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以1898到1927年的中國小說為主要研究對象,借用某些現代西方的文學研究方法,從西方小說的啟迪與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傳統文學在中國小說敘事模式轉變中的作用兩個視角探討晚清與"五四"兩代作家是如何完成從古代小說到現代小說的過渡。作者抓住中國文學關鍵的蛻變期--"晚清"與"五四",在兩代作家共同努力的差異比較上做文章,指出兩代作家所作出的不同貢獻。本書以史家的眼光、獨特的視角,不僅填補了文體研究的空白,而且推進了文學的形式研究,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
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作者借鑒托多洛夫的敘事理論,從敘事時間、敘事角度、敘事結構三個方面"把純形式的敘事學研究與注重文化背景的小說社會學研究結合起來",不僅填補了文體研究的空白,而且推進了文學的形式研究,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
陳平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近年關注的課題,包括20世紀中國文學、中國小說與散文、現代中國教育及學術、圖像與文字等。
目錄
自序/
章導言/
中國小說現代化進程的一個側面——敘事學研究的理論模式——中國小說敘事模式轉變的上、下間——小說傳播方式的轉變——作家知識結構的轉變——兩代人的共同努力——艱難而又令人神往的歷史進程
上編西方小說的啟迪與
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
第二章中國小說敘事時間的轉變/
情節時間與演述時間——中國古代小說的敘事時間——政治小說“一起之突兀”——偵探小說“令讀者駭其前而必繹其后”——言情小說之“前后倒置法”——“五四”小說理論家對敘事時間之冷淡——為了更真切地表現人物情緒——聯想并不依自然時序出現——過去與現在同時存在于人物瞬間的感受中——不同時空場面疊印造成的美學效果
第三章中國小說敘事角度的轉變/
三種敘事角度——文言小說部分采用限制敘事——章回小說的全知敘事——“新小說”家從謀篇布局角度切近限制敘事——錄見聞的人稱敘事——自敘體小說的革新意義——作為觀察者、記錄者的視角人物——“五四”時期的視角理論——人稱敘事受青睞的原因——日記體、書信體小說風行一時——作為行動者、思考者的視角人物——純客觀敘事——兩代作家的區別——真實感的追求——發揮個性與表現自我——間離與反諷
第四章中國小說敘事結構的轉變/
小說三分法的傳入及其影響——“敘事結構”的界定——“寫人心”的托爾斯泰不如“講故事”的哈葛德受歡迎——風土人情的描寫讓位于科學理論的宣講——山水名勝的描寫讓位于怪現狀的刻畫——注重“內面生活”的“新小說”——政治小說中情節功能的削弱——“五四”小說實現結構重心的轉移——對西洋小說的“創造性誤解”——“五四”小說的獨白傾向——“所寫正是一時的感覺”——“清新的詩趣”——小說中詩趣的三要素
下編傳統文學在中國小說
敘事模式轉變中的作用
第五章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接受新知與轉化傳統并重——產生誤解的原因——古典文學而不是古典小說——對“叔侄繼承”理論的修正與補充——小說從文學結構的邊緣向中心移動——詩人、文章家作小說——小說概念的模糊——轉化而不只是接受——轉化三型——兩種移位的合力
第六章傳統文體之滲入小說/
暫把小說當文章讀——“笑話小說”——引笑話入小說——“軼聞小說”——引軼聞入小說——長篇小說結構的解體與短篇小說之興起——“假設問答以著書”——小說中的演講與辯論——對傳統敘事結構的沖擊——游記的視角——旅人成了大時代的見證人——記游式小說統一視角的成效與代價——日記作為一種“文學形式”進入作家視野——中國古代日記的著述化傾向——日記與日記體小說——書信之為文體——中國古代書信的著述化傾向——辛亥革命后艷情尺牘的盛行——日記體、書信體小說的特點及作用
第七章“史傳”傳統與“詩騷”傳統/
史傳之影響于中國小說——詩騷之影響于中國小說——兩代作家的不同選擇——“補正史之闕”——社會史式小說——“拾取當時戰局,緯以美人壯士”——旅人與限制敘事——小說中之引錄詩詞——對小說詩趣的尋求——即興與抒情——“情調”與“意境”——突破情節中心的敘事結構
第八章結語/
“擁有一個更大的針線筐”——敘事模式轉變的深層意識——轉變只是初步完成——移位過程中的“損耗”——移位過程中的“對話”——四種合力論其二——小說的文人化與敘事模式的轉變——文人化、主觀化與書面化——高雅文學與通俗文學的“對話”——敘事學理論框架之簡化——歷史的啟示
附錄一小說的書面化傾向與敘事模式的轉變/
文學生產工具的變革——報刊、書籍的出版與銷行——以刊物為中心的文學時代——“每號全回完結”與“每回自成起訖”——短篇小說的興起——說書規則與小說敘事模式——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從“說—聽”到“寫—讀”——小說的書面化傾向——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
附錄二說“詩史”
——兼論中國詩歌的敘事功能/
被稱為“詩史”者——“以韻語紀時事”對抒情詩傳統的沖擊——史詩與“詩史”——限制中國敘事詩發展的“三座大山”——紀事之切于“史感”——事之近乎“詩”——用典、詩題與聯章合詠——在直陳時事與感事抒情之間——講“詩史”者避開敘事詩——“史傳”傳統與“詩騷”傳統對“詩史”的限制與改造
主要參考書目/
書評摘錄/
索引/
新版后記/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我其實很喜歡在當當買書,然而能不能珍惜書目。
物流上還是準時的,很快哦,一般次日送達。當當的包裝上每次包裝都是很愛護書籍的,一定要買八本以上,湊一個紙箱。快遞員配送態度給力和氣。最后,一般都是書籍打五折或者活動幅度大的時候再買,比較劃算的,給書友一些參考!
陳平原是文學大家之一,一本了解小說的好書。
陳平原老師的著作
很喜歡陳老師的書
看了以后確實受益匪淺!
敘事時間,敘事視角,敘事結構
非常好看的學術書,強烈推薦大家看,價格也還可以
一直想買,今天終于到手了,高興!
學習現代文學的必讀書目,可讀性強,內容扎實
很好很好很好
好書好書好書
強烈推薦!很好的一本書!值得閱讀!!!
最近很迷敘事學。
小說研究的必讀書目
開心,陳先生算是一個有人間情懷的學者,令人欽佩!這是買他的第五本書了!
該書與理論與實踐一書都是陳平原的代表作,研究小說的人不得不讀,學術而不枯燥
陳老師的著作,扛鼎之作。值得擁有。支持雜志之家賣正品書籍。
陳平原是一位很有個性的作家,他的書值得一讀
陳平原學術著作中的經典之作。對小說敘事模式的探討很給人以啟發性。起點高,系統性強,能將理論思維很好地融入文本研究之中,從今天來看,的確稱得上是一部創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