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基金致富之道:基金投資18攻略圖書
人氣:25

基金致富之道:基金投資18攻略

前言: 近年來,房地產市場持續火暴,股票市場牛氣沖天,中國人的財富呈現出爆炸性的增長態勢。"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財富快車疾馳而來,令無數國人瞠目結舌,有人驚喜有人憂,幾家歡樂幾家愁。 先看...
  • 所屬分類:圖書 >投資理財>基金  
  • 作者:[宋三江]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投資者必讀系列
  • 國際刊號:9787111236214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04
  • 印刷時間:2008-04-01
  • 版次:1
  • 開本:24開
  • 頁數:185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投資需要兼顧長期的理性思考和短期的投資策略。本書試圖從觀念和方法兩個層面解讀當代中國的基金致富之道。探討人生為何要致富以及如何致富;分析投資致富遇到的風險和心理羈絆;理清基金投資的標的市場面臨的機會和風險;探討基金投資常見的18個方面的問題,從而在基金選擇、基金交易、基金組合管理三大領域為基金投資者以及理財經理提供一些方法性、策略性的意見和建議。

編輯推薦

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華寶興業基金,匯豐晉信基金,理柏基金研究機構,國信證券,安信證券,聯合證券,《證券時報》、《理財周刊》、《上海證券報》、《財經日報》、《全景網》、《基金分析》、《北京青年報》、國泰基金,泰康人壽,中國金融理財標準委員會,從多機構專業人士聯袂推薦。

簡單易懂,輕松入門,實戰必備。

作者簡介

宋三江,華寶興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市場總監,中央電視臺《理財教室》特邀講師,曾任大鵬證券資產管理部高級經理,中國建設銀行支行行長,著有《三江講基金》。 作者在銀行、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積累了豐富的金融業從業經驗,其博客是《全景網》最熱門的博客之一;其著作

目錄

推薦序一(溫子建 《證券時報》社長)

推薦序二(高善文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第1章 人人需要投資致富

"人人為財"還是"財為人人"

財商勝過智商

勤勞致富更要投資致富

商品貨幣差價致富轉向資產差價致富

閱讀貼士

美國、中國富豪從事慈善事業的啟示

財商小測驗

世人有無別的致富形式

中國富豪榜單變化的啟示

如何應對資產價格的迅猛膨

第2章 從容應對投資風險

投資理財的風險:心理風險勝過市場風險

不做投資的風險:消費物價上漲風險轉向資產價格膨脹風險

投資理財的心態:理性投資戰勝感性投資

投資理財的模式:自主投資不如基金投資

閱讀貼士

為什么說只有戰勝自己才能戰勝市場

為何冒了高風險未見高收益

12個國家通貨膨脹的百年歷史

如何做理性股民

如何做理性基民

做股民和做基民有何不同

第3章 如何把脈中國股票市場

股市投資的三大機會

股市投資的三大挑戰

股市投資的三大猜想

閱讀貼士

股改如何演繹為新莊家時代

股改之后大股東資產注入是福是禍

人民幣升值條件下投資房地產還是投資股票

B股市場何去何從

港股直通車通向何方

什么是股指期貨

股指期貨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散戶要投資股指期貨嗎

三論股市有無泡沫

如何克服"恐高"心理

新股民PK新基民

第4章 基金選擇九大攻略

攻略1 金牛基金公司PK金牛基金經理:團隊制還是明星制

攻略2 QDII基金PK A股基金:更多精彩更多無奈

攻略3 新基金PK老基金:喜新厭舊為哪般

攻略4 封閉式基金PK開放式基金:沒落貴族何以驚喜

攻略5 主動型基金PK被動型基金:天道酬勤還是大智若愚

攻略6 迷你基金PK大型基金:挑肥揀瘦誰更美

攻略7 拆分基金PK大比例分紅基金:業績波動誰之禍福

攻略8 債券型基金PK股票型基金:魚與熊掌何以兼得

攻略9 公募基金PK私募基金:相信"牛人"還是機制

閱讀貼士

金牛基金評比的由來和結果

晨星基金評級的歷史及其在中國的應用

如何看待目前國內主流的基金評級模式

什么是QDII?銀行系QDII和基金系QDII有何區別

震蕩牛市應該選擇老基金還是新基金

什么是有效市場假說

指數型基金在美國的優良業績表現

自己打新股好還是通過債券型基金打新股好

第5章 基金交易五大攻略

攻略10 波段操作PK長期持有:戰勝市場還是戰勝自己

攻略11 現金分紅PK紅利再投資:復利是一顆"原子彈"

