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是明朝后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名的改革家之一。他從荊州的一個普通家庭起步,經過不懈努力,成為萬歷首輔、神宗皇帝老師和明朝中興的奠基人。
張居正對明朝的弊政做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都頗有建樹。
閱讀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讀者會對張居正這位名改革家有深刻的理解與同情,對傳主所置身的那個時代有清醒的認識與反思。
序 及時章 “荊州張秀才” 第二章 政治生活的開始 第三章 休假三年 第四章 再投入政治旋渦 第五章 內閣中的混斗(上) 第六章 內閣中的混斗(下) 第七章 大政變 第八章 初步的建設(上) 第九章 初步的建設(下) 第十章 及時次打擊以后 第十一章 從奪情到歸葬 第十二章 元老的成功 第十三章 鞠躬盡瘁 第十四章 尾聲 附錄:朱東潤簡介
嚴嵩看見吳時來、張翀,都是徐階的門生,董傳策是徐階的同鄉,認定有人主使。便一力在世宗面前挑撥。世宗不聽,后來時來遣戍橫州,張羽中遣戍都勻,傳策遣戍南寧,比楊繼盛的慘禍,顯然不同。徐階的地位,已經逐漸提高了,對于他們,隱隱地成為保障。以后穆宗即位,徐階當權的時候,三人都起復原官。
嘉靖三十八年五月,徐階晉吏部尚書。這是一個崇銜,因為實缺的吏部尚書還有吳鵬。三十九年徐階再從少傅晉太子太師,就在這一年,居正從翰林院編修,升右春坊右中允,管國子監司業事。
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右中允正六品,在官階上進了一品。明代有左春坊、右春坊,管太子奏請、啟箋及講讀之事,長官為春坊大學士,其次則有庶子、諭德、中允、翊善、司直郎等官。但是后來都成為翰林官升轉的虛銜,沒有一定的職務。所以居正實際的職務,只是國子監司業。明代南北兩京都有國子監,是當時的國立大學,但是因為只有兩個國子監,所以比現在的國立大學,地位更加隆重。國子監的長官是祭酒,其次是司業,就是國立大學校長和副校長。在居正當司業的時候,國子監祭酒是高拱。徐階、高拱、張居正,是嘉靖末年直到隆慶六年政治界的三個主要人物。
高拱,新鄭人,字肅卿,又號中玄。嘉靖二十年進士。曾為裕王侍講九年,和裕王的關系很深。世宗自莊敬太子死后,不立太子,裕王便是實際的太子。
東宮官僚,照例是大學士的候補人,所以嚴嵩、徐階當政的時候,對于高拱,都是非常器重,以后高拱升國子監祭酒,便是他們的主張。高拱和居正在國子監同事的時候,他們互相了解,都看到日后兩人在政治界的地位。
嘉靖四十年春,俺答自河西踏冰入寇,七月犯宣府,九月犯居庸關。十一月俺答的侄兒吉能犯寧夏,進逼固原。十二月他的弟弟把都兒犯遼東蓋州。這一年韃靼的攻勢雖不特別緊張,但是范圍很廣泛,正面的北方以外,東北和西北都受到他們的蹂躪。敬修《文忠公行實》,特別提到“四十年犯薊”的記載。這一年韃靼的進攻,給予居正一個新的刺激,大致他和敬修父子間時常談到,后來便留下這個記載。
