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煮雨文叢Ⅲ : 一瞥集·港澳文學雜談圖書
人氣:21

煮雨文叢Ⅲ : 一瞥集·港澳文學雜談

這本小書是我這些年來寫香港文學和香港作家的各類文字的匯集。還有兩篇是寫澳門文學的,就一并收在這里。 香港文學豐富多彩,成就斐然,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與內地和臺灣文學形成鼎足之勢,輝耀中華文壇。我雖多...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學>文學理論  
  • 作者:[陳子善]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49592548
  •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1
  • 印刷時間:2017-01-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輕型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一瞥集》是著名學者陳子善先生書寫香港文學和香港作家的各類文字的結集。香港文學豐富多彩,成就斐然,輝耀中華文壇。作者研讀香港文學作品,結識香港作家,本書可視為作者一個人的香港文學閱讀史和與部分香港作家的交往史,所談皆名家名作、文史軼事,豐富生動,簡潔明快,可讀性強。通過對謝晨光、曹聚仁、葉靈鳳、宋淇、羅孚、金庸、劉紹銘、蔡瀾等等這些現當代香港文壇的代表作家、研究者的代表作品以及其逸聞軼事的敘述,我們看到了一個側影橫截面式的香港文學史。書稿中配合文字編插了40余幅難得一見的精美書影,文圖并茂,為書稿增色

編輯推薦

香港文學向來豐富多彩,近現代香港文學史上曾出現如葉靈鳳、曹聚仁、羅孚、金庸、蔡瀾、西西、董橋等一系列的文學大家。本書乃陳子善先生近距離觀察香港和澳門文學,談及港澳作家、作品以及作者與他們之間的交游,寫下的真實而又靈動的文字。

作者簡介

陳子善,上海市人。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中文學刊》執行主編。長期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和臺港文學研究,尤其注重文學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編訂周作人、郁達夫、梁實秋、臺靜農、葉靈鳳、宋淇、張愛玲等現代重要作家的作品和研究資料集多種。著有《雙子星座》《沉醉春風》《鉤沉新月》《張愛玲叢考》等。1990年春初次訪港,后多次到香港學術交流,與許多香港作家和學者有過交往,參與過不少香港的文學活動。此書是這些年所寫的關于香港文學和香港作家的各類文字的匯集。

目錄

香港新文學的開拓者

——謝晨光創作初探

與其寫成“神”,不如寫成“人”

——曹聚仁《魯迅評傳》簡評

曹聚仁港版著作舉隅

易君左兩書

愛書家的心聲

葉靈鳳的“霜紅室隨筆”

葉靈鳳的“記憶的花束”

從吳其敏釋“毛邊本”說起

《北新》半月刊與侶倫的佚作小說

張向天的魯迅研究

新文學研究家陳無

理性的閃光

——宋淇早期佚文小議

錦繡文章,歷久彌新

——《更上一層樓》再版有感

集詩人、文評家和翻譯家于一身

——《林以亮佚文集》編后

一個女人的傳奇

桑簡流的《西游散墨》

羅孚和他的《北京十年》

澳門歷史的藝術見證

香港文壇舊事的忠實記錄者

風流成絕響

——憶方寬烈先生

中國現代文學與澳門

——對兩個個案的簡要分析

王家衛的文學老師:劉以鬯

“金大俠”的《中國民間藝術漫談》

煙雨平生—劉公

《愛玲小館》

黃俊東的《獵書小記》

香港文學守護使

小思的《書林擷葉》

“香港及時健筆”

快人快語的蔡瀾

說《蔡瀾食材字典》

《蔡瀾談日本》序

古劍的《書緣人間》

董橋二題

《文化眉批》

董橋書房美文

“記憶”應該有“腳注”

——關于董橋《記憶的腳注》

“你一定要看董橋”

不斷延伸的音樂子午線

神秘的李碧華

奪目生輝的《泰晤士河畔》

與陶杰兄聊天

——《無眠在世紀末》編后瑣記

假性經 男界 艷遇

——邁克和他的同性戀散文

“另類”的邁克

秋水文章不染塵

——童元方和她的《一樣花開》

越軌的散文筆致

——讀林幸謙

“南苑文叢”三種

香港書話五家

香港散文四家

在“神州”覓舊書

香港的“二樓書店”

