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沙龍的主題是“大氣霧霾研究中的科學問題和思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張小曳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石廣玉院士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教授擔任領銜科學家。為氣象、氣候、環境、能源、醫學等相關領域的專家搭建了交流平臺,與會專家結合各自原創性研究結果,針對大氣霧霾與能源結構,霧霾形成機制及其來源認識,霧霾污染控制對策,霧霾與健康等方面的研究進展和未來需要關注的問題交流互動,爭辯質疑,進行了深入探討。
更多好書詳見奇趣科學館
部分專家簡介
安俊嶺: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先后主持過中國科學院重要方向性項目“北京地區光化學煙霧形成與演化機理及其控制試驗預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東亞對流層臭氧季節變化中人為源和生物源的貢獻”“HONO來源對京津冀大氣中O3和NOy影響”,國家“863”課題“突發性大氣污染事件模擬與風險控制技術”等。目前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從事大氣化學/大氣環境研究。
陳建民、: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主任。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與重點項目、上海市重大項目與重點項目等20余項,在氣溶膠化學、霾成因與霧化學、大氣非均相反應等方面研究成果150余篇,SCI論文130余篇。曾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6項。
陳敏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院長,兼任江蘇省大氣環境監測與污染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近年50余篇,合作編寫教材3部,獲省級獎2項。
中國大氣霧-霾研究現狀及面臨的問題——張小曳
燃煤使用對我國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曲思建
機動車在我國大氣霧- 霾研究中的作用及影響——王建昕
重污染天氣條件下大氣的氧化性與二次顆粒物生成——陳忠明
沙塵氣溶膠對細顆粒和臭氧的影響——丁愛軍
表界面化學反應過程對粒子形成的影響——茂發
二次硫酸鹽的生成過程研究及探討——宋 宇
新粒子生成過程中顆粒物的吸濕性觀測研究——吳志軍
霧- 霾天氣下氣溶膠單顆粒特征——邵龍義
光學遙測技術在大氣霧- 霾研究中的應用——謝品華
我國大氣霧- 霾綜合治理過程中的若干問題思考——賀克斌
中國大氣污染物的跨國境雙向輸送——林金泰
PM2.5 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范中杰
專家簡介
部分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中國科協學術沙龍聚焦霧霾
中國科協日前在北京舉行了第九十四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本期沙龍的主題是“大氣霧-霾研究中的科學問題與思考”,來自全國20多家科研院所和學術團體的30余位專家結合各自原創性研究結果,針對大氣霧霾與能源結構、霧霾形成機制及其來源認識、霧霾污染控制對策、霧霾與健康等方面的研究進展和未來需要關注的問題進行交流互動、深入探討。
人民日報》(2014年11月17日18版)
中國科協學術沙龍聚焦霧霾
近日,中國科協在京舉行第94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主題為“大氣霧-霾研究中的科學問題與思考”。來自全國20多家科研院所的專家圍繞大氣霧-霾相關問題展開討論。沙龍由中國氣象學會承辦,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協辦。
專家們認為,燃煤是導致我國霧-霾形成的主要來源,機動車排放也對污染發生有重要貢獻,部分地區生物質燃燒等也助推了處在高位的大氣污染。控制我國煤炭消費總量,不斷改善煤的清潔利用是兩條控制我國煤炭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路徑。在機動車污染控制方面,對工程、農用和不達標車輛污染排放的控制是更為重要的方面。會上還討論了在重污染期間二次氣溶膠形成的機制,包括大氣氧化性、非均相化學反應、硫酸鹽在傳統形成機制外的新生成途徑等。
我國近年來霧-霾頻發與天氣氣候的變化也有明顯聯系。隨著全球變暖,中緯度地區西風帶風力、亞洲季風,以及直接與霧-霾有關的靜穩天氣條件均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加劇了我國華北區域霧-霾的形成,專家們建議繼續深入認識天氣氣候要素與大氣污染形成的相互作用問題。
科技日報》(2014年11月21日7版)
是正品,質量不錯。
5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TT
???~
到的很快哦!
當前霧霾的科學問題
很棒哦,書很好呢
整體感覺不錯
科學沙龍,看看這個國家最前沿的霧霾研究是什么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