攻略12 基金轉換PK基金贖回:豈止是省錢又省時

攻略13 網上申購PK柜臺申購:誰的地盤由誰作主

攻略14 一次性投資PK定期定額投資:財富人生浪漫之事

閱讀貼士

需要像對待配偶一樣持有基金嗎

買一只基金陪我們慢慢變老

第6章 基金組合四大攻略……

攻略15 固定比例基金組合PK浮動比例基金組合:與時俱進高枕無憂

攻略16 積極型基金組合PK防御型基金組合:蘿卜青菜各有所愛

攻略17 性格色彩組合PK基金投資組合:紅黃藍綠各取所

攻略18 基金投資組合PK財富管理組合:組合淡定人生

閱讀貼士

如何測定自己的投資風險偏好

如何測定自己的性格色彩

足球的陣形理論

在線預覽

第1章 人人需要投資致富

一個人一輩子能夠積累多少錢,

不取決于你能夠賺多少錢,

而在于你如何投資理財,

人找錢不如錢找錢,

要學會讓錢為你打工,

而不是你無休止地為錢打工。

"人人為財"還是"財為人人"

——沃倫·巴菲特

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為富則不仁,故君子不言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對于絕大多數"君子"(白領一族、創業一族或中產階級)來說,盡管賺錢自食其力或養家糊口已經不在話下,但如果還想實現自我或提高家庭生活質量,還有很多繼續賺錢的理由。如果還有意愿回報社會的話,繼續賺錢以知行合一則更加任重道遠。歸納來說,現代"君子"要"人人為財"地實現小我財富,更好地承擔個人成功和家庭幸福的責任,但也不能抱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觀點,而要著眼于"財為人人",實現大我財富,更多地承擔對社會公平和社會進步的責任。

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一定會不懈地追求個人成功,在馬斯洛定義的每個需求層次上都有所收獲。財富盡管不是個人成功的標準,但的確是一個不可替代的通用標準。譬如金領階層的薪酬高于白領一族,有車有房的校友比其他同學更有面子,劉翔的贊助費超過省隊田徑冠軍,姚明的身價高于國內籃球明星,這都是公認的個人成功的金錢標桿。一個對家庭負責的人,一定會在致力于實現個人成功的同時,自覺或不自覺地為創造美滿的家庭生活做出貢獻。財富盡管不是衡量家庭幸福生活的標準,但卻是必不可少的物質保障。

更進一步,一個對社會負責任的人,一定不會僅著眼于"小我",而是著眼于"大我",而其著眼于"大我"的重要本錢就是多多益善的物質財富。譬如,奢談教育福利,不如援建希望學校;抨擊醫療制度不公平,不如捐建慈善醫院。

在全球范圍內,要論賺錢能力世界,并且地履行了個人責任、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從而達到個人成功、保障家庭幸福、促進社會進步的典范莫過于沃倫·巴菲特。2006年,巴菲特將自己85%的財產(超過370億美元)捐贈給慈善機構的消息一度被全國各大財經媒體廣為轉載,但在隨后的一段時間里,并沒有看到國內媒體更多地跟進報道。考慮到國內投資界談及投資理念必言巴菲特的人數,國內媒體對巴菲特巨大財富最終去處的關注卻迅速冷卻,實在讓人有些始料未及。

閱讀貼士

美國、中國富豪從事慈善事業的啟示

根據2005年《商業周刊》的統計,比爾·蓋茨夫婦在1999~2003年期間,已捐和認捐的慈善款項總額高達230億美元,占其總資產將近一半,蓋茨夫婦也因此在50位最慷慨的慈善家中排名首位。在同一時期,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戈登·穆爾及其夫人貝蒂已捐和認捐的慈善款項為70億美元,排名第二。排名第三的是投資家喬冶·索羅斯,其慈善捐款金額是24億美元。2006年,世界第二大富豪、美國投資家沃倫·巴菲特正式決定向5個慈善基金會捐出其財富的85%,約合375億美元,這是美國乃至世界歷史上較大一筆慈善捐款。因亞洲金融危機中的角色而招致不少罵名的索羅斯,其50%以上的資產都用于慈善事業;美國房地產商采爾·克拉溫斯基不僅把全部家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甚至還捐出了自己的一個腎臟……

