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廣泛搜集史料的基礎上,介紹了蔣夢麟、胡適、梅貽琦、張伯苓、竺可楨、任鴻雋、羅家倫、胡先骕這八位民國期間傳奇色彩的大學校長。這些教育大家桃李滿天下,他們的人格魅力在治校過程中大放異彩,他們民主治校、自由育人的光輝思想歷經時代變遷,在當下依然熠熠生輝。
民國時期的大學經歷了從北洋到日本侵華戰爭的歷次政局劇變。老校長們無論在承平還是戰爭時期都不畏強權,廣集良師,大力提倡通才教育,培養出無數英才。尤其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老校長們有的臨危不亂,指揮若定,使治下學校弦歌不絕。八位校長中的胡先骕所掌舵的中正大學,更是在臨近前線的江西從無到有創建起來,這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也是一個奇跡。
再現民國老校長們倡導通才教育的遠見卓識
重述民國教育傳奇的來龍去脈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梅貽琦
大學教育的目標,決不僅是造就多少專家如工程師醫師之類,而尤在乎養成公忠堅毅,能擔當大任,主持風會,轉移國運的領導人才。—竺可楨
要大學好, 必先要師資好。為青年擇師, 必須破除一切情面, 一切顧慮, 以至公至正之心,憑著學術的標準去執行。—羅家倫
智效民,中國當代人文學者,1986年調入山西省社會科學院,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研究。
代表作有《心理的單間》《胡適和他的朋友們》《八位大學校長》《往事知多少》《思想操練》等。其中《胡適和他的朋友們》被國家圖書館首屆文津獎定為"推薦之書"。
自序
蔣夢麟:"北大功狗"
胡適:民主自由治校
梅貽琦:"清華的名片"
張伯苓: 中國私立大學的拓荒者
竺可楨:"浙大保姆"
任鴻雋:科學的救國夢
羅家倫:政治家如何治校
胡先骕:不該遺忘的老校長
不幸的是,就在蔣夢麟組建的"新北大"剛剛開學之際,就爆發了震驚世界的九一八事變。不久,日本侵略者又攻占山海關和承德等地,平津一帶炮聲隆隆,戰云密布。為了救護受傷的抗日將士,北大師生成立了一所傷兵醫院,蔣夢麟夫人親自擔任院長,組織教職員夫人和女學生充當看護。通過搶救傷兵,蔣夢麟進一步看到中國軍隊雖然缺乏現代武器,卻勇于以自己的血肉之軀抵抗外來侵略。他認為:"國軍以血肉筑成長城抗御敵人的彈雨火海,主要的憑藉就是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這種精神使中國在漫長痛苦的八年之中愈戰愈勇,雖然千千萬萬的人受傷死亡,中國卻能始終連哼都不哼一聲。我們雖然節節失利,卻終于贏得戰爭。"(《西潮?新潮》第201 頁)
除了愈戰愈勇的中國軍隊之外,中國的大學堪稱抗戰勝利的精神堡壘,大學校長則是大家的精神領袖。在這方面,蔣夢麟的表現可圈可點,令人欽佩。比如1935 年11 月,蔣夢麟與北平各大學校長、教授聯名發表宣言,斥責冀東偽政府,反對華北"自治運動"。為此日本憲兵找上門來, "請"蔣夢麟去位于東交民巷的日本兵營進行解釋。蔣夢麟毫無畏懼地深入虎穴之后,一個日軍大佐居然想把他挾持到大連。面對這種危險局面,蔣夢麟冷靜地說:"如果你們要強迫我去,那就請便吧—我已經在你們掌握之中了。不過我勸你們不要強迫我。如果全世界人士,包括東京在內,知道日本軍隊綁架了北京大學的校長,那你們可就要成為笑柄了。"(同上,第203 頁)
