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于考察十八世紀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政府政策,認為二十世紀與十八世紀的政府政策具有延續性,如此則破除了傳統與現代的二元對立,提出"活著的傳統"的思路。全書分三部分:及時部分討論清代的農業發展政策,第二部分探討政府職權的擴張。第三部分轉入"工業"政策及其有關問題的討論。
本書共分三個部分。及時部分討論清代的農業發展政策,清人是怎樣為解決人口問題而提出了一套經濟發展政策,它的內容是什么,如何實施和起到怎樣的作用。政策政策問題是歷史研究中一個比較新的領域。過去學者們曾研究過許多王朝初年多會有過的"墾荒政策",本書旨在回答,傳統政策在所謂"招徠墾荒"這外或"恢復時期"之后,對于和平時期的經濟發展,還是無征可言?如果說有,它是怎樣的?或者我們可以倒過來問,經濟發展及其政策問題,是否只有一個"現代"問題,這中間的歷史難道只是一種"斷裂"?
我對費正清教授有許多不能同意的地方,但是他曾對我說起:"把一個局部的問題研究得切實徹底,以后舉一而反三,對旁的問題就有獨具只眼的看法了。"現在看你研究傳統的重農政策,深有此感。
你認為中國歷史有它自己的本位,不能平白付于"資本主義萌芽"的一個QUID FIX,應當使很多學者讀者深思而受益。至于你引用拙著歷史為何如是展開才是正途,提倡應該如是展開首先即將問題看錯,尤為銘感。
——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給作者的信
高王凌,1950年出生,男,歷史學碩士,主要研究清代經濟史?,F任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教授。曾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訪問美國哥倫比亞、哈佛、耶魯、密西根、斯坦福等大學及意大利、法國等一些大學。主要著作有《十八世紀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政府政策》、《經濟發展與地區開發―
再版序
原版誡序
及時部 人口問題和經濟對策
及時章 人口問題的發現和經濟對策的提出
1 清初歷史的階段劃分
2 發現人口問題
3 轉移政策重心
4 提出經濟對策
第二章 勸農策的推行
1 例證之一,四川
2 例證之二,陜西
3 推廣多種經營
第三章 勸農策的成效和發展中的問題
1 政策目標和經濟成就
2 例證之三,廣東等先進地區
3 例證之四,其他欠發展地區
第二部 糧政問題和政府干預
第四章 糧食生產政策和糧產的增加
1 糧產增加的主要因素
2 糧食供求形勢和對糧產的強調
第五章 政府職權的擴大
1 加強地方行政
2 勸農方面的政府作用
3 限制部分生產經營
4 討論土地及租佃制度
第六章 糧政方面的新嘗試
1 乾隆初年的糧政變化
2 乾隆十三年的大討論
第七章 糧政得失和政府干預問題
1 糧價上漲及其人為因素
2 政府角色的重新反省
3 農業政策的再評價
第三部 工業政策和經濟前景
第八章 工業生產和有關政策
1 推廣農家手工業和解除礦禁
2 清代工業發展和江南工業區
3 傳統經濟思想及其局限
4 政策上的潛在問題
第九章 清代中國的經濟前景
1 經濟發展及其前景
2 中國歷史的正面貫通
3 結語
參考文獻和書目
過于美飾,一味從好的方面去詮釋,有失公允
經典
可給人啟發,值得一讀。
課余補充知識
包裝很好,內容不錯,值得購買。
這個商品不錯~
真正的學術著作,值得一讀。
挺不錯的書
值得一讀!
不錯
書的質量不錯
臺灣學者研究清朝中期經濟史大作
整體感覺不錯!
書質量不錯,對研究有啟發,值得買。
書看著挺好的,好好讀一下,就是感覺字體有點小。
高王凌的一本老書,展示其獨到眼光。是他最近寫《乾隆十三年》的基礎。
看了《租佃新論》后覺得再看下高先生對清代政府農業政策的研究,能否對當前如何解決城市化大背景下農村社會經濟凋敝問題有些借鑒意義。
從古至今,不變的是變,看到的在變,看不到的卻很少變
高老師的理論在當今中國古代經濟史研究中獨樹一幟,有興趣研究這個課題的人,很有必要了解高老師的理論。中國古代經濟史的傳統史觀的推翻和新史觀的重建由此書開始。
本書表明,政府主導經濟的傳統,實際上在中華帝國就存在。只不過當時的朝廷,缺乏主導經濟的制度、組織和技術手段而已,沒主導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