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與文學》是一部別開生面的香港文學史。"城"與"文學"是關鍵詞,貫穿其中的是20世紀50年代至今香港都市文學的變遷。未必,卻鞭辟入里。作為詩人、散文家,也斯是香港文學的親歷者,以"城市"作為出發的立足點,宏觀歷史的深度,橫跨比較文學的寬度,勾勒了香港文學豐盛多變的文化脈絡;他時而暢談老中青幾代作家不同文類的寫作實驗,時而論述文學跟電影、報刊、媒體等種種千絲萬縷的牽連,從而樹立個人觀照、閱讀、研究和論辯的方法,帶領讀者走入奇異的文學之城,而這座城的名字就是"香港"!
本書屬于文學評論類。 主要梳理了香港文學發展的歷程、以及它與都市文化的關系。并探討了香港文學的定位及其同西方現代文學的關系。書中著重談了香港小說的發展、現狀和未來,并分析了張愛玲、陳冠中這樣一些著名作家。
也斯,本名梁秉鈞,香港著名詩人、散文家。生于廣東新會,在香港長大,美國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于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現為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創作,譯介法國、拉丁美洲及美國地下文學,撰寫評論,任文藝刊物編輯,與友人創辦雜志,推動香港文藝創作發展。代表作有:詩集《半途──梁秉鈞詩選》(第四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作品)、《雷聲與蟬鳴》、《游離的詩》,散文集《神話午餐》、《街巷人物》、《在柏林走路》,小說集《剪紙》、《島和大陸》、《布拉格的明信片》(及時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作品)、《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后殖民食物與愛情》(第十一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作品)等,其中多部作品被翻譯成英、法、德、日等多種語言。
城與文學
都市文化與香港文學:歷史、范圍與論題
香港小說與西方現代文學的關系
葉靈鳳談穆時英的都市文學
城與小說
體驗遷徙與文學寫作——五十年代香港文學的特色
現代小說家劉以鬯先生
從《迷樓》到《酒徒》——劉以鬯:上海到香港的現代小說
張愛玲與香港
張愛玲與香港都市電影
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化與香港小說
在香港寫小說
從現代到后現代?——序《昆南小說選》
叢林與城市間的新路——序《吳煦斌小說集》
一本引起爭論的城市小說《狂城亂馬》
陳冠中寫小說
橋上的人、穿越關卡的小說——序陳曦靜小說集《不再狗臉的日子》
城與詩歌
香港都市詩作
20 世紀 50 年代香港新詩的承傳與變化——論宋淇與吳興華、馬朗與何其芳的關系
現代漢詩中的馬博良
抗衡與抒情——七十年代幾位香港詩人的聲音
八十年代詩刊《九分一》——兼序洛楓詩集《錯失》
柏油路遍布都市/使我珍惜一粒種子」——談阿藍和馬若的詩
讓不同的音樂在空中飄揚——談禾廸與陳智德的詩作
香港書寫
化故為新、雅俗共存——香港文學的特色與文化機制的反思
由年青一代去說香港文學的故事——序《香港書寫@文學故事》
張愛玲與香港
