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講述了飲食的哲學,人是一種會吃、會思考、會享樂的動物,而餐桌正是我們可以同時做這三件事的地方。為什么食物對我們那么重要?我們和食物的關系是什么?我們選擇要吃什么,其實涉及人性的本質層面:動物性、感官、社會、文化、創造性、情緒和知性。對飲食的認真思考,需要考慮到和自然的關系,和其他動物的關系,和其他人的關系,以及和我們自己的關系。所以說,關于飲食的思考,其實也涉及如何做個有德行的人,以及決定要過什么樣的生活。
作者深入飲食傳統和文化,提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哲學思考,探討的部分議題包括但不限于如下:
吃素比吃肉慈悲?吃得越清淡越好?
跨國大企業等于萬惡資本家?
純手工制作比機器量產好?傳統古法勝過創新料理?
把食物吃完才不算浪費?吃到飽可以吃但不能帶走?減重關乎意志力?
……
針對上述反思,《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將一一加以辯證與厘清。
好吃 聯合京城餐廳,精美特輯生動再現經典料理。
好看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作家朱利安 巴吉尼暢談飲食哲學。
16位明星大廚,22道經典菜品,附送52頁全彩四色印刷精美料理特輯。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不但告訴你身而為人應該怎么“吃”,而且教你思考怎么“活”。
有機種植、動物福利、公平貿易、節食減肥……所有關于飲食的糾結逐個破解。
沈宏非、陳曉卿、黃磊、朱虹、姚新中、歐陽應霽、殳俏、張際星,聯合重磅推薦。
湛廬文化出品。
哲學博士,英國知名哲學普及暢銷圖書作家,《哲學家雜志》共同創辦人,多家著名報刊特約撰稿人,包括《衛報》《獨立報》《泰晤士報》《金融時報》《新政治家》等,還擔任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電臺固定嘉賓。著有暢銷書《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簡單的哲學》《一頭想要被吃掉的豬》等。
他的書總是能切中當代人的思想和倫理困惑,以生動的故事或語言作為思想實驗場景,為人們提供多種哲學選擇的可能性,打破傳統的思維框架,另辟險峰。《衛報》稱:“他擁有一顆清明的心智,這讓他在哲學普及書籍的領域中格外杰出。”
[目錄]
主編有話說 我所享受的吃的美德
中文版序 吃,深刻的哲學體驗
前言 生活是為了吃飯,還是吃飯為了生活?
及時部分 采集
如果你不知道它從何而來,也就不知道它是什么。
01 敢于求知
02 別一味自足
03 時間的果實
04 超越有機
05 屠宰也有關愛
06 公平貿易
07 大即是無良?
第二部分 烹飪
一頓飯開始得可遠比下及時筷子早。
08 撕掉食譜
09 傳統的真諦
10 高科技的實踐智慧
11 例行公事不無聊
12 慷慨撒上一撮鹽
第三部分 人如其不食
你不吃的東西,同樣塑造了你這個人。
13 抵擋自助早餐的誘惑
14 減肥的自控力
15 不反彈的意志力
16 禁食
第四部分 好好食
牲口給料,人吃飯;只有知性的人才知道怎樣吃。
17 認真對待盤中餐
18 知好也知歹
19 米其林餐桌的美德體驗
20 每餐飯都是一段光陰
21 一人食
22 歡宴的喜悅
23 及時行樂不快樂
結語 好好吃,好好生活
譯者后記
[精彩樣章]
21 一人食
我讀研究生時,搬進了北倫敦的一所房子做房客。房間的設計用意是盡量配置齊全,它面積適當,一個角落里裝著淋浴器和水槽,另一個角落里放著冰箱,還有個雙火頭的爐具。這房間里只缺了一樣東西。我問身為大學講師的房東能不能幫我找到,我自己去買個便宜貨也行,但希望房東幫我出這筆款子。所議的這件家具是一張折疊餐桌——我吃飯總得有個坐的地方吧。
