒家思想,又信奉因果報應、行善積福的佛道觀念,總結出獨特的“天理良心”格言。在二十多年的官場生涯中,他過的是一種類似出家修行的清苦生活。布衣蔬食,淡薄自甘,平生的物質享受,大概只有每晚的一壺老酒而已。他從不貪取一絲半縷的不義之財,反而經常捐出俸銀,用于賑災濟貧等慈善公益事務。當入不敷出、捉襟見肘之時,他經常典當衣物騾馬,以糠粥青菜勉強度日。后世流傳了他大量的清廉傳奇。
于成龍不貪圖財利,也并不留戀功名。不僅經常在詩作中流露出急流勇退的情緒,也多次付諸行動,向上級和皇帝上書,要求辭官歸隱。但是在特殊的戰亂時代,他的請求一直沒有得到批準,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于成龍是一位性情剛烈的人,敢和上級頂嘴吵架;又是一位嚴肅認真的人,面對不正之風絕不姑息。另外,他還是精明多智的人,面對繁雜的政務,他總能想到有條有理的解決辦法;是勇于擔當的人,好幾次在危急關頭他都敢于挺身而出,破格辦事;是寬厚仁慈的人,對屬下的小失誤能夠包容原諒,而對百姓的疾苦,則經常傷心地淚流滿面。他也是一位浪漫風趣的人,面對風花雪月、名勝景觀,他喜歡吟幾句詩,填幾闋詞,是一副文人士大夫的情調。
于成龍身材高大,須發茂密,面如重棗,目光如電,長相十分威武。特別是在晚年的時候,“白須偉貌”是他的標準形象,讓下屬官員和平民百姓十分敬畏。
現在,筆者愿意做一名拙劣的導游,帶領著讀者朋友,去參觀領略一代廉吏于成龍不平凡的一生。于成龍是廉吏、能吏,而“吏事”又是十分細碎煩瑣的,不一定全是“趣事”,這一點也希望讀者朋友能夠理解。
(清代還有另一位于成龍,字振甲,號如山,漢軍鑲黃旗人,也是著名的清官廉吏,年歲比傳主小二十一歲。曾經擔任傳主的下屬,受到傳主的提拔重用。二人同名同姓,同城為官,傳為一時佳話。本書傳主是“老于成龍”,此人為“小于成龍”。在清代著述中,老于成龍常被稱為“于清端公”,小于成龍常被稱為“于襄勤公”。希望讀者朋友善加區別。)
及時章:明亡清興的大時代
于成龍出生于公元1617年,即明朝的萬歷四十五年;去世于公元1684年,即清朝的康熙二十三年。基本上屬于十七世紀初到十七世紀末。
從全球角度來看,十七世紀是西方殖民主義高度發展的一個世紀,也是西方科技、文化、軍事高度發展的一個世紀。從東西方對比的角度來看,是東方文化日漸沒落、西方文化日漸強盛的一個世紀。而且,西方文化發展的前哨,已經通過傳教士和少數殖民主義者,漸漸滲透到古老的中華大地,但其影響力和作用力還十分微小,不足以改變中國的大局。從中國內部來說,這個時段最顯著的大事件就是明亡清興。
書收到后,很滿意,就是書封面有折痕
看了熱播劇才來的,了解一下歷史也不錯!
不錯不錯不錯
很好,紙張,印刷都很不錯!非常滿意!!!孩子也非常喜歡!
這個商品還不錯
書很好!!
內容跟得上,把一代廉吏形象描述出來了
于成龍乃百官之楷模,被清圣祖康熙皇帝譽為“天下廉吏*”。王振川于成龍本傳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