"死后留下大筆財富的人是可恥的",卡內基這一名言在許多世界富豪那里得到了響應。美國慈善事業的捐款中只有10%來自公司企業,85%來自民眾。美國人的平均慈善捐贈為年收入的5%。

反觀中國內地,慈善捐贈最多的并不是最有錢的人。最突出的案例是慈善家余彭年,在2007年的中國內地慈善榜中,他以累計捐資20億元人民幣名列及時,然而并未進入胡潤的"百富榜"。"百富榜"中的富豪,只有極少數上了慈善榜,其慈善榜和"百富榜"上的名次更不相當,這著實令人深思。見表1—1。據統計,中華慈善總會每年的捐贈大約75%來自國外,只有15%來自國內的富人,10%來自國內的平民。

巴菲特早就聲明,他的財富將來大部分都會"回饋社會"。不過,一個重要的問題在于,早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巴菲特收購伯克夏公司控股權的時候,他就擁有了1500萬美元的財富。此后巴菲特所積累的巨大財富,早已超出了他自己以及家庭生活的需要。可以說巴菲特早就有能力向慈善事業捐贈大筆財富了一至少在一般人看來已經是大筆財富了,但巴菲特最終卻選擇現在才捐贈大部分財富,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來,巴菲特認為,如果一個人能以更高的速度積累財富,那么他就應該在20年后再考慮捐贈。而對于以比較低的速度積累財富的人,則在平時就考慮捐贈更為合適。

考慮到其一貫秉承的優化資源配置的經濟學信條,巴菲特有這樣的邏輯是在情理之中的,其說服力也是顯而易見的。在這樣的邏輯之下,具有他人望塵莫及的"配置資本"能力的巴菲特,在此前50年的時間里所面對的選擇就很簡單了一他必須繼續把握自己財富的運作。理由很簡單,相對于慈善機構的投資能力而言,財富在巴菲特的管理下能得到更快的增值。

毫無疑問,對于以節儉聞名的巴菲特本人及其家庭而言,他的財富早就足以支付生活上的消費了,但將所積累的大部分財富回報社會的愿景,幾乎已經構成了巴菲特致力于財富繼續增值永不停歇的動力之一。這是因為,就承擔社會責任的需要而言,財富永遠都不會有"enough"的時候。

當然,對于現年75歲高齡的巴菲特而言,休息已經成為一個更優的選擇。更早一點的消息顯示,巴菲特和伯克夏的董事們一起已經準備好了接班人的人選,巴菲特相信他的接班人可以保持伯克夏在財富增值上的表現。沒有人懷疑,巴菲特確實應該好好休息了一從最終捐贈的比例來看,這位勤勉的老人為積累財富所付出的全部時間和精力之中,有85%是為社會所做出的無償貢獻。

有意思的是,在巴菲特決定自己財富最終命運的時候,身處A股市場的人們所津津樂道的仍是這位老人的投資技巧,仿佛這就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全部。當然,對于很多國人來說,賺錢也許只是為了達到小康甚至還只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也許年輕的中國富豪們距離生命的終點還有遙遠的距離,還不必去考慮這樣的終極問題。但人們不應該忘記,一個人所能達到的高度,往往在一開始就已經由他所能看到的高度決定了。

財商勝過智商

當今世界,人們已經見慣了碩士、博士打工、而中專生、高中生當老板的現象。論智商(IQ),碩士博士肯定在高中生之上;而情商(EQ)和財商(FQ)則難以比較。我想,能當老板的高中生,其情商和財商肯定比打工的碩士和博士要高。因此,我們發現,一個人智商不足,可以用情商、財商來彌補;情商不足,可以用財商彌補;但是財商不足,智商和情商再高也難以彌補。

