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素養讀本》從小學到高中,每學年2冊,共24冊。其內容安排與編寫方式充分照顧到各年級學生的語文水平和“課標”的學段目標,但又大體上略高于這個標準。
選文充分體現經典性、可讀性和語文性。小學階段主要以童話、故事、寓言、童謠、兒童詩、科幻作品等為主;初中階段仍以文學作品為主,包括散文、小說、詩歌、傳記、科幻作品,以及議論文、說明文等。高中階段的選文范圍更廣,涉及中外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整套讀本比較注重古典傳統,古詩文所占比重較大,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
選文安排照顧到學習的梯度,盡量不和“課標”建議書目——同時也是主流教材必選書目——重復。
每冊分若干個單元,便于按類型(主題或其他)組合選文。每單元三五篇作品。單元開頭有簡短的導語,說明本單元內容主題。每篇選文附設“閱讀提示”,指明作品特色,引導閱讀,有的偏重人文性解釋,也有的偏于藝術或者語文性分析,貼近學生接受心理,要言不煩,力求“每文一得”。和一般教材有所不同,讀本主要是學生自讀,注重激發閱讀興趣。
小學低、中年級有較多“親子閱讀”的內容,建議父母陪伴子女一起讀,大人小孩同讀一本書,可以交流和增進感情,又能借助閱讀形成兩代人對話的氛圍與習慣,這會讓孩子終身受益。
按照國家“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要求,語文課要突出“語文素養”的培育,除了課內教學,必須盡量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擴大閱讀面,養成閱讀習慣,提升閱讀品味。“課標”規定小學初中課外閱讀量要達到400萬字以上。為此,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牽頭,組織編寫了這套《語文素養讀本》。這套讀本由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組長溫儒敏教授擔任主編,來自北京大學、人民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和相關研究單位及中小學的十多位專家、作家、詩人和教師組成編寫組。這套讀本的定位是:課外讀物,分級編寫,與各個年級的語文教學呼應,重點是引發閱讀興趣,提升“語文素養”。
目前坊間流行的同類讀本有多種,各有特色,但普遍偏重人文性,選文量大面寬,或者就是人文讀本,與語文教學有些脫節。這套“語文素養讀本”吸收了既有讀本的編寫經驗,又形成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往“語文素養”靠攏,與正式教材及教學計劃有所呼應。如寫作、閱讀訓練、口語交際,都有適當關注,有所體現。
中考與高考是大多數學生必須面對的巨大現實,我們編寫這套讀本也考慮到學生參與中考、高考的需要,但主要是在引導閱讀和拓展思維方面提示,力求從根本上整體提升素養(包括能力),不重復應試教育的方法。讓我們的中小學生既考得好,又不陷于題海戰術,不把腦子搞死,興趣搞無。這好像有點兒難。其實“魚”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關鍵在于提升教學水平,包括能讓學生有較多自由的課外閱讀。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中,語文課常受到擠壓,很多學生和家長并不重視語文。這是極其短視的行為。許多人上了大學還沒有閱讀的習慣,要讀也就是讀一些流行的娛樂搞笑的東西,他們的思維和表達能力必然受到限制。這是語文課的失敗!學語文不能只考慮應對考試,更重要的是提升語文素養。語文素養包括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及其所體現的學識、文風、情趣等人格涵養。這是現代社會公民必須具備的綜合素養。語文課的重要,在于它能打好“三個基礎”:為提升綜合素養,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而要學好語文,光靠做題是不行的,局限于課內也學不好,辦法只有一個,就是把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閱讀這套書或許是個契機,就此帶動我們——所有的家長和孩子們,大家都能把讀書的習慣與愛好當作一種人生方式;讓孩子們從小就喜歡讀書,有純正的閱讀品味,讓讀書伴隨和滋養他們的一生。
這比任何物質財富的賜予或擁有都更重要。
這本書孩子很喜歡
買給小孩的,小孩很喜歡。印刷好,物流快。
當當活動非常好,希望多點活動
好書值得一讀!
包裝的不是很好。
孩子說不錯
非常好,孩子很喜歡
老師推薦的,翻閱了一下感覺不錯
一本一本看。國慶節就看書了。
孩子喜歡的
書質量不錯,已經放進班級書柜了,非常滿意。
老師推薦的,很不錯的一本書,喜歡!
不錯了挺好
還是當當圖書給力
初中書單要求必備,經典不用多說,價格實惠。
很實用,孩子喜歡
孩子喜歡,
老師推薦,圖文并茂,孩子喜歡
是孩子喜歡的書
是孩子喜歡的書
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范之,則又大而無當。
還行吧,老師推薦看的,提高語文素養的書。
很不錯,喜歡
到貨快,書質量很棒,會經常光顧的
還好。。。。
不是評價過了嗎?
對孩子很有幫助
單本都是封好的,不會弄臟。書的質量很好,字體大一點看得不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