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位80歲高齡的傳奇女子許燕吉的人生自傳,以近百年的人生體驗,告訴你一個真實得近乎殘酷的20世紀中國史!
1941年,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不會想到父親很快就要離去,日軍占領香港,一家人要被迫內遷,輾轉于湖南、貴州等地,苦不堪言。
1950年,當我考入北京農業大學時,我也不會想到卷入那場潮流,轉眼變成右派,隔離審查,入獄六年,孩子夭折,丈夫與我離婚!
1969年,當我被疏散到河北一個極為艱苦的地方時,我更想不到竟會為生活所迫,嫁給陜西一位目不識丁的老農。
而今天,我已經80歲……
人可以有多個10年、20年,而我,就只有這一個80年……
1. 媲美《巨流河》,一本需要哭著看的個人百年史!。從作者的八十年人生,看整個20世紀中國的顛沛流離!
2. 隨書附作者親筆抄寫父親名作《落花生》。附45張珍貴歷史照片。
3. 作者與陜西老農的奇特婚姻,曾被媒體廣泛宣傳,患難中不離不棄,催人淚下,感動無數人。
4. "1941年8月4日,我的父親許地山去世。如果上帝允許,我希望時間永遠停留在前24小時。父親不要走,我也永遠不要長大……"
許燕吉
民國著名學者許地山的女兒。1941年父親許地山猝死于香港,這一年許燕吉只有八歲。不久日本人占領香港,母親帶著許燕吉及其哥哥逃往內地,輾轉漂泊,流落于湖南、貴州等地。
建國后,許燕吉考入北京農業大學畜牧系,隨后在反右斗爭中被隔離審查,入獄6年。期間,孩子夭折,丈夫與之離婚。1969年,她被疏散到河北一個極為艱苦的地方,竟為生活所迫,嫁給陜西一位老農。1979年3月平反,回到南京。
許燕吉是江蘇省農科院副研究員,曾任南京市政協委員、臺盟南京市委委員、南京市臺聯理事。
前
及時部 童年
及時章 混沌
1我的出生和及時個回憶 2香港的家 3媽媽的"法律" 4最初的玩伴 5又笨,又傻 6"小妹子壞透噠"
第二章 天崩
1爸爸死了 2記憶中的爸爸 3爸爸和我們共同的朋友 4媽媽頂起了天
第三章 地陷
1日本人打來,把我們"炸"進了天主教 2泉水叮咚,野菜滿鍋 3來了兩位一起避難的長輩 4差點兒被炸死
第四章 鐵蹄
1明搶 2米粒 3悲慘世界 4老朋友們的情況和教會的新相識 5和日本人做斗爭 6離別
第二部 顛沛流離
及時章 歸途
1伶仃老小過伶仃洋 2赤子坎坷困赤坎 3轎子上的旅行 4在柳州香山慈幼院小學,及時次上了講臺
第二章 在湖南
1五馬歸槽 2扶輪小學 3到永興縣去住校 4飛機掉下來砸了媽媽的飯碗 5上完一課,離開了湖南
第三章 逃難
1卷入了湘桂大撤退的洪流 2貴陽馬鞍山的國立十四中 3翻山越嶺逃到重慶
第四章 沙坪歲月——南開生活
1好學校里的最差學生 2小伙伴們 3周六見鬼記
第五章 順江而下
1勝利的歡樂 2復員的困難 3告別了劉娘
第三部 動蕩年代
及時章 落腳南京城
1兒童福利站 2入學的困難和波折 3媽媽的老友新朋
第二章 在明德女中的兩年
1走讀和住校 2宗教課 3干了一回政治 4明德的體、音、美教育 5春游和野營 6幾位老師 7我接觸到的國民黨高官及其子弟
第三章 市立第三女中
1秘密行動 2三女中的老師們
第四章 山雨欲來
1在上海避風 2烏云壓頂 31949年4月23日星期六
第五章 解放區的天
1對共產黨的及時印象 2媽媽失業卻安了家 3哥哥離家上大學去了 4徐悲鴻降的及時雨 5走向極端 6追求真理青年會 7"柳貝貝事件" 8中學的末了階段
第六章 北京農業大學
1下馬威 2農耕學習 3抬水、淘糞、搶吃飯、養兔、打狗、抓刺猬 4政治風波 5初識農村和農民 6不信教了 7運動接著運動 8大草原上的生產實習 9病中度過了大四
第七章 京城故人
1媽媽的老友們 2我見到的齊白石 3我的劉媽
第四部 禁錮的年代
及時章 肅反運動
1牛場的人們 2新官上任 3當頭一棒 4囚禁的預習 5入了圣母軍 6肅反還是審干? 7敬芳的奇冤 8失密惹起的風波
第二章 右派
1黑暗前的黎明 2傻蛇出洞 3瞎蛾撲火 4雙皮老虎
第三章 國民
1敵人 2死在出生前 3媽媽的教導 4沒聽懂的暗示
第四章 拘押
1戴銬長街行和殺威棒 2看守所的日子 3當囚犯的程序
第五章 為囚及時年
1專區看守所 2不可思議的幾件事 3所長叫我當組長
第六章 婚姻的始末
1離婚的拉鋸 2鋸開兩半了 3婚戀課堂 4我的戀愛
第七章 五年南兵營
1織布、爛腳 2南兵營的地理、人文 3監規紀律和囚犯生活 4寒夜談鬧獄 5特赦與加刑 6工廠里的養豬場 7養豬犯的苦樂 8小豬被竊,大豬餓死,豬場收攤 9災害 10政府的人道主義 11我的人道主義 12挑起了個戲班子 13大冰雹、大水災 14刑滿 15南兵營的朋友 16不尋常的入獄經歷(1)愚昧的郄艮庭(2)善良的尹書金(3)人性是什么 17修女孫瑤真
第八章 就業省第二監獄
1適應新的環境 2特殊的工作——看守王學宇 3女就業院子里的風波 4""開始,我們姓"犯" 5"反共救國軍" 6修女的信仰和命運 7批呀!斗呀!