——兼懷英年早逝的羅志華兄

在線預覽

羅孚先生和他的《北京十年》羅孚先生是香港報人、作家,但我認識他卻在北京,時在一九八七年十月間,也即他蟄居北京的第五年。那年北京魯迅博物館舉辦“魯迅周作人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大概因為我已輯印了《知堂雜詩抄》(一九八七年一月岳麓書社初版),又在編選《知堂集外文 隨筆》,因此邀請我參加。這是改革開放以后首次周氏兄弟學術研討會,也是迄今為止的一次。正是在這個研討會上,我出乎意料地發現與會者中有羅孚先生,一位目光炯炯、笑容可掬的和藹老人。羅先生在會上作了《回想〈知堂回想錄〉》的長篇發言,引起與會者的關注。散會時我冒昧地提出能否會后拜訪他,能否與他通信,因為我有許多關于周作人的問題要向他請教。他一口答允,并當場寫下他的住址,只是告訴我,如果去信,收信人必須寫“史林安”而不是“羅孚”。其實,羅孚也好,史林安也好,對我而言,都是十分陌生而又神秘的。我對他的輝煌的過去只略知一丁點兒,或者說一丁點兒也沒有,不能說不感興趣,但我深知,不該問的就不要問,不該說的也不必說。老人家已答應我可以寫信,也可以拜訪請益,夫復何求?于是,我第二天就出現在他寓所的客廳里,也即他在《北京十年》開頭幾章中詳細描寫過的雙榆樹南里寓所。如果不是這次重讀《北京十年》,當時室內的情景真的已不復記憶了,只記得我們一老一少,談得很隨意,也很盡興,談周作人、談曹聚仁、談葉靈鳳、談香港文壇的人和事……總之,有說不完的話題。我如沐春風,受益真的是匪淺。記得在離京返滬前,我還拜訪過他一次,得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信息,他還保存著不少周作人一九六○年代的手稿,這對我編選《知堂集外文 四九年以后》不啻是個福音。但是手稿在香港,他人卻在北京,不知何時可南返,我想看到這些珍貴手稿的話,只能耐心等待。從那時起直到一九九二年他返回香港,前后五年多時間里,我與羅先生魚雁不斷。我每次進京,只要時間允許,一定去拜訪他,我們的話題越來越廣泛,越來越不受拘束。當然,他為何在京蟄居,我始終不觸及一字。他離京南返前夕,特地到上海訪友敘舊,先在萬航渡路原汪偽七十六號特務機關樓前新建的賓館下榻,后又移至柯靈先生的“工作室”小住。這段時間里,我也曾多次陪同他。羅先生知道我愛書如命,不斷贈我他在北京三聯以“柳蘇”筆名出版的《香港,香港……》等書,尤其是他送我三大卷葉靈鳳的《讀書隨筆》毛邊本,在及時集扉頁上題字:“借故友著作送子善先生 羅孚 一九八八、四”,令我如獲至寶。羅先生離京前一個月,我恰巧有事到京,剛走進他家門,他就埋怨說你怎么這么晚才來,我的書已有不少被別人捷足先取了,你趕快挑選需要的,再不拿就來不及了。記得我當時捧走了幾乎全套的香港《博益月刊》等一大堆書刊。那晚羅先生特地在他住所附近那家《北京十年》中提到的頗有“來頭”的飯店里請我吃飯,羅先生在席間談笑風生。雖然后來在香港我還多次受到他盛情款待,但這頓飯至今還仿佛齒頰留香。我一九九三年二月到香港中文大學訪學,羅先生結束“北京十年”蟄居返港剛滿一年,我們在港再次重逢,倍感親切。根據我的訪學日記,在旅港三個月的時間里,與羅先生見面竟達十三四次之多,不妨摘錄數則如下:二月十四日上午訪羅孚,暢談文藝,中午羅孚宴請。二月二十七日上午與羅孚、馮偉才見面,觀羅孚所藏《藥堂談往》手稿和周氏佚文二十一篇(小品和譯作),大部分未發表,為意想不到之大收獲。三月二十日上午訪羅孚,拍蘇曼殊手跡照片,中午與吳其敏、羅孚、羅瑯茶聚,與吳其敏筆談。四月八日晚出席新亞書院云起軒的聚餐,并聽羅孚演講。四月十七日晚鮑耀明兄妹宴請,羅孚、羅海星夫婦、陳勝長等同席。五月二日下午訪羅孚,欣賞羅孚藏畫(張善孖等)。五月十一日晚羅孚宴請,見曹景行談知堂致曹聚仁書信事。五月二十八日晚常宗豪宴請,同席柯靈夫婦、羅孚等。日記中提到的吳其敏先生、羅海星兄、常宗豪先生和柯靈先生夫婦都已經作古了。吳其敏先生也是香港前輩作家,正是羅先生的引見,我與他有此一面之緣。特別應該提到的是,羅先生一諾千金,我終于見到了他珍藏的周作人《知堂回想錄》(即《藥堂談往》)手稿和一九六○年代的著譯手稿多份。《知堂回想錄》手稿厚達一尺余,他沉甸甸地親自拎到茶餐廳,讓我仔細翻閱。后來他把這部珍貴的手稿捐贈給中國現代文學館了。周作人一九六○年代的其他著譯手稿則全部復印贈我。其時拙編《知堂集外文 四九年以后》早已問世,我就把手稿中還沒有發表過的十余篇提供給鐘叔河先生編入他的《周作人散文分類全編》了。