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以作者沈復夫婦生活為主線,記敘了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見所聞。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陳蕓情投意合,想要過一種布衣素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由于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本書文字清新真率,無雕琢藻飾痕跡,情節則伉儷情深,至死不復;始于歡樂,終于憂患,飄零他鄉,悲切動人。 《浮生六記》的一大藝術魅力是塑造了一位真率純潔而浪漫的家庭婦女形象——蕓。她聰慧好學,熱愛生活,欣賞自然美藝術美,而又勤檢持家,恭敬知禮,卻因為不世故不設防而經歷種種坎坷的生活風波,英年早逝。
沈復,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生于姑蘇城南滄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十八歲娶舅女陳蕓為妻。婚后夫妻倆舉案齊眉、相愛甚篤,然命途多舛,常常事與愿違;幸而二人不落世俗,善苦中作樂,耳鬢廝磨二十三年,至蕓積病身故,仍情深如舊。后,沈復離家漫游,著《浮生六記》六卷,記錄過往生活中點滴趣味及漫游經歷,因其以真言述真情,從不刻意造作,深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傳至今,已成經典。 張佳瑋,1983年生于無錫。現旅居巴黎。人稱信陵公子。作家,知名籃球評論員。 少年成名。16歲就開始寫作并出版小說。2006年開始在虎撲網初涉籃球評論,憑借其出眾的文學天賦以及對籃球的深刻理解迅速成為中國籃壇頂尖評論家,在虎撲網堪稱全民偶像。近些年來為《體壇周報》《灌籃》《籃球》等媒體撰稿無數。 體育傳記類作品:《瞧,科比這個人》《TheAnswer:阿倫·艾弗森傳》《沙克傳奇》《那個被叫做"皇帝"的男人:勒布朗·詹姆斯傳》《邁克爾·喬丹與他的時代》 文學類代表作品:《代表作和被代表作》《無非求碗熱湯喝》《莫奈和他的眼睛》
譯記(代序)張佳瑋
譯文]
閨房記樂
閑情記趣
坎坷記愁
浪游記快
沈復三十年游歷圖]
原文]
光緒三年初版序
潘麐生題記
閨房記樂
閑情記趣
坎坷記愁
浪游記快
光緒三年初版跋
附錄:沈復的一生(年表)]
我生在乾隆二十八年,即癸未年冬天的十一月二十二日。時值太平盛世,生在衣冠仕宦的體面人家,又住在蘇州滄浪亭畔,蒼天厚待于我,真是無以復加。蘇東坡詩云"事如春夢了無痕",逝去的時光,若不以筆墨記下來,便了無蹤影,未免辜負蒼天的厚愛。 想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關雎》,乃是《詩經》三百篇之首。把夫婦情事列在首卷,余下依次列就——我也按此例辦理吧。 慚愧的是,我年少時沒好好念書,學問不大高明,不過記下些實情實事而已。若讀者諸君必得考訂挑剔我的文法句子,那就好比對著臟鏡子,挑剔它不夠亮了。 我少年時,與金沙的于氏訂過娃娃親,八歲上她去世了。我后來娶的妻子陳氏,名蕓,字淑珍,是我舅家親戚心馀先生的女兒。她自小聰穎明慧,學說話時,聽講一遍《琵琶行》,便能背誦。四歲時,她喪了父親,親眷便只剩母親金氏、弟弟克昌了——一時家徒四壁,無所憑依。蕓年紀稍長后,女紅習得嫻熟,便為人做一些針線活。那時節,家里的三口,都靠她十指操勞過活;甚至她還擔負弟弟克昌求學識字的費用,讓他學業完整,不致有缺。 24小時,蕓在書簏上翻到一冊《琵琶行》,因為能背誦,便一個字一個字對照認著,這才開始識了字。她做刺繡的閑暇時光,漸漸也通曉了吟詠詩詞,寫過"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這般句子。我十三歲時,隨母親回家探親,見了她所作的詩,雖然感嘆她才思雋秀,私下里卻怕她福澤不深。然而心意投注,不能釋懷,便告訴母親道: "若為兒擇妻子,則非淑姐不娶。" 