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敘及晚明、晚清、民國時期的十二位知識女性。作者力圖運用確鑿的史料,展示她們獨特的經歷、境遇、個性,以及在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中艱難掙扎的內心世界,重現被歷史湮沒的細節和真相。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女性作家蔚然成風,名家輩出,確是名媛"制作"。這是那個時代的標簽。本書寫到的凌叔華、陸小曼、林徽因、冰心、方令孺、趙清閣、蕭紅等,就是毛彥文也不是普通人家的子弟。她們的故事,大家都比較熟悉,但如何在其中挖掘更深的材料?本書作者確實把現有的資料收集齊整,在別人不經意處下手,細心地把握,重新解讀,為你展示她們獨特的經歷、境遇、個性,以及在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中艱難掙扎的內心世界。
桑農,一九六四年出生,安徽郎溪人。現居蕪湖,執教于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著有《開卷有緣》、《藝境無涯》(合著),編有《中篇小說金庫·麗莎的哀怨》等。
序一:文學史的另一種寫法/謝泳
序二:逼近真相的敘事/劉文華
牽蘿補屋思偏逸——中國最早的職業女性黃媛介
還將遺事辨丁香——顧太清與龔自珍的緋聞不足信
深閨有愿作新民——民國奇女子呂碧城的一生
失行孤雁逆風飛——激進與自由之間的張若名
因緣新舊意誰知——毛彥文與吳宓交往始末
道是無情卻有情——凌叔華對徐志摩的感情有多深
且向山谷聽回音——林徽因與徐志摩、金岳霖、冰心的真實關系
本事新詞定有無——方令孺與聞一多的詩里詩外
相思欲訴又彷徨——趙清閣與老舍的一段隱情
何人繪得蕭紅影——對蕭紅的三重誤解
海上花開花又落——詩畫雙絕的才女周煉霞
梅花香自苦寒來——歷經磨難的女作家梅娘
附錄:八寶箱事件之真相
二
在活躍于明末清初的才女中,黃媛介屬于一位很獨特的人物。她雖本為"儒家女",但出生時已家道中衰。受兄姊的影響,學習詩詞書畫,由于天分高,進步快,年紀輕輕就名聲在外。據說,復社領袖張溥聞其名,欲納為妾。當時風俗,貧寒人家女子好的出路,是嫁給顯貴為妾,其姊媛貞(字皆德)便是如此,但媛介幼時已許配給同鄉楊世功。有說她拒絕了張溥,也有說是父兄不愿意,反正她還是嫁到了同樣敗落的楊家。楊世功科舉考試落第,外出做生意又失敗,婚后沒能力供養妻子兒女,全靠黃媛介賣字畫、當閨塾師,來維持家庭的經濟開支。在中國歷史上,女性通過從事藝術職業所獲取的報酬,來養活包括丈夫在r4的全家,黃媛介當是及時人。
黃媛介大約生于萬歷四十年(一六一二)稍后,正是明清才女文化興起之初。當時風氣的開放,加上一些文人的推動,女性的詩詞和書畫創作逐漸盛行。其中影響較大的,要數蘇州午夢堂一門。午夢堂主人葉紹袁不僅將自己妻子、女兒的作品編輯出版,還廣泛征集各地名媛的唱和、紀念之作。崇禎六年(一六三三),也就是三女葉小鸞去世后的第二年,葉紹袁到嘉興,經人介紹結識了黃媛介的兄長黃象三。通過這一渠道,葉小鸞等人的詩歌被送到黃家。黃象三在隨后的科考中得到葉紹袁的幫助,為表達感激,他獻上了兩位姊妹的詩稿。《午夢堂集·彤奩續些》中,就收有黃媛介姐妹的作品。