四十年十一月,西苑大火,世宗因為所住的永壽宮被毀,只得暫住玉熙殿。他看到地方又窄又小,和嚴嵩、徐階計較。嚴嵩勸世宗仍還大內,不料觸動了世宗無限的傷感。十九年以前,嘉靖二十一年十月的夜間,世宗宿在曹端妃宮里的時候,宮婢楊金英定謀,幾乎把世宗勒死,幸虧方皇后來了,才把世宗救活。那時他在驚惶的中間,話都說不出來。方皇后傳圣旨,把楊金英、曹端妃都殺了。楊金英的死不說了,世宗眼看端妃被殺,連申辯的機會也沒有。端妃的冤枉,世宗是明白的,但是卻怨不得救命的皇后。一個溫馨的好夢,剩得血腥的回憶。從此以后,他不再回宮了,西苑是他的世界。“啊,嚴嵩,”世宗想,“ 大內是回不得的了!”在世宗沉吟的當中,徐階早看到神態的不安。嚴嵩看見吳時來、張翀,都是徐階的門生,董傳策是徐階的同鄉,認定有人主使。便一力在世宗面前挑撥。世宗不聽,后來時來遣戍橫州,張羽中遣戍都勻,傳策遣戍南寧,比楊繼盛的慘禍,顯然不同。徐階的地位,已經逐漸提高了,對于他們,隱隱地成為保障。以后穆宗即位,徐階當權的時候,三人都起復原官。
嘉靖三十八年五月,徐階晉吏部尚書。這是一個崇銜,因為實缺的吏部尚書還有吳鵬。三十九年徐階再從少傅晉太子太師,就在這一年,居正從翰林院編修,升右春坊右中允,管國子監司業事。
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右中允正六品,在官階上進了一品。明代有左春坊、右春坊,管太子奏請、啟箋及講讀之事,長官為春坊大學士,其次則有庶子、諭德、中允、翊善、司直郎等官。但是后來都成為翰林官升轉的虛銜,沒有一定的職務。所以居正實際的職務,只是國子監司業。明代南北兩京都有國子監,是當時的國立大學,但是因為只有兩個國子監,所以比現在的國立大學,地位更加隆重。國子監的長官是祭酒,其次是司業,就是國立大學校長和副校長。在居正當司業的時候,國子監祭酒是高拱。徐階、高拱、張居正,是嘉靖末年直到隆慶六年政治界的三個主要人物。
高拱,新鄭人,字肅卿,又號中玄。嘉靖二十年進士。曾為裕王侍講九年,和裕王的關系很深。世宗自莊敬太子死后,不立太子,裕王便是實際的太子。
東宮官僚,照例是大學士的候補人,所以嚴嵩、徐階當政的時候,對于高拱,都是非常器重,以后高拱升國子監祭酒,便是他們的主張。高拱和居正在國子監同事的時候,他們互相了解,都看到日后兩人在政治界的地位。
嘉靖四十年春,俺答自河西踏冰入寇,七月犯宣府,九月犯居庸關。十一月俺答的侄兒吉能犯寧夏,進逼固原。十二月他的弟弟把都兒犯遼東蓋州。這一年韃靼的攻勢雖不特別緊張,但是范圍很廣泛,正面的北方以外,東北和西北都受到他們的蹂躪。敬修《文忠公行實》,特別提到“四十年犯薊”的記載。這一年韃靼的進攻,給予居正一個新的刺激,大致他和敬修父子間時常談到,后來便留下這個記載。
四十年十一月,西苑大火,世宗因為所住的永壽宮被毀,只得暫住玉熙殿。他看到地方又窄又小,和嚴嵩、徐階計較。嚴嵩勸世宗仍還大內,不料觸動了世宗無限的傷感。十九年以前,嘉靖二十一年十月的夜間,世宗宿在曹端妃宮里的時候,宮婢楊金英定謀,幾乎把世宗勒死,幸虧方皇后來了,才把世宗救活。那時他在驚惶的中間,話都說不出來。方皇后傳圣旨,把楊金英、曹端妃都殺了。楊金英的死不說了,世宗眼看端妃被殺,連申辯的機會也沒有。端妃的冤枉,世宗是明白的,但是卻怨不得救命的皇后。一個溫馨的好夢,剩得血腥的回憶。從此以后,他不再回宮了,西苑是他的世界。“啊,嚴嵩,”世宗想,“ 大內是回不得的了!”在世宗沉吟的當中,徐階早看到神態的不安。
“那倒不必,”徐階說,“最近重蓋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所余的材料很多,交給工部尚書雷禮,用不到很久,盡可重蓋一座。” “就這樣罷。”世宗高興地說,一邊加派徐階的兒子徐瑤為工部主事,負責督工。
嘉靖四十一年的春天,萬壽宮蓋好了,世宗住進以后,很得意,升徐階為少師,兼食尚書俸,徐瑤也升太常少卿。從此嚴嵩的勢力,逐漸地低落;徐階的勢力,便逐漸的高漲。
就在這年,御史鄒應龍給嚴嵩一個嚴重的打擊。