8外面和里面 9逼婚和結果 10上當和被出賣 11揮淚出高墻
第五部 廣闊天地
及時章 新樂縣的堅固村
1再改造生活的開始 2張家的房客,一隊的社員 3階級斗爭 4槍斃了精神病人 5落戶半年,明白了處境 6痛下決心 7千里尋兄找安身之處 8相親談判 9使心眼兒 10往前走一步
第二章 一戶農家的往事
1官村 2兆慶家事 3不幸的女人 4父與子
第三章 不一般的婚姻
1"收拾"老婆兒的波折 2登記——第二輪談判 3農婦的生活和老頭子 4基本建設 5孩子和后媽 6姓名消失的好處 7走親戚
第四章 還是社員,但收入高些了
1升堂入室了 2獸醫站的生活 3庸人自擾 4聽來的消息
第五章 麻花又擰了一轉
1同病相憐 2故地冷暖 3復職,改正,平反 4管羊的老婆兒
第六章 歸結
1前夫還是老同學 2有情人還是朋友 3丈夫由房東變成了房客
后語
附錄
懷念地山
我記憶中的父親
第三章·地陷
1 ............日本人打來,把我們"炸"進了天主教
那是1941年12月8日,星期一。早上,我提了書籃,哥哥背了書包,一起走出家門去學校。還沒出院子,就聽見天上有"嘭嘭"的聲音。抬頭一看,有幾架飛機在飛,飛機的兩側和后面不斷有像棉花球似的一朵朵白云在綻放,挺好看的,于是我們停步看了起來。這時,媽媽打開窗戶大聲喊我們:"快回來!不上學了!"我們懷著滿肚子疑惑回到家里,才知道天上是日本飛機,高射炮是英國人打的,不是演習,真的打起仗來了。
方才是Aunty譚打電話告訴媽媽的,媽媽還在不住地接朋友們的電話,都是報告這個消息。房客貝特蘭站在窗前,朝天上和海那邊的九龍眺望,不一會兒,他穿好衣服和媽媽說了幾句話就走了。媽媽說他投軍去了,還說:"看人家,國難當頭,不用叫,自己就去了。"之后,媽媽也匆匆地出門去了。上午,有人送來了三麻袋糧食,放在食品間的門后面。一袋是碎白米,兩袋是玉米粒。我沒見過這黃黃扁扁的玉米,就抄起來像玩沙子一樣,嘩啦嘩啦地揚撒。劉媽過來說:"這是救命的糧食,不是玩意兒。幸虧你媽媽跑得快,搶到這幾包,打起仗來,沒吃的怎么辦!"
爸爸死后,我似乎開了些竅,也不那么胡攪蠻纏地搗亂了。劉媽一說,我也就乖乖地走開。袁媽還拿些雜物蓋住這些糧食,又囑咐我不要告訴外人。不久,媽媽回來了,看見我和哥哥挺高興的樣子,嘆了口氣說:"當小孩子多好,什么心也不操,天大的事也不用他們愁。"我本來想,當小孩兒沒一點兒自由,大人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聽媽媽這一嘆,隱約地感覺到,打仗是件很嚴重的事。
下午飛機還在炸,炸彈掉下來帶來尖銳的呼嘯之后,就是沉重的一響,看得見中彈房屋騰起的煙火。哥哥嚇得直哭,拽著媽媽要去教堂受洗禮,說是不受洗炸死就上不了天堂。媽媽就帶上我們兄妹,走到中區的主教大堂找到神父。因為早都認識了,他二話沒說,帶我們進了大殿,把圣水池中的水撩一些在我們額頭上,入教的儀式就算完了。回家的路上,炸彈還在呼嘯,可哥哥一蹦一跳地特別開心。他說一受洗禮,過去的罪孽一掃而光,現在是最純潔的人,若是現在就被炸死,一直就升上天堂了。我未置可否,我可不想現在就被炸死。再說,我也沒有感到有要死的危險。媽媽一路沉默。
幾十年后,回憶起這事,她說,戰爭一開始,她就沒寄希望于港英政府,知道淪陷只是遲早幾日的事。倘若日本人登陸后和在南京一樣見人就殺,我們就無處可躲,無處可藏。入了教,就可以逃到教堂里,日本人總不敢到哪國人都有的大教堂里去殺人吧!