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錢謙益為黃媛介詩集作序云:"皆令又屬楊郎過虞山,傳內言,以請序于余。"其時,錢謙益正和柳如是討論編一部閨秀詩詞選,柳如是對黃媛介的詩十分推崇,有"皆令之詩近于僧"的評語。黃媛介恰好主動前來請錢謙益寫序,柳如是便趁機邀她到虞山絳云樓相聚。對于柳如是來說,得到一位女伴,一位詩友、畫友;對于黃媛介來說,友情以外,還得到金錢的酬報。她的詞《眼兒媚.謝別柳河東夫人》,可謂二人交往情形的實錄:"黃金不惜為幽人,種種語殷勤。竹開三徑,圖存四壁,便足千春。匆匆欲去尚因循,幾處暗傷神。曾陪對鏡,也同待月,常伴彈琴。"
明清易代之際,黃媛介在戰亂中為清兵所劫,后為了全家生計,她不得不四處奔波,不是設攤出售字畫,就是應聘于豪門為閨塾師。先是順治二年(一六四五),由金陵返浙,途經金壇,應張無放夫人于氏之邀, "閉跡"于其別墅墻東園。順治七年(一六五〇),黃媛介在杭州西湖畔賣畫自活,境況窘迫,錢謙益、陳維崧等人都曾親眼所見。柳如是此時寫有《贈黃若芷大家四絕句》,以"小窗留待仲姬來"再次相招。順治十一年(一六五四)左右,黃媛介又應祁彪佳夫人商景蘭之招,去紹興梅市。商景蘭周圍聚集著一批才女,主要是家庭成員和親朋好友,她們經常結社吟詩。黃媛介的到來,使詩社的活動變得更加頻繁、熱鬧。唱和之作,后來被編成一冊《梅市倡和詩鈔》。由于名聲遠揚,京城石吏部派人送來聘金,邀為女師。北行期間,子女夭折,遂孤身南歸。至金陵,佟國器夫人憐其才,收留于僻園。不久,黃媛介便離開人世,時間大約在康熙七年至八年(一六六八——一六六九)間。
觀其一生經歷,黃媛介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家庭婦女,而更接近于今天所謂職業女性。"男主外、女主內"的格局,已經徹底改變了。她走出家庭、走向社會,一切都是獨立自主的,丈夫至多也只是充當信使的角色。難怪高彥頤《閨塾師》中說:"在黃媛介和楊世功的例子中,標準的夫妻關系被顛倒了。"
三
身處那樣的時代,黃媛介頻繁的出游自然會招來異樣的眼神。她的職業生涯和社交活動,都有悖于閨閣的禮法。她的行為讓許多人感到她更像當時的藝妓,而不像一位良家婦女。也許正是因此,她的兄長雖因其才華而驕傲,對她與曾為藝妓的柳如是交往,卻頗為不滿。
黃媛介的行為模糊了閨秀與藝妓的界限,即使在朋友的心目中,她的身份也曖昧不清。這一點從他們的贈詩中,不難看出。吳梅村的詩中說:"江夏只今標藝苑,無雙才子掃眉娘。"王士稹的詩中也說:"今日貞元搖落客,不將巧語憶秋娘。"連商景蘭的詩中都說:"今朝把臂憐同調,始信當年女校書。"古人作詩,用典十分講究,而此三人均以唐代名妓相比對,足見當時人對黃媛介這樣一個女子的角色定位。
對于自己尷尬的角色,黃媛介一直耿耿于懷。她一再向世人表白自己清白的出身和對家庭的忠貞,正是明顯感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其《自序》云:"其家世中落,生蓼長荼,饑不食邪蒿之菜,倦不息惡木之陰。"《離隱歌序》又云:"予產自清門,歸于素土。雖衣食取資于翰墨,而聲影未出于衡門。"她還對丈夫楊世功說:"妾聞婦人之道,出必蔽面,言不出閫。得稍給馇粥,完稚弱婚嫁,吾守數椽沒齒矣。"
黃媛介這么說的,也真是這么做的。雖然淪落到賣藝為生,她卻始終潔身自好,能夠保持節制,把握一定的度。當時賣畫,偶有買主出于好奇,或心存不良,欲卷簾一顧,黃媛介堅持不肯。李漁戲曲((意中緣》有《卷簾》一折,寫女主角楊云友為證明自己的畫作并非有人,當場卷簾作畫。黃媛介在這一節旁邊的批語是:"余少年時亦受此謗,然堅持不動,彼亦無奈我何!只此一節,稍勝云友。"對于自己能堅守"賣藝不賣色"的底線,黃媛介頗為自得。