初夏是多雨的時節,一個陰雨蒙蒙的日子,應龍在內監家里躲雨。淅淅的雨聲在窗外打個不住,應龍和內監說:“近來內里有些什么事咧?” 內監當然知道的。但是說:“啊,說不得,說不得!” 這一來便引起鄒應龍的追問。內監只得說道:“ 事情是這樣的。內里來了一個藍道士,叫藍道行,扶得一手好鸞。皇上相信得了不得。24小時皇上問乩仙: ‘天下為什么不治呢?’那時乩盤沙沙地動,你看上面留著幾個什么字?啊,說不得,說不得!九個大字,‘賢不竟用,不肖不退耳!’皇上吃了一驚,便問賢不肖是哪幾個。乩仙判著:‘賢如徐階、楊博,不肖如嵩。’皇上又問:‘那么乩仙為什么不除他呢? ’沙,沙,沙!又是一陣,乩盤上還是六個字,“留待皇帝自殛。”相公,你看怎樣?當時皇上著實沉吟了一下,不知道是個什么意思。” 一場雨聲,透漏了內里的消息。看看雨也小了,鄒應龍謝過主人,在風雨料峭中回去。這一晚他對著燭光發愁。嚴嵩是奸臣,凡是御史、給事中,都得替皇上除害。但是想起沈煉、楊繼盛、吳時來的前途,何嘗不值得擔心?一封奏章,要是倒不了奸臣,至少便得充軍三千里。可是也許皇上已經動心,只要再動一下,還愁倒不了一個嚴嵩!應龍真有些躊躇。朦朧之間,他竟昏昏地睡去了。他做了一個夢。據說是在東風中,他帶著隨從出去打獵。遠遠地看見一座高山,他對準放了一箭,那箭颼颼地不知哪里去了。加上一鞭,他騎著馬迎著東風走去,當前又是一座山,可是小得多了。山旁一座樓,下面全是田。田里只看到一堆米,米上蓋了草。他曉得北方沒有稻田,就算有一點罷,也不會在春天把米苫在田里。奇怪得很。不管他,且發一箭。不發還好,一發以后,只聽到嘩啦一聲,像天塌下一樣,米堆倒了!樓倒了,小山倒了,連帶大山也倒了。這一場大亂,嚇得應龍渾身大汗,原來是做了一個夢。
P44-46
好
書的質量不錯,是正版全新的,價格便宜,發貨速度快,值得購買,
物流快!書也好!
張居正是明朝后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之一。他從荊州的一個普通家庭起步,經過不懈努力,成為萬歷首輔、神宗皇帝老師和明朝中興的奠基人。張居正對明朝的弊政做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都頗有建樹。閱讀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讀者會對張居正這位著名改革家有著深刻的理解與同情,對傳主所置身的那個時代有著清醒的認識與反思。
這是這幾本當中幸免的唯一一本
折后滿減,很劃算。
又是一個后世褒貶不一的人物,銳意改革,蔑視規矩,卻又黨同伐異。在世時與萬歷關系好得不得了,剛一死就被皇帝抄了家。他到底是明朝的中興者,還是明朝的破壞者,這本大傳,可以帶著我們去見一見這位傳奇人物的一生
書很好,以后繼續購買。
東西還不錯,挺滿意的,喜歡
整體感覺不錯,包裝一般,內容豐富。
雖然看封面覺得好笑就像盜版書似的,但打開一看紙張排版都不錯,內容也是很值得細細品讀,大力推薦!
書不錯,物流有點慢哦。要加強,只是封面有點膠水污點,申請更換中。
還沒看,應該不錯
非常經典的一本書,和同類的書相比,有自己獨特的一面。
書寫的很好,引用的史料也很翔實,不愧是四大傳記之一。
了解一個封建專制王朝的改革派所面臨的困難,對我們今天的局面仍有不少借鑒意義。
歷史,人寫的。沒做過官,不知道是怎樣的,買來瞧瞧。活在官本位的我朝,所有封建傳統還在,居然完全不懂這個方面,想想也挺另類的,絕對邊緣化哈哈哈
本書史料豐富,考據嚴格,兼具文學的優美,史料文獻的嚴謹性與傳記的文學性相結合,值得一看。但不足的是,引文太多,沒有注釋,對現代讀者來講,讀懂引文,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