母親也愛蕓性子柔和,于是脫下金約指作為訂禮,和蕓的母親商定親事,締了婚約:那是乾隆四十年七月十六日的事。 那年冬天,因為蕓的堂姐嫁人,我又隨母親去她家觀禮。蕓與我同歲,長我十個月,自幼姐弟相稱,所以我仍然稱呼她淑姐。當時只見到滿室鮮衣華服,唯獨蕓通體素淡,只鞋子是新的。看那鞋子,繡制精巧,問過,知道是她自己做的,才領會到她蕙質蘭心,不只在筆墨上。她削肩膀長脖頸,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之間,神采飛揚,唯有兩齒微微露出,算是相貌上面,略微美中不足之處。情態纏綿,讓人神消。 我問她要了詩稿來讀,有的詩僅一聯,有的僅三四句,多是零散、未能成篇的。問她緣故,她笑答:"沒有老師指點,就寫出來這般;只希望遇到能當老師的知己,把這些句子推敲補完了。"我給那些詩一并題了簽道"錦囊佳句",那是當年唐朝早逝詩人李賀的典故,當時如此,是戲筆,揣著開玩笑的心思,卻不知道她后來夭壽的命運,已經在此伏下了。 當夜送親戚到城外,回來時已經三更。我肚子餓,想找吃的。老婢女給我棗脯吃,我嫌太甜了,蕓便暗地里牽我的袖子。我跟她到房間里,見她藏著暖粥和小菜呢。我欣然舉箸,正待吃時,忽然聽見蕓的堂兄玉衡嚷嚷:"淑妹快來!"蕓急忙關門,應道:"我累了!要睡了!"玉衡已經擠將進來,見我正要吃粥,便笑睨著蕓說:"剛才我要粥,你說吃完了;卻藏粥在這里,專門招待你夫婿嗎?"蕓窘迫至極,奪門躲走了。這一來一去,惹得全家哄笑。我也負氣,拉著老仆人先回去了。 自從吃粥被嘲弄后,我再去蕓家里,她便都躲起來。我知道,她這是怕人笑話。 到乾隆四十五年,正月二十二日,我倆成婚之日,我看蕓的身材,依然瘦怯怯的一如往昔。揭了頭巾,兩人相視嫣然。喝罷合巹酒后,兩人并肩吃飯。我在桌案下,暗暗握她的手腕,只感暖尖滑膩,胸中不覺怦怦心跳。她說自己已經吃了幾年齋了。我暗暗計算她開始吃齋的時候,恰好是我當年出水痘的日子,便明白她所以吃齋,全是為我祈福。于是笑對她道:"如今我肌膚光鮮,沒被水痘怎么著,姐姐可以從此開戒了嗎?"蕓眼藏笑意,點了點頭。 二十四日,我姐姐要出嫁,又二十三日是國忌,不能奏樂,所以我們成婚是在二十二日。蕓出堂應付宴會招呼客人,我在房里和幾個伴娘們劃拳。我輸得太多,喝酒多少,自己都不記得了。只記得醒過來時,蕓已在梳理晨妝了。當日親朋好友絡繹不絕,等上了燈才開宴,很累人。二十四日子時,我作為大舅子送嫁,回來時已經燈殘人靜了。我悄然進房間,隨嫁婆娘在床下打盹兒;蕓卸了妝,還沒躺下,點著銀燭,低垂粉頸,不知道看什么書如此入神。我于是撫她的肩道:"姐姐連日辛苦,為什么還孜孜不倦呢?"蕓忙回頭站起說:"剛正想睡,開書櫥見了這本書,不覺讀著,就忘了倦意了。《西廂記》我聞名已久,今天才算得見,確實不愧才子之名,只這描寫,未免有些尖酸刻薄了。"我笑道:"也只有才子,筆墨才能尖酸刻薄。"隨嫁婆娘在旁催我們睡覺,我便讓她關門先走,自己和蕓并肩調笑,仿佛密友重逢。伸手探她的心口,也是怦然不止,于是俯到她耳邊問:"姐姐的心跳,怎么如此,像舂米似的?"蕓回眸微笑。我只覺一縷情絲搖人魂魄,便將蕓擁入帷帳,纏綿憐愛,不知東方之既白。P3-7
學校要求看
《浮生六記》以作者沈復夫婦生活為主線,記敘了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見所聞。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陳蕓情投意合,想要過一種布衣素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由于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本書文字清新真率,無雕琢藻飾痕跡,情節則伉儷情深,至死不復;始于歡樂,終于憂患,飄零他鄉,悲切動人。
一下子買了這么多書,價格也很實惠,都是很棒的書,讀書能增長人智慧
幫孩子買的,質量不錯?
好看的。。。
清代文人沈復自傳散文,其最大魅力在于記敘夫妻之間至誠至愛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