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生活漂泊不定,黃媛介卻不像一般女性那樣終日哀怨,而是堅強地承受著全部的負擔。其胸襟的開闊、境界的高遠,更是為人稱道。這在她早年悼念葉小鸞的詩中,就有所表現。葉小鸞自幼倍受父母寵愛,衣食無憂,與黃媛介生活的崎嶇坎坷,簡直無法相比。然而,她卻天生厭世,無端哀愁,于新婚在即之際,抑郁而亡,時年方十七歲。黃媛介為她作《挽詩十絕》,其三云:"夜色青青變柳條,芳魂絕去不能招。當年若見黃皆令,深怨深愁應自消。"
黃媛介的詩詞大都散失,現存于各種選本的不足十分之一。有人曾輯為一冊,至今未見正式出版。《無聲詩史》有云:"其詩初從《選》體入,后師杜少陵,清麗高潔,絕去閏閣畦徑。適士人楊世功,蕭然寒素,皆令黽勉同心,恬然自樂也。其所記述,多流離悲戚之辭,而溫柔敦厚,怨而不怒,既足觀其性情,且可以考事變,此閨閣而有林下風者也。"黃媛介詩學杜甫,主要與身世遭遇和個人秉性有關。身處亂世,流離失所,家境貧寒,抱負不凡,這些方面,黃媛介與杜甫都十分近似,容易產生共鳴,詩風受其影響,自然是順理成章。下面兩首五言絕句,可略窺一斑。其一:"或時賣歌詩,或時賣山水。獨自高其風,如昔鬻草履。"其二:"傾無錙銖,搜瓶無斗升。相逢患難人,何能解相救?"《玉鏡陽秋》評其"家無擔石,而心存濟物,襟情尤不幾",說得一點不錯。
黃媛介當年也曾作((和梅村》四首,其中有一聯流傳甚廣:"牽蘿補屋思偏逸,織錦成文意自如。"這正是她的自我寫照。所謂"牽蘿補屋",典出自杜甫名篇((佳人》中的"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這一意象,本是用來表現詩中女主角清貧困窘而又高風亮節的,杜甫借以自況,挪到黃媛介身上,也正合適。
……
P13-16
真實呈現歷史本身其實就是對歷史的一種判斷。 ——謝泳(廈門大學中文系) 細節之處顯功力,不經意之處見真知。 ——劉文華(《書屋》雜志社
好
是一些通識性的事跡記載,文筆也很一般,一本買了覺得沒意思的書。
在舊時代,真是傳奇
看了這本書好久,好!!
本書主要介紹了一些名人之間的情感故事。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好賣家,送貨快
歷史邊緣的知識女性,很好看的一本書
不錯哦
很喜歡桑農老師,他的書也會買來看看。
贊爆!
完美的購物體驗,下次還來
非常喜歡。
包裝完整,印刷很正
桑農出品必屬精品,值得購買
紙張很好!
不錯,期待閱讀…………~
...!dkdk
看咯看看看
尾品匯囤的貨,慢慢看
一本講故事的事。搞歷史的會發現里面的弊端是沒注。
對女性的命運比較有興趣,書有點像在看古代跟名人有關的女性的八卦
不記得是怎么發現這本書的了,粗讀了下,和我想像的不太一樣,里面字的顏色也不太喜歡。不是很能看得進去,希望寫這些人的更好看的書或者說是更適合大眾的書。書還可以吧,里面還有照片。
但桑農先生的這部寫現代知識女性的著作絕對是部杰作。首先此書寫得曉暢、親切,娓娓而談,讀之如沐春風。其次,此書在記事敘史時,能夠秉持嚴格的學術態度,考證鉤沉,一絲不茍。最后,也是更重要的是,在評價歷史人物時,此書有自己新穎而獨到的眼光,絕不人云亦云。對這些現代知識女性,作者不是抱著獵奇獵艷的態度,而是貫注了深厚的人道和人文精神。這種寫作精神,正是目下被商業所劫持的作家們所匱乏的。
內容我非常喜歡,是感興趣的,但是,扉頁黃色的一大塊簡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