在這位大義凜然的北大校長面前,無計可施的敵人只好把他放了。事后,宋哲元將軍因無法保護他而勸他離開北平,也派陳誠前來表示慰問,但他還是留了下來。他說:"從民國十九年(1930 年)到二十六年(1937 年)的七年內,我一直把握著北大之舵,竭智盡能,希望把這學問之舟平穩渡過中日沖突中的驚濤駭浪。在許多朋友協助之下,尤其是胡適之、丁在君(文江)和傅孟真(斯年),北大幸能平穩前進,僅僅偶爾調整帆篷而已。"他還說:在這種情況下,"科學教學和學術研究的水準提高了。對中國歷史和文學的研究也在認真進行。教授們有充裕的時間從事研究,同時引導學生集中精力追求學問,一度曾是革命活動和學生運動旋渦的北大,已經逐漸變為學術中心了"。(同上,第199—200 頁)
摘自《蔣夢麟:"北大功狗"》
1948 年12 月北平被圍困的時候,梅貽琦是搭乘一班飛機離開的。他走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清華基金。梅貽琦去了美國后,生活非常艱難,年過花甲的梅夫人不得不再次出去打工。后來,梅夫人在一次座談會上說,梅先生晚年病重的時候,胡適想勸他寫遺囑,好對公事私事有個交待。但是梅先生不愛聽,直到去世也沒有寫。不過在他的病床下有一個皮包,皮包里放著什么,連梅夫人也不知道。梅先生去世后,秘書先把這個皮包封存好,然后在一個公開場合打開,大家一看,里面全是清華基金的賬目,一筆一筆,絲毫不差。(《梅貽琦先生紀念集》第318—319 頁)
對于這件事情,孫漢觀談得更透徹。孫先生說,當年他從美國回到臺灣,曾與擔任臺灣清華大學教務長(后任校長)的陳可忠閑談,陳盛贊梅先生的偉大。陳說這些年來,"清華龐大的美金收入,全由梅先生一人管理和支用,無人監督,而到今梅先生還是`兩袖清風`,真是了不起可欽可佩的廉潔!之后梅先生病故,一無遺產留下,更證實此語之不虛也!"許多人聽了這些故事,也許會認為梅先生確實偉大。但是孫先生卻有另外一番感慨。他寫道:"不過憑良心說,在當時作者聽到這句話時,心中非常難過。因為那時剛從美國久住回臺,在美國從來沒有聽到過一位大學校長可把校款私用,公款公用是一位校長的本分,如果一位校長做到了,他只是守公守法,沒有什么可特別褒揚的??現在看來……梅先生能在長時期無人監督的情形下不隨污逐流,真是黑暗中的一顆明星。陳可忠先生認為梅先生的`兩袖清風`,是較高的美德,誠有極深刻的意義!也影射著我們社會美德的墮落也!"
孫先生認為:"與節儉一樣重要,但一樣被人忽略的是廉潔。"什么是廉潔?"廉潔就是不貪污。"什么是貪污?貪污"就是偷竊或搶劫公家的財物和權力,作為私用"。他還說:"大家都知道偷竊或搶劫別人的財物和權力,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公家的財物和權力,似乎是另一回事,人們可任意偷搶,而不認為是在偷搶,因此貪污幾乎已成了一種傳統的文化。"(同上,第382—384 頁)
摘自《梅貽琦:"清華的名片"》
抗日戰爭爆發后,日本侵略軍違背國際公約,公然派飛機轟炸南開大學。隨后,日本兵又進入校園到處放火,使學校變成一片廢墟。1937年7 月31 日,《中央日報》報道說:"兩日來日機在天津投彈,慘炸各處,而全城視線,猶注意于八里臺南開大學之煙火。緣日方因二十九日之轟炸,僅及兩三處大樓,為全部毀滅計,乃于三十日下午三時許,日方派騎兵百余名,汽車數輛,滿載煤油到處放火,秀山堂、思源堂(以上兩大廈均系該校之課堂)、圖書館、教授宿舍及鄰近民房,盡在煙火之中,煙火十余處,紅黑相接,黑白相同,煙火蔽天,翹首觀火者,皆嗟嘆不已。"(同上,第82 頁)
日本軍隊為什么對南開大學下此毒手呢?這與他們對南開的特殊忌恨有關。