她的反應出乎我的預料。她看上去真的挺吃驚:我,一個單身男青年,會想要坐在桌子邊吃飯。或許是我有些奇怪。她之前的房客甚至不知道爐具能不能用,因為他只吃外賣。不光年輕人這樣,有調查表明,近1/4的英國家庭沒有餐桌;有餐桌的家庭里,不到半數用它來吃飯。這或許又跟如下事實扯得上些聯系:英國約有76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15%)獨自居住,也就是說,1/3的英國家庭只有一個人。
我們的文化里有一種強烈的暗示:吃得好和單身不掛鉤。所有好吃好喝的典型意象,幾乎都是社交性質的:和家人一起進周日午餐;兩個人的浪漫晚餐;熱鬧的晚宴舞會,葡萄酒加上輕松的談話交流。再想想獨自就餐的刻板形象:可憐的單身漢泡著方便面;老姑娘吃著熱量控制的便餐;孤獨的退休老人,用湯鍋熱著湯。大眾眼里視為愉悅的獨自就餐就是充滿愧疚(重重地強調“充滿愧疚”這一點)、暴飲暴食地守著一整箱的巧克力或者冰激凌,而這又極有可能被人看作是排解悲傷的絕望可憐手段。如果一個人在餐館獨自就餐,則會被認為有人爽約,或者是就餐者出公差有一筆豐厚的預算。盡管最近幾十年里烹飪書籍出得如火如荼,但只有一本重要作品是以單身下廚者為目標的,就是迪莉婭 史密斯的《一人食也得樂》(One Is Fun),書名清楚地暗示,大多數人覺得一個人吃飯不開心。
在我成年后,單身的日子多過跟人結伴的時候,硬幣的兩面我都體驗過,并不想夸大自己生活和吃飯的樂趣。有些人真的更喜歡獨自生活,而另一些人卻覺得一個人非常難熬,寧可跟不合適的人一起生活。大多數人都處在上述兩種情況之間的某個位置。我單身的時候這么說,現在也這么說:如果你偏巧是單身,犯不著假裝這是心滿意足的理想狀態。擁有一段良好的關系,或者跟你合得來的人共處,這非常好;但要是卡在一段可怕的關系里,或者遭到無法容忍的室友折磨,那就再糟糕不過了。他人既是天堂,也是地獄,而地球上也有一些快快樂樂的無人孤島。
若要贊美孤獨生活的種種優點,人們往往愛談到獨立性或者自給自足,但在我看來,這些東西本身并不必然是好事。把兩者說成是不可或缺的美德,你就否認了建立與他人相互依存的良好關系帶來的更大回報。此外,這種必要的美德,很容易煙消云散——因為,說實話,大多數人都會很高興地為了合適的伴侶,犧牲大部分的獨立性。獨處真正考驗的德行是內在的。不管是自己生活,還是與他人結伴生活,豐富的內心世界都能帶給我們益處。
這個社會對于獨自用餐者的偏見
我這么說,并不是專指那些不需要外部刺激的事情。事實上恰恰相反。擁有豐富的內心生活,意味著你能夠把自己的體驗,從知性、審美或情感的角度加工到自己的思想里。如果沒有這樣的內涵,經驗就只是走馬觀花,生活也變得膚淺。外部刺激可以逗樂、取悅、振奮或安撫缺乏內涵的人。可一旦把激起反應的東西拿走,這些人什么也留不下。擁有內涵的人卻能夠通過記憶、思考、無聲的自省擴展并深化這些體驗,或以之作為創造性活動的靈感。通過這種方式,人不會愈發退歸自我,而是更加主動地參與周圍的人和事。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最需要他人持續刺激的人,往往最為孤獨,與世界互動最少。從本質上說,社交活動是一種分心的方式,讓他們暫時忘記了內心要面對的生存挑戰。空洞的人從不坐下來讀書。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做飯吃飯并不能極大地為內心生活提供養料。 但對有些人來說卻可以。 如果你對食物有些許的興趣,那么伙食就不單單只是加油充電的機會。你會注意到菜肴里有些什么讓人愉快或者不愉快的東西,下次可以怎樣調整做法,或者怎樣回家如法炮制。這些不是什么崇高的想法,但它們在生活里發揮著作用:探尋、關注平凡體驗的豐富性和價值。
單身人士和其他所有人一樣能夠參與進來,從自己吃的東西里獲得快感。那么,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在說話和行動上暗示獨自就餐只是為了填飽肚皮呢?這就好像是在含蓄地假定,單身人士不應該或者不能夠從烹飪和餐飲中享受快樂。可為什么不能?如果說人不應該從烹飪和飲食中獲得快樂,恐怕誰也不相信。那么對單身人士的既定看法,就并不可能是這個想法的外延。