比爾·蓋茨曾坦承,求教于巴菲特,使他獲益良多。到2005年年底,蓋茨已購買了巴菲特旗下伯克夏公司的3720股A股,按其超過8萬美元的股價計算,這些股票總值超過3億美元。而自從蓋茨功成身退專事慈善事業,巴菲特以300多億美元的個人財產傾力支持之后,我們可以期待兩位巨人締造一個更為宏大的財富佳話。

在中國,也有一個年輕有為的史玉柱,在保健品、服裝、化妝品等十多個領域都曾顯露鋒芒,但是史玉柱在建造"巨人大廈"的過程中,遭遇重大挫折,巨額負債甚至一度讓他自嘲是中國"首窮"。不過,吃一塹,長一智,史玉柱很快東山再起,專注于腦白金和黃金搭檔的中老年保健品,再次創造了橫掃市場的奇跡。2006年以來,他又重操IT舊業,自創"征途"游戲軟件,叫板丁磊和陳天橋,其聲勢猶追當年。不過,更有意思的是,據說近年來史玉柱受投資界朋友的啟發,投資了兩家上市銀行,收益頗豐,而不是急于重建"巨人大廈"。

大多數人都會承認,蓋茨和史玉柱的智商都很高,而且情商對于他們經營企業來說也已夠用,但事實說明兩人的財商則相差甚遠。一個靠與巴菲特交友,財商大有長進,并最終運用于投資且大有斬獲;一個則交足學費才恍然醒悟,運用財商對自己的投資重新規劃。這樣的事實,對我們而言不能不說頗富啟迪意義。

在我看來,從本質上來說,智商就是人們認知事物從而把握事物規律的能力;情商就是人們認知人性從而把握人際關系的能力;財商則是人們認知金錢從而把握金錢(如何花錢、如何賺錢、如何錢生錢等)的能力。一個人可以用十幾年甚至畢生的時間和精力改進自己的智商和情商,難道就不值得花些時間、投些財力去改進自己的財商嗎?財商不是可以無師自通或者無"思"自通的東西,更何況,財商教育在全球教育尤其是中國教育體系中,是最為薄弱甚至是空白的環節。

2006年,史玉柱的朋友段永平(步步高集團創始人)立志做職業投資人,花費62萬美元(約合500萬元人民幣)到美國約請巴菲特共進午餐,討教投資致富問題,此事既引來好評無數,也招致爭議甚至惡評如潮,但這畢竟說明國內的富人已經開始意識到并終于開始花錢補財商的課了。在擁有龐大人口的中國,段永平應該只是一個開始,我們期待有更多的人不僅學會了勞動致富,還學會了投資致富;不僅提高了智商,還提高了財商。

勤勞致富更要投資致富

在與投資者的交流中,我們發現中老年人對基金投資抱有更大的熱情和積極性,對于基金投資的了解也更深。相比而言,同樣需要理財的許多年輕白領人士卻"置身事外"。從調查的結果來看,白領疏遠基金的原因有如下三條:工作繁忙、不懂投資、無財可理。有的人甚至認為依靠自己的努力工作掙錢是"正道",依靠股票基金發財是"旁門左道"。果真應該如此理解投資致富嗎?

全世界有三種主流的創造財富的模式,及時個是打工(職業打工者占成年人的90%以上),第二個是創業(職業創業者不足10%),第三個是投資(職業投資者不到1%),每個人都用不同的方式創造自己的財富。根據我的粗淺觀察,如果靠打工致富,財富目標大概可達到年薪百萬級;如果靠創業致富,財富目標可達到年收入千萬級;如果靠投資致富,財富目標可能會更高。無論打工還是創業,都是期望勞動致富,都是辛苦地"人找錢",而投資致富則是期望利用存量財富實現"錢找錢"。

通用電氣前CEO杰克·韋爾奇號稱"打工皇帝",年薪超過千萬美元,根據他在2003年夏天與前妻簡·比斯利離婚時披露的財務情況報告,韋爾奇的身價為4.56億美元。但是,絕大多數美國中產階級的年薪不過幾萬美元,積累的財富也只能達到百萬美元。根據《財富》雜志和英國調查公司Boardex對《財富》500強企業的調查,在2004年度《財富》500強企業中,法國CEO平均收入為310萬美元,英國為230萬美元,瑞士為260萬美元、德國為100萬美元,而美國是860萬美元。根據上海榮正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的統計,2004年中國上市公司高管的平均收入為27.8萬元。