張愛玲在1939 年進入香港大學英文系念書,至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輟學,翌年回到上海。收入《傳奇》的短篇小說,最早發表的五篇,有四篇以香港為題材(依發表先后為《沉香屑——及時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皆寫于1943 年)。雖說是為上海人寫的香港傳奇,是試著用上海人的觀點來察看香港的,小說里卻有不少生動的香港地方描寫,如《及時爐香》中的半山區與灣仔、《傾城之戀》的淺水灣、《第二爐香》和《茉莉香片》中對港大校區和宿舍的描寫。不過張愛玲筆下的香港不是為了寫實,更明顯的特色是以濃重的筆觸,描繪一個詭秘陰森、東西混雜的殖民空間,例如及時爐香中姑媽半山那摻揉了各種對照的仿如墳陵的房子。 張愛玲在五四以來的中文作者中,是最能以現觸深入地描畫這樣一個中西混雜、傳統與現代交織、價值標準混淆不清的城市的。這亦見于她比較不成功的中篇,1944年在《萬象》連載的《連環套》。
她1952 年離開內地再來香港,由于香港都市文化的特色,令她要靠翻譯及電影編劇謀生,亦更多方面發展了這方面的才能,寫作亦進入新階段。她曾為美國新聞署今日世界出版社翻譯海明威《老人與海》、《愛默生文選》、《歐文小說選》、《鹿苑長春》等名著,亦參與《美國詩選》、《美國文學批評選》的翻譯。因為與新聞署的關系,促成1954年在《今日世界》月刊連載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
張雖在1955 年離港赴美,但與香港仍然保持不少聯系。60 年代得香港好友宋淇夫婦之助為電懋電影公司編寫時裝喜劇或言情劇劇本,如《南北一家親》、《情場如戰場》、
六月新娘》、《小兒女》等,延續她在上海時編寫《太太萬歲》的才華,進一步在商業限制之下發展了中產階級的都市言情輕喜劇。這既有異于早期左派影人號召清潔電影的道德教條,亦不同早期粵語電影中粗制濫造的胡鬧,而是嘗試迎合觀眾之余,亦抒寫人情、描繪現代都市男女心理。
所以若說張愛玲與香港的關系,可謂一方面是香港的地理空間和人事為張愛玲擴闊了寫作題材;另一方面香港的文化空間為張愛玲的現代中文寫作提供了新的可能與限制,如在國族思想較淡的地方寫作政治性或商業性作品、處于與西方文化接觸較多及傳媒發達的城市從事翻譯及為報刊寫作連載。這一方面做成張愛玲作品的復雜性,另一方面亦反襯出香港都市文化的特色。張愛玲本人對文字創作態度嚴肅又有多方面才華,在五、六十年代香港的政治與商業市場底下如何曲折周旋,寫出有所妥協然而水準不差的作品,詳情值得細加探討。
以張愛玲為例,我們亦可以對一向討論香港文學時習用而未加細察的觀念如"美元文學""雅、俗文學"等稍作破解,并試點出與現代文學種種關聯。張愛玲譯書寫書的美新署當然是美國對外的宣傳機構,但旗下的今日世界出版社當時卻匯集了一群譯林高手如宋淇、高克毅、思果、湯新楣、張愛玲、姚克、王敬羲、余光中、聶華苓、劉紹銘、戴天等為它譯書,譯出了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愛默生(Ralph Emerson)、歐文(Washington Irving)、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安德遜(Sherwood Anderson)、菲茨杰羅(Scott Fitzgerald)、斯坦培克(John Steinbeck)、奧尼爾(Eugene O'Neill)、懷爾德(Thornton Wilder)、貝婁(Saul Bellow)、馬拉末(Bernard Malamud)以及美國現代詩人的作品,對港臺的現代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至于受美元援助的機構如友聯,創辦的刊物如《中國學生周報》及《大學生活》,創辦宗旨與日后發展有相當距離,無數在其上寫稿的作者也不見得認同最初背后的宗旨。作者謀生陣營的政治立場都是比較表面的東西。當年的美元文學可用以解釋一些出版社與集團的取向,卻不足以囊括不同作者的心理執著或藝術發展。
張愛玲她心理取向上是個現代主義者,樂于置身香港和上海這樣的