碰到這種找不到合理解釋的時候,我會嘗試哲學家珍妮特 拉德克利夫 理查茲(Janet Radcliffe Richards)的建議。她說,不妨問問:“在什么樣的信念之下,這種態度就變得合理了呢?”如果你只找得到一個似是而非的候選答案,那么,不管這種信念有多么瘋狂,你都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它就是所議態度背后的基礎。本例中,我認為,的解釋就是,食物和飲食只是一種隱而不顯的普遍信念的兩個例子,即:單身人士不應該或者不能夠從生活中獲得快樂。當然,雖然我說得這么大膽,肯定不會有人當眾說就是如此。
但如果你看看人們怎么談論、怎么對待單身人士,你就知道實情就是這樣。普通人就是以為,自稱快樂的單身漢不是怪物,就是自欺欺人。這種偏見可以用進化學說來解釋:人的親社會傾向是我們整個物種合作需求的產物。我們對獨來獨往的人冷眼相待,因為他們蔑視了人賴以生存的社會性。人們還經常懷疑地對待那些說自己不想生孩子的人,原因大概也在這里。但不管根源到底是不是進化,人們確實總愛把心滿意足的單身人士看成威脅。這些人不需要別人,相形之下,其他人覺得自己不夠圓滿。這些人滿足于自己的能力,讓我們對伴侶的渴望顯得太過分了。這種觀點或許太根深蒂固,很多單身人士不肯花時間做飯吃飯也能用它來解釋:一想到自己獨自生活也心滿意足,他們嚇壞了。他們以為,只有怪胎和怪人才能快活地獨自生活,“我可不打算成為他們里的一分子”。
這些想法都是推測,但主要的觀點應該沒有爭議。為什么我們不應該享受獨自烹飪和獨自就餐(如果我們喜歡食物),眼下找不到合適的理由來解釋。盡管人們在原則上表示認同,但實際上,對獨自就餐者的普遍歧視一目了然。
“獨自一人在餐館里感到自在,是成年人的真正標志。”哲學家巴里 史密斯告訴我,“你是最自在的人。你可以掃視房間,你看到已婚夫婦彼此之間默然不語,你看到約會中的熱切青年,等等。總之,你很輕松:你用心品嘗食物,享受獨處的時光。”
雖然有些人可能更喜歡單獨就餐,史密斯也和我一樣,喜歡在良好的陪伴下吃飯,但碰到糟糕的陪伴,則是最可怕的選擇。單獨就餐符合我的人生格言:絕非,但遠超足夠好。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個培養豐富內涵的機會;有了這種內涵,我們跟他人共享餐桌時,就會變得更得體、更有趣。
饞而不吃則罔,吃而不思則殆。
沈宏非
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美食工作者
美味,我所欲也;美德,亦我所欲也。熱愛美食的人,往往會被陷于道德困境之中。過去食物匱乏是這樣,今天美食復興也是這樣。巴吉尼在《吃的美德》里,嘗試尋找一條獨特的道路,那里不僅有美味,也有美德。
陳曉卿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紀錄片制作者,美食專欄作家
想不到“吃”這個我們最熟悉的事情,竟然關乎道德、品格、個體與群體、人與自然和社會,甚至是經濟學、政治學和哲學……!反正《吃的美德》是我讀過的最有趣的一本書,因為它說什么都會說到“吃”。
黃磊
著名演員,“黃小廚”品牌創始人和主理人
確保質量和味道的食物才能讓人心生愉悅,對待吃飯這件事情也需要以美德為基礎,《吃的美德》幫助我們深刻理解了“知道如何吃,就知道如何活”。
朱虹
美食評論家
《吃的美德》將關于“吃”的復雜哲學思考回歸簡單,以通俗的語言梳理棘手的道德思辨,使之通向人的心靈合一,對如何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把握道德觀的多元立場,在“吃與不吃”引發的多重困惑面前進入理性的自由王國頗有啟迪。
姚新中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