根據對收入結構的分析,美國公司高管薪酬與歐洲相比,風險更大,因為其基本工資更低,與公司業績相關的短期獎勵(年度獎金)和長期激勵比重更大。也就是說如果公司業績不佳,高管的薪酬將受到更大的影響。2004年,國內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大多實行年薪制,只包括兩部分:基本工資和浮動工資(包括年終獎、績效獎金等)。基本工資約占85%,短期激勵為15%,長期激勵幾乎為零。不過,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在中國企業高管收入中加入期權等長期激勵形式開始迅速普及。

投資致富及時人的稱號沒有任何爭議地歸入沃倫·巴菲特的名下。2008年,巴菲特的身價達到620億美元,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再度超越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不過,有意思的是,巴菲特的年薪只有33.6萬美元。

顯而易見,就積累財富而言,與創業相比,打工能夠達到的高度非常有限,而且打工的"技術含量"相對比較低,成功的創業則需要創業者具有一些尋常人不具備的特質。因此,絕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打工并接受其有限的回報水平。事實上,和打工與創業之間非此即彼的關系不同,投資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我更想說明的一點是,真正決定財富積累能達到的水平的,不是你選擇打工還是創業,而是你選擇怎樣投資。

很簡單的一個比較:巴菲特41年前創建伯克夏的時候投入了1500萬美元,后來他成為世界上最有錢的人之一;韋爾奇現在有超過4億美元的資產,但40年后韋爾奇的這筆財富幾乎沒有任何可能達到巴菲特的規模。這其中的區別不在于打工或者創業,而在于投資。

再來看看蓋茨。蓋茨的成功既是創業的成功,更是投資的成功。幫助蓋茨成為世界首富的,除了windows軟件,還有他一直持有微軟股份的投資決策,除此之外,他還通過以其太太命名的"梅琳達基金會"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廣泛的投資。相比之下,微軟的另一創始人保羅·艾倫離開微軟后就不斷拋售微軟股票,2005年以210億美元的身價位列世界第七富豪,與蓋茨相比還是差了很多。

更關鍵的是,蓋茨不久前宣布將退出微軟的日常管理轉而致力于蓋茨基金會的運作。顯然,現在的蓋茨,更愿意在投資上而不是在微軟的管理上投入時間和精力。我們可能不得不承認,盡管通用電氣和微軟都是偉大的企業,但致富方式選擇的差別最終決定了韋爾奇和蓋茨之間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要說打工致富,每一個勞動者都喊累;要說創業致富,老板說自己更累;而通過投資致富,只要你有膽識和智慧,收獲就會很大,且有閑庭信步之樂。如此說來,豈不正是投資致富要勝過勞動致富,"錢生錢"勝過"人找錢"?我們不可能一輩子打工掙錢,也不可能一輩子創業致富,卻可以也必須一輩子與投資相伴,并最終靠它頤養天年。在此,我們無意貶低勤勞致富的道德價值,也無意貶低"人找錢"的能力,但必須申明投資致富既非不道德,也非不有效。舉例來說,打工致富者受雇于人,勞動致富光榮;創業者雇人向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從而致富,也無可厚非;而股票投資者出資讓好的上市公司、最棒的職業經理為其財富保值增值,不僅是造福打工者和創業者的善舉,也是財富增值的有效途徑。

媒體評論

半部《論語》治天下,投資不需要深奧的理論。本書深入淺出地系統描述了基金投資的理念和方法,值得廣大基金投資者深深銘記和踐行。 ——裴長江 華寶興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投資需要理性,理財也需要理性。不過,過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ikyle**的評論:

一般

2009-05-21 21:54:54
來自zwhg00**的評論:

很好讀書資料很全

2011-05-08 12:16:5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內容豐富

2011-12-06 19:27:2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個商品不錯~

2013-11-23 14:32:3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適合不同階層的人讀,好書。了解基金的基本知識。

2009-12-19 19:19:00
來自luckyzx**的評論:

如果你已經有兩只以上基金,并經常登錄基金網站就不要買這本書了。

2009-07-20 07:54:51
來自威廉L**的評論:

學理財學會基金和債券還有股票,相信這本書給我帶來豐富的基金知識

2013-04-29 09:48:41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