當時我寫了一篇《知堂晚年佚稿》記其事,我認為羅先生精心保存周作人手稿為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做了一件大好事,對周作人研究更是“功莫大焉”。自一九五○年代初開始,羅先生一直活躍于香港報界和文壇,他是半個多世紀香港文學和文化發展的見證人和忠實的記錄者。這位“能文之士”(借用羅先生自己在《〈香港人和事〉編者的話》中的話)蟄居北京十年,仍然筆耕不輟,成果累累,這些成果從兩個方向展開:一是寫他熟悉的香港,《香港,香港……》《香港作家剪影》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著作就是明證;二是寫北京,貢獻了同樣膾炙人口的《燕山詩話》和這部《北京十年》。我一九九三年在香港訪學時就知道《北京十年》在香港《聯合報》上連載,頗受歡迎,也拜讀過其中的部分章節。以后每次到港見羅先生,都會問起《北京十年》,建議早日結集出版。而今,翹首等待多年的《北京十年》終于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了,經過整理的內地版也終于由中央編譯出版社付梓了,我由衷地感到高興。《北京十年》是一部回憶文集,雖然還未寫完,但已自成系統。羅先生以連載隨筆的形式記下了他在北京十年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同時不斷穿插他自己以往的經歷、交游和他對中國現代史、文化史的若干思考,因此具有相當的歷史厚度和思想深度。更重要的是,他在北京的十年,正是改革開放的起步期,作為一位外來的、特殊的觀察者、體驗者,羅先生在《北京十年》中從獨特的視角真實記錄了其間的復雜曲折,盡管只是局部,只是某個側面。現在“重返八十年代”的回憶錄和論述已經出現不少,《北京十年》是當時情景的一份難得的實錄,如要研究八十年代,羅先生這部回憶錄是很值得一讀的。羅先生交游廣闊,《北京十年》中記錄最多最吸引人的就是他與文壇前輩的往來,包括訪談、聚會、酬酢和唱和等。他寫夏衍、聶紺弩、常任俠、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吳祖光新鳳霞夫婦、黃苗子郁風夫婦、丁聰沈峻夫婦、樓適夷、舒蕪、蕭乾、周而復、啟功、范用、黃永玉等,哪怕只有寥寥數筆,都是栩栩如生,音容笑貌呼之欲出。這些文壇前輩八十年代的思想、情感、個性、言談,乃至種種有趣的細節,通過他的妙筆得到了相當程度的保存,很有研究價值。至于他以較多篇幅敘寫中共秘密情報戰線的傳奇人物袁殊其人其事,在我看來,也是大有深意在矣。羅先生的散文是別具一格的,他是香港眾多散文家中引人注目的一家,早在十多年前就有論者指出:羅先生散文“以史料的豐富和,見識的精當和新穎,敘述的曉暢和有趣為特點,在可讀性和知識性相結合的路數上進行了嘗試”(劉登翰主編:《香港文學史》,一九九九年四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初版)。對《北京十年》,我以為也應作如是觀,而且鋒芒更為犀利,文筆更為老到了。純凈如行云流水,平實中見機智幽默,本是羅先生散文的一大特色,在《北京十年》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我一個晚上就一口氣把整本書讀完,那些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人、書、事一一生動地浮現眼前,真有愛不釋手之感。值此羅孚先生九十大壽之際,隨著《北京十年》的問世,內地版《羅孚文集》出齊了,厚厚七大卷,集中展示了羅先生在文學長途上努力精進,不斷反思所取得的多方面的成就,不僅為研究香港文學史,也為研究中國當代文學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我拉拉雜雜,寫下了以上這些“北京十年”期間與他直接或間接有關的往事以為賀,并祝羅先生長壽頤年,身筆雙健!二○一一年四月十八日急就于海上梅川書舍(原載二○一一年五月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初版《北京十年》)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楊***(**的評論:

包裝不錯哦 整體感覺不錯 性價比很高 印刷很正

2017-05-20 18:26:52
來自果***5(**的評論:

書的內容還不錯,在書店里看過一小部分。覺得不錯就打算網上購入了。一直信賴雜志之家購書。已經兩個賬號都是鉆石用戶了。希望雜志之家能再接再勵,做得更好,服務更人性化。

2017-05-20 22:58:1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當當很不錯

2017-05-22 21:38:0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陳子善,書話大家!

2017-05-25 10:37:4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好書,買的價格也不錯

2017-06-08 16:36:3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一瞥集》是著名學者陳子善先生書寫香港文學和香港作家的各類文字的結集。香港文學豐富多彩,成就斐然,輝耀中華文壇。作者研讀香港文學作品,結識香港作家,本書可視為作者一個人的香港文學閱讀史和與部分香港作家的交往史,所談皆名家名作、文史軼事,豐富生動,簡潔明快,可讀性強。

2017-06-08 20:23:2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確實好!以前從來不評價,浪費了許多積分。現在好好評價,積累積分。

2017-06-21 12:12:29
來自c***5(**的評論: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2017-06-23 13:04:20
來自**(匿名**的評論:

好好好好好

2017-07-03 18:41:58
來自宇***(**的評論:

了解港臺作家

2017-07-26 11:11:3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好好好好好書好評便宜滿意!!!

2017-09-10 14:07:1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陳子善現代文學港澳隨筆,可讀。塑封新書,喜歡。

2017-09-14 14:15:4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寶貝計劃剛剛剛剛剛剛好哈哈

2017-09-28 13:51:30
來自快樂hap**的評論:

書話系列不錯,好好讀

2017-10-10 08:36:0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錯,是我想要的

2017-11-10 08:40:16
來自hzdxh**的評論:

好書,期待已久,活動時下單,值

2017-11-15 11:56:5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錯 ,開本小點就跟好了~ 慢慢看

2017-11-15 21:38:30
來自***(匿**的評論:

乘著活動,買來先屯著,以后慢慢看

2017-11-20 22:30:34
來自cunlong**的評論:

設計內容一流,港澳文學中文人、典故的大全之書。

2017-11-04 10:16:35
來自靳遜**的評論:

陳子善先生的新書,我是見一本買一本,因為他一直在努力。

2017-05-22 16:20:5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港澳文學發現至今,還未太過涉獵,這次好好品賞一番

2017-06-24 11:53:3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煮雨文叢Ⅲ : 一瞥集·港澳文學雜談 是作者曾刊發過的文章集子,就是排版字體太小了啊~ 留白那么舍得,字體卻。。。T_T

2017-06-08 22:46:29
來自***(匿**的評論:

《一瞥集——港澳文學雜談》屬“煮雨文叢”第三輯之一種,因為前兩輯有收藏,所以一直買下來了,很不錯,都是名家作品。

2017-07-21 20:27:1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本書收錄了陳子善老師有關港澳文學研究的文章,內容有與香港作家交游的經歷、近代大陸赴港作家的創作介紹、香港本土作家的作品考釋,都是從書籍實物出發引用材料,有理有據,還附彩色書影,爽心悅目,全書差不多構成了一部內容翔實的香港近代文學史。里面提到的很多書也是我感興趣的,重讀依然有味。

2017-07-13 15:00:44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