越吃越煩惱,越吃越沮喪——似乎不應該是“美食家”在公眾面前流露的情緒和發表的言論,但事實上,如若有天竟然對吃喝失去興趣,那可就大事不妙了。吃喝需要理論基礎,稍稍餓著也更能思考——這就是我翻舔《吃的美德》的原因。
歐陽應霽
美食家,作家,漫畫家
吃的美德,或者說吃的哲學,或者說吃的世界觀,也許不是直接奉上一塊牛排或端上一碗熱湯,卻可以送給頭腦一份甜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也就是吃喝而已嘛”,人們習慣這樣說,但愿意真正思考一下吃喝這樣的人生小事的人,他們的人生種種,一定也充滿了認真的趣味吧。
殳俏
悅食中國創始人,作家
關于吃,有人覺得是一日三餐,能準時預見的幸福;有人覺得是錦上添花,對辛勞的獎賞;有人覺得盤中之物乃上天恩賜,珍貴無比……不同的人對于吃都有著各自的情愫和思考。食物承載的不僅僅是唇齒之間的味蕾體驗,還是記憶,是情緒,是失去,是尋找,是治愈,是真相,是先知,是哲理……不要小看這一方餐食,尋淵探根,用心感悟,皆是智慧。食物不入口,你永遠不會知道其中滋味;《吃的美德》不讀完,你永遠不會理解其中哲理;人生也一樣。
張際星
美味關系創始人,知名餐飲品牌營銷專家
朱利安 巴吉尼擁有珍貴的天賦,將深奧的思考說得動人。在這本很棒的書里,這位迷人的作者將餐桌上的愉悅和哲思作了的平衡。
亞歷山大 麥考爾 史密斯(Alexander McCall Smith)
英國知名小說家
一場給心靈的大師饗宴,能滿足我們每個人心中的哲學家和饕客。
弗朗辛 塞根(Francine Segan)
食物歷史學家,《哲學家的廚房》(Philosophers’ Kitchen)作者
巴吉尼的任務是要讓我們每個人思考我們吃的食物:更了解它,思考我們選擇食物時所采取的倫理立場……如果他的目的是要我們更加認識食物,反思我們自己的主張,那么本書大大成功了。
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巴吉尼將其擅長的懷疑論與辯證法帶入“新的飲食正統文化”,也就是我們接受到關于可持續、有機、時令和本地產的相關議題,高明地拆穿了其中虛偽的論調和矛盾。
泰晤士報》
本書富有趣味,論證充分,取材豐富,呈現出迷人的思想。
觀察家報》
朱利安 巴吉尼揭露了大型食品工業與連鎖餐廳的邪惡自大,以及有機食品與當地產食品的優越感。
衛報》
刺激心靈和味覺。
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
挺好的一本書,不知道有沒有字數限制
正品
書很好
說實話,我是一個賣書的商人:買賣人、生意人,但是我覺得做生意人有一個境界,就是讓客戶買了我的東西,不僅覺得這個東西好,還引以為榮。我們賣書賣了幾十種,但是賣到《必然》這本書,我終于找到這個感覺了:我覺得我為我們的用戶做了一件他們會引以為榮的事情,因為他們最先拿到了這本書。
好書
看著不錯,活動買的,很劃算
好
很實用
我一直很新歡這位作者的書,贊一個
好
包裝不錯。
好好學習
不錯的書
讀得不累就好好
很好很好很好
看著不錯,塑料包裝,發貨快。
很棒,書店看一半呢
真心的,書很好沒問題,但是包裝太敷衍了吧,就一層薄薄的塑料袋,到的時候已經被撕開了,書是可以保存的東西,弄的皮臟兮兮的,建議以后包的結實點。
不錯…本書強烈推薦!
包裝精致,挺不錯的
非常好的一本書,作者寫得深入人心。當當正版書
打折時候買的,非常好,很滿意
很好很好啊
很好很好很好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知道怎么吃,就是知道怎么活”也許就是這本書的宗旨。
這本書又是湛廬文化出版,我相當欣賞,很有深度,唯有美食與美景不能辜負,我沒想到我現在對美食也慢慢開始講究起來了,懂得品味美食不失為生活的一大樂趣!
以前對吃的事一點上心,讀完這本書,對吃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