早在1916 年,張伯苓曾在沈陽作了題為《中國之希望》的演講。出于好奇,張學良聽了這次演講。在談到中國面臨的危機時,張伯苓說: "每個人都要自強,只要人人有了自我,中國就亡不了。我們必須有這么想的氣概,不管人家怎么說,自己要有這種信念!"這些話使十幾歲的張學良感到強烈的震撼。后來他談到這一經歷時說:我能有今天,全
是張校長當年的話起了作用。
1927 年,日本窺視東北的野心日益明顯,張伯苓到沈陽、大連考察后,在南開大學成立"滿蒙研究會"(后改為東北研究會)。研究會的活動得到張學良的支持。畢業于南開中學的著名美籍華裔學者何炳棣說,在東北研究會主持下,編寫了一本《東北經濟地理》的教材,非常系統地介紹了東三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何先生認為:"這本教材無疑義地是當時國內有關東北地理有限著作之中好的一部。??南開中學能如此愛國,編印出專門教材,開一專門新課—這個紀錄,可以向近代世界各國所有的中學`挑戰`。"(同上,第392 頁)
1930 年,張學良改組東北大學,張伯苓派出身于南開,后來又留學英國的寧恩承前去擔任執行校長,對張學良幫助很大。在這前后,張學良也捐贈土地、巨款,支持南開大學。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大學遷入關內,南開大學接收該校不少學生。當時,張伯苓還出任天津抗日救國會領導人,積極組織聲援東北同胞的活動。長城抗戰期間,他又多次派學生去前線慰問抗日將士,并親自寫信鼓勵他們努力殺敵,為國爭光。西安事變爆發后,張伯苓致信張學良,希望他以大局為重,懸崖勒馬,釋放,和平解決危機。
值得一提的是,1934 年第十八屆華北運動會在天津召開,"南開啦啦隊"在看臺上突然打出"勿忘國恥"、"收復失地"的標語,并發出激越的呼喊。全場三萬多人為之震驚,并報以震天動地的掌聲。當時日本駐天津的較高長官梅津就坐在主席臺上,他當即向運動會副會長兼總裁判張伯苓提出抗議,但張伯苓反駁說:"中國人在自己的國土上進行愛
國活動,這是學生們的自由,外國人無權干涉。"梅津憤然退席后,向天津當局提出抗議。日本駐華使館也向南京政府進行交涉。據說當局要張伯苓管束學生,于是張把學生領袖召來,所說的及時句話是"你們討厭";第二句話是"你們討厭得好";第三句是"下次還這么討厭",但"要更巧妙地討厭"。(《張伯苓與南開大學》第46 頁)此外,駐扎在八里臺附近的日本軍隊經常騷擾南開大學,雙方還發生過較大沖突。這顯然是
日本侵略者對南開恨之入骨的原因。
對于南開面臨的危險,張伯苓早有預料。1935 年他去南京,在南開校友聚會時說:"九一八以后,尤其《何梅協定》簽字以來,平津一帶隨時可有戰局。同學們固應愛護母校,但尤應愛國。天津如被侵襲,早受日人嫉恨的南開學校,其遭遇破壞自屬必然。但我們不可因此對抗日有所顧慮。南開學校與國家比,實不算頂重要。有中國在,則南開縱使遭到破壞,何患不能恢復。"(同上,第302—303 頁)南開校園被毀后,張伯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敵人此次轟炸南開,被毀者為南開之物質,而南開之精神將因此挫折而愈益奮勵。"(《張伯苓紀念文集》第261 頁)
抗日戰爭爆發后,南開大學與北大、清華在長沙共同組建臨時大學,隨后又轉移到云南,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為國家保存了學術文化命脈,譜寫了中國人在抗日戰爭中弦歌不絕的佳話。在這方面,允公允能、愈挫愈奮的南開精神起了不容低估的作用。
摘自《張伯苓:中國私立大學的拓荒者》
教育需要返樸歸真!民國老校長的教育思想是如今所缺少的瑰寶!