都市文明,毫不留情地嘲笑了一代人勉強的田園風光與浪漫精神。在破執解幻的張愛玲筆下,1957年發表在臺灣《文學雜志》的《五四遺事》(1973 年中英文版合刊于香港《文林》)中狂熱的理想主義者(不管是愛情或政治方面都無分別)顯得荒謬,被她拿來與他們最討厭的瑣碎現實相提并列。一時代變態地求雅的潔癖到頭來亦可與最庸俗的風尚連在一起。《五四遺事》值得細想,它一方面好似是以通俗鬧劇反諷自視過高的文藝青年,另一方面何嘗又不是從一個現代角度更嚴苛地批判了輕文藝中的通俗鬧劇傾向?后世追隨的孤高文藝女青年或媚俗作者似乎只各走極端,都缺乏這種現代的反思與反諷,未能達到張愛玲的高度。
張愛玲的《五四遺事》說與港臺的現實背景無關了,但這種對中國近代重要文藝思潮如的反省(或者反諷),卻得以在香港和臺灣這樣的邊陲地帶滋長。《五四遺事》亦可借喻偏離中原中心的一種對歷史,或對文學史的態度。這在1949 年前后來港的作者筆下可以見到更具體的例證。曹聚仁的《文壇五十年》,李輝英和后來的司馬長風都嘗試從不同于中國官方的角度去撰寫文學史;劉以鬯、馬朗等在自己的著作所編的雜志中回顧五四其中被忽略了的傳統。這些作者在香港生活越久,就更不能不去想如何抒寫這獨特的都市的感受,就自己所經歷過而當時在國內被否定了的傳統,或就西方翻譯過來的作品所提供的新視野,糅合作出不同嘗試。
張愛玲的《傳奇》1954年在香港由天風出版社以《張愛玲短篇小說集》為名重印,銷路頗廣。張愛玲在1952來港后,重寫她自已過去舊作,并開始轉變寫作的風格。1966 年開始,星島晚報曾連載〈金鎖記〉改編的《怨女》,后來皇冠連載〈十八春〉改編的《半生緣》。她五二年來港后重讀及書寫她對《紅樓夢》的閱讀心得,發表在香港的《明報月刊》。她對《海上花》亦花了不少心力翻譯,部份成果亦刊于香?中文大學的《譯叢》。 香港讀者似乎一直都很熟悉她。
她對香港的影藝界及通俗文化亦有影響。1967年麗的電視改編《半生緣》,由鐘景輝監制,張之玨編導,陳振華、李影、黃莎莉、劉松仁、郭峰等演出。80年代的戲劇界有海豹劇團的《香片》(也斯改編)、進念的《心經》(林奕華改編)及香港話劇團的《傾城之戀》(陳冠中改編)。90 年代還有香港電臺由洪朝豐改編的播音劇《傾城之戀》等。更不用說許鞍華和關錦鵬的三部電影了。進念及林奕華至今仍繼續有改編她的作品。
香港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張愛玲影響的作者不少,亦舒和李碧華都坦然贊揚張的作品,但亦有由于影響的焦慮而把她低貶的亦不乏人。把張愛玲簡化為刻薄、勢利甚至黃碧云說「人文素質低」,恐非公允的評論。從文字的嫵媚著眼,反而對張愛玲與香港文化的意義、對現代性與如何在商政交纏的空間中周旋而有所堅持,視而不見了。
2000年嶺南大學「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發言,
收入《再讀張愛玲》,牛津出版社,2002
斯人寂寞去 繁華身后留
來源:深圳特區報 作者:鐘潤生
1月6日深夜11點26分,香港文化人許驥發出及時條微博:"香港文壇前輩也斯先生去世"。寒冷冬夜,人們在微博上為這位被譽為香港"文化遺老"的作家點上閃閃燭火。接觸過也斯本人的友人、讀過也斯文字的讀者,紛紛表達對一個跨界作家、學者的思念和感慨,感慨他對文學的執著,對香港文化那份深沉的愛。
記者從一些香港文化人的微博上了解到,2010年,也斯就向媒體證實自己患上肺癌,但"仍樂觀面對";"上月曾入醫,圣誕期間返家休養,后來又因腸部不適再入院,發現癌細胞已擴散,并發肺積水"。
也斯,本名梁秉鈞,1948年出生于廣東新會,1949年到香港。20歲開始專欄寫作。也斯在詩歌、散文、小說、文學評論、文化研究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詣,曾獲香港文學雙年獎。2012年7月舉行的香港書展特邀也斯為年度作家,表彰他過去近半個世紀以來在文壇的成就和貢獻。去年7月初,在香港書展前夕,也斯和本報記者,就他自己的創作、香港文學等話題,曾進行了深入交談。
一生都在寫香港故事
也斯首先是一位作家,而且還是一位多面手作家。正如香港媒體介紹的那樣:寫小說和散文的是也斯,寫詩的那位稱梁秉鈞。