好校長也是民主自由時代的產物,校長體現的不是一個學校,更是一個時代。
胡先骕對大學生演講時說:“我是國際國內都有名的科學家,我的名字早已在歷史上注定了!諸生今天能夠聽到我的講演,這是你們莫大的榮幸!”
民國大學多半都接受過戰火的洗禮,當時在任的大學校長們所接受的挑戰也非今天和平時代所能比擬,這本書對這方面有非常詳細的介紹,很值得一讀。
雖然寫得是校長,但傳遞了民國老校長們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非常適合當代大學生去讀。
個個都是牛人,這才是真正的辦大學,真正的校長,只有校長先獨立了,才能使中國的大學獨立,才能把中國教育弄好。
書中寫到胡先骕校長兩次流淚,感動得我都快哭了。
上學這么多年,碰到不少校長,總體上沒什么特別好的印象。民國老校長讓我知道了,原來還有這樣的校長。
在此國難當頭之際,我們應該學習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經驗,既要“教”,又要“訓”。但是現行的教育卻只重“教”而不重“訓”,許多教師上完課以后就再也不和學生見面了。——竺可楨
戰時要把北大、清華、南開合辦為西南聯大,有人擔心三個校長合不來,蔣夢麟厲聲斥責,不可心生退避,戰時要保留重要學府,“丈夫作事無他,只堅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民國大學雖然培養了很多大師,過去一直十分崇拜,讀了這本書發現民國大學有些地方比今天更為過分:我們的教育就理工農醫而言十有九是訓練,就文法而言十有九是宣傳……
本書雖然以好評八位校長為主,但也不一味阿附。如談到對教育獨立性和學術獨立性的理解方面,也指出了羅家倫作為一個黨務工作者(國民黨)的局限性。
梅貽琦校長在清華校史中被提得并不多,甚至被刻意的淡化。但,歷史不會忘記,是在梅校長的領導和堅持下,清華大學才能真正成為清華大學,成為諸多人才聚集之地。
關于大學校長,這是我看到的最好看的書了。校長是大學之魂,大學是民族之魂,好的校長直接關系于國家和民族啊。全中國每個校長應該人手一本。
羅家倫在中央大學時期早早為學校搬遷在重慶選好新址,而且在重慶期間學校還得到大規模發展,甚至建立分校,其治校之功真是了得。只可惜解放后中央大學被一分為八……
大學之魂:民國老校長(民國傳奇校長的治校經歷 把脈當下教育之病)雖然還沒看,不過總體上挺好
這本書介紹在民國時期我國現代大學教育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中可代替的8位老校長,他們的思想我們現在經常聽到,就是追求學術自由,給學生營造一個自由的學術環境。在那個時代可以,兵荒馬亂的,誰能管著你腦袋里想的什么。可是現在,呵呵,就怕大學生思想自由。
任以都記得母親曾經對她說過這樣的話:“我們那一代人出去留學,都有一個理想,就是學成歸國,要為國家、人民盡點心力、做點事。你們這一代卻根本對公眾的事,沒有什么理想,只愿念個學位,找份好差事,這算什么?”
什么才是好校長?一不是黨棍,二懂得延攬學問好的老師,三為學生著想。老紙當年的大學尼瑪連自習教室都不夠用,錢都給行政人員辦公室換地板換空調了,梅貽琦蔣夢麟等公若在世,偶們何至于大雪天跳下宿舍樓去占座~
作為一名研究生,看了這本書對自己今后怎么學習,以什么態度對待自己有了一點點心得想法。此外對于胡適后來選擇站在國民黨一邊有了新的看法。這是一本好書,如果想知道一些民國時期的學術環境,感受大師風采
氣象學家竺可楨曾任浙大校長,一貫主張教授治校。他說,科學并不神秘,不過是有組織的常識而已;如今國事紛擾,亡國之禍迫在眉睫,完全是政府和人民缺乏常識造成的。誠哉斯言,***monsense太重要了!
看了全書,對蔣夢麟校長、胡適、張伯苓三位校長印象深刻。除了他們的治學理念和校風外,還因為都成為南開、北大的學生而自豪,雖然現在,我們的教育已完全摒棄了這些老校長的教育之路!哀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