也斯很小的時候隨父母從內地去到香港,從小陪伴他的是從路邊書攤買來的中外文學雜志。上個世紀60年代,也斯譯介不少外國文學作品,也曾當過《中國學生周報》、《大拇指》、《四季》、《文林》等文學雜志編輯,同時為報章雜志寫稿,結合中外文學營養,以詩、小說、散文不同文體寫出獨特作品。
上世紀70年代,也斯的短篇小說集《養龍人師門》及中篇小說《剪紙》,引起文壇關注。這些成名作,寫的是香港現實,但手法上結合了中國神話及拉美魔幻寫實主義。香港似是也斯寫之不盡的題材,直到2009年,他出版的小說集《后殖民食物與愛情》仍嘗試細說回歸十多年的香港故事。除了小說,他也寫了不少以香港為題材的詩和散文,如"作家與故鄉"系列的《也斯的香港》,以及針對內地讀者而編的姊妹作《也斯看香港》。
"我的寫作幾乎與香港現代化進程同步,香港在1949年之后的幾個歷史階段,我個人都有親歷。"去年7月,也斯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1967年,香港暴動,動亂以后,港府開始做了很多改革。香港人也開始在那個時期關注到自己的身份。所以,我親歷了香港文化界在1970年代本土化反思。1970年代末,我去美國念書,也開始接觸到內地同學,那個時候我寫了小說《島和大陸》,不同地方中國人的故事。等我回來的時候是1984年,香港面對著一系列危機,首先是當時的金融危機,但更大的危機是香港人對未來的不確定,香港人直接面對香港地位問題。如果說,1985、1986年大家有焦慮還在觀望,但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之后,大家對未來有點失望,經濟現代化雖然完成了,但他們內心對未來缺乏安全感,就算移民加拿大了,還是覺得缺失了很多東西。所以,到了1990年代他們又陸續回來。針對這段歷史我也寫了一系列小說。
難怪,2012年香港書展把年度作家頒給也斯,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在香港,也許很難找到第二位作家像也斯那樣,其個人的成長、寫作經歷和香港這座城市60年的發展如此緊密相連。"
喜歡跨界合作人稱"對話王"
也斯還是一名學者。他對香港文化的付出是多方面的,除了書齋研究,還走出書齋,策劃、參與各種人文活動。
香港文化是也斯一直致力的研究方向。他編著有《香港的流行文化》、《香港文化》、《香港文學與電影》、《六○年代剪貼冊》等書,嘗試闡釋香港文化的特色。"香港的故事為什么難說?"的說法,反復為人引用。相對于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說法,也斯也是早年少數整理、評論香港文學的學者。1975年他已在中大校外課程開"香港文學"課程,著有《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為前輩編書、為新人作序,同時帶領研究中心研究生從事香港文化、文學與電影的研究。
也斯不滿足書齋研究,他四處跨界活動,因此得到了一個雅號:對話王。多年來,他以詩創作與不同藝術媒體工作者合作,如與攝影師李家昇、黃楚喬、梁家泰、又一山人、王禾壁、蘇慶強、舞蹈家梅卓燕、彭錦耀、音樂家龔志成、梁小衛、裝置藝術家蔡仞姿、時裝設計師凌穎詩、鄧達智、黃惠霞有不同合作計劃。其個人錄像作品《搬家》曾在香港國際電影節及倫敦電影節放映。并曾在法蘭克福工藝美術館、瑞士伯爾尼工作室畫廊、香港外國記者俱樂部、三聯書店及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個人詩與攝影展覽。
也斯對自己頻頻跨界合作對話是這樣詮釋的:"我想與其他媒介藝術家的合作,最有意思是既帶出彼此不同媒介的共通之處,又去理解及尊重雙方的不同,真像彼此傳球,你來我往,通過對話去更進一步帶出別人與自己的特色,不貶低他人也不委屈自己,而是共享創作的樂趣。"
通過食物介入歷史文化
見過也斯的人都說這是一個優雅的,從骨子里熱愛生活的人。這一點,從也斯另外一個關注點便可體現。這個關注點便是食物。無論是隨筆集《人間滋味》、《蔬菜的政治》、小說集《后殖民食物與愛情》、詩集《食事地域志》,食物都是也斯描寫的對象。
很多人以為也斯是個美食家。本報記者向他求證時,也斯說他不是美食家。也斯說,為什么會選擇寫食物?因為食物有形象有味道,每個人都可以接觸到,用它介入歷史、文化,讀者更容易接受。因此,我的小說、詩歌、專欄隨筆里所展現的,往往不是食物的味道,而是隱藏于食物背后的世情道理,甚至從食物本質看到不同地方的文化本質。就像我有首詩叫《菜干》,我讓讀者從阿婆"打了褶的過去"嘗出那"日子的金黃"。
不得不說的是,雖然也斯的作品對于很多內地讀者來說,有點陌生,但其實他的作品早已走到了國外。也斯曾應邀參與柏林及東歐的文學節、法國《圖書沙龍》、法蘭克福書展等;1998 年任駐柏林作家,2006 年駐南法沙可慈修院作家。單詩歌方面,也斯的詩集有德譯《蔬菜的政治》、《花鳥志異》、《玉石與木頭》,法譯《東西》,日譯《亞洲的滋味》、葡譯《重畫地圖》及如《帶一枚苦瓜旅行》多種英譯。德國學者顧彬認為:"也斯是為數不多擁有真正現代世界觀的中國作家之一,他以一種日常生活的眼光,以一種國際化的方式,描寫食物、服裝、建筑。無論是瑞士的栗子,還是科隆的教堂;無論是流行文化的爛絲破布,還是來自韓國的東冬酒,都無法逃離他的目光。"
也斯的文學成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閃現出他應有的價值與重量。
很不錯的書,值得購買。
也斯的書,很期待
書不錯,喜歡就購買
也斯的文章是非常值得一讀的,第一次在當當買書就遇到特價,覺得很驚喜,當當配送也是棒棒噠。全五星
最近對香港文學有點興趣,中文系的現當代文學課港臺涉及很少,自己買幾本書看看。
印刷很好,內容還行。
能引發思考的書
感覺書還不錯,以后會接著買的~
好書,好好讀讀
這本書我很喜歡 希望這樣的書可以多一些
書很好 值得買
香港文學研究值得一閱。
也斯寫香港名家
也斯的東西是越讀越想讀下去的
也斯先生的詩歌溫暖到心里。讀他的散文也是如此。
為了湊單買的,之前有聽說過,應該不錯
雜志之家的書就是好,折扣再多點更好!
算是一本不錯的書吧!還沒有看,豆瓣評分還OK~
開本,裝幀,設計,排版,用紙等,雖然沒談不上精美但都還好。尋常文字但透出對生活的觀察和體悟。
收到的時候書的封面被壓出一道痕,但不影響內容
對于香港這座城市的文人墨客,以及在這座城市衍生出的文藝動脈,分析很透徹。
不錯,質量很好,發貨速度很快,而且包裝印刷很好。
尾品匯買的,書比較小也比較薄,排版傾向于學術類,不是真正喜歡估計看不太進去
書是好書,但是無錫倉庫的包裝太次了。只有個塑料袋運了四,五天到遼寧。被物流暴力分檢后到買家手里幾乎是皮開肉綻,全都掉出來了。
紙張很好,內容豐富,喜歡文學,喜歡香港,喜歡作者的書
這本書讓我第一次觸摸到了港臺文學的一點真相。為自己曾想過的為啥“這個東方之珠缺乏根基”找到了答案
對于香港那種雜亂的、包容的、市民的、庸俗的文化,很癡迷。
必讀之書,文學與城市間的恩愛情仇,文筆訴說方式新穎,研究角度獨特,是了解文學發展歷史中城市文學的珍藏本。
這是香港“文化遺老”,著名作家也斯講述的一本別開生面的香港文學史,使內地讀者對香港文化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湊單買的,想不到很好看。對了解香港文學有一定幫助。
目錄排版超級超級好看(*ˉ︶ˉ*)~ 然后內容很好。也斯確實是很好的作家。他筆下的香港是有煙火氣的,鮮明又真實地存在于浮塵中,是十萬丈軟紅塵的愛恨。筆觸清晰,筆力強健。
香港已故作家也斯論述城市與文學關系的文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城市生活的作者有著不同的氣質、感悟以及文筆。感覺這種研究視野很有趣
城市與文學,很喜歡也斯的文字,喜歡香港,喜歡香港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