就這樣,我們全家都成了天主教徒。
2 ............泉水叮咚,野菜滿鍋
雖然有了以防萬一的辦法,但戰爭還要延續多久,淪陷后又會怎樣,誰也不知道。三包糧食能否接濟到社會恢復正常也是個懸念。袁媽、劉媽都說可以吃野菜,但香港有沒有她們過去在北方熟悉的那些品種,還得去找尋或試吃。婆婆是南方人,她肯定地說野茼蒿是可以吃的,于是第二天,她們三人提了只大筐子上山,我也跟著。香港冬天草木不枯,野茼蒿好認,也多,時間不長筐子就滿了。晚上煮了一大鍋,她們當飯,卻不給我盛。我就圍著要,劉媽給了我一點兒,我覺得雖不難吃,可也不算好吃,對它的興趣也就淡了。
自開戰后,燈火管制,家里沒開過電燈,蠟燭也不許點,所以我們早早地就上床睡覺。不幾天,自來水也停了。所幸我們那個架空的院子下面是巖石,石縫總在滴水,接水的任務就是我的了。提上一只桶,桶內放個小缸子,另一只手拿個小板凳,走到院子下面,選好地方,聽著小缸子里的叮咚聲。接接倒倒一坐幾個小時,等桶里的水快滿時,劉媽或袁媽就會來給我換只空桶,提水走的時候,還總不忘表揚我幾句,這是我以往幾乎聽不到的,心里覺得怪美。
3 ............來了兩位一起避難的長輩
房客貝特蘭參軍后,大學生房客也到學校集中參加戰時服務去了。這時,家里又來了兩位親戚,一位是江南才女,很有風度的毛彥文女士,她是民國聞人香山慈幼院院長熊希齡的續弦夫人。由于熊希齡的前夫人朱其慧是我五姨父的姑母,所以雖然毛女士只比我媽媽大兩歲,我們還是稱她為熊婆婆。抗戰開始,熊公公夫婦就離開了香山的雙清別墅到上海居住,慈幼院則遷到了廣西柳州,因此他們就需經常往來于滬桂兩地。1938年元旦未到,熊公公就在路過香港時突發腦出血死在旅途中。媽媽及時把熊婆婆接來家里安頓,爸爸總攬的一應后事。以后熊婆婆獨自主持慈幼院,每次來往路過都住我家。這次路過可能是父親才去世,媽媽又在外工作,熊婆婆不想來打擾,就下榻九龍。偏偏趕上了戰爭,前進不得,后退也不能,媽媽請她趕快過海來我家,九龍不是可以停留之地了。
另一位是陳八叔,媽媽的同學、好友陳蕙君的堂弟。周家和陳家是世交,同輩人都很熟識的。不過這陳八叔年輕,當時三十來歲,清華大學畢業,學電的,在九龍工作,還沒成家,差不多每周都來,可袁媽、劉媽都不喜歡他。我們有時故意叫他八哥,降他一輩。有一次,我對著他念童謠:"八哥,八哥哥,學我說話,學會了和我吵架。"他飛起腿要拿尖頭皮鞋踢我,被劉媽擋住,還訓斥了他一頓。就這位八叔,現在九龍吃緊,他當然是不請自到了。媽媽說國難當頭,大家還是互相幫助,多包涵些。袁媽、劉媽只能接納他了,但對這位的男子漢,誰也沒抱什么期望。
4 ............差點兒被炸死
日軍攻下九龍后,朝香港炮擊就更頻繁更猛烈了。開炮時,我就停止接水,回家和全家一起,擠坐在底層的樓梯下面,說是這里最安全。炮彈帶著尖銳的呼嘯聲,接著就是沉悶地一炸,能感覺到地下一震。若是嘯聲低粗,爆炸聲就會很大,表示彈落不遠。開戰后,窗玻璃上都貼了防震的紙條,沒想到上過栓的大門會在劇烈的震動中猛地來回扇動,都可以看見外面的院子。兵荒馬亂,沒了大門可是萬萬不能的,我們趕緊搬來椅子頂上。后來還灌了兩麻袋沙石擠住門下,上面再用大杠子撐牢,門才免了被震掉之虞。躲炮時沒人說話,說也聽不見,大家都在默默地用身和心感受炮彈的威力。可是天天如此,人慢慢也就麻木了。
那天中午,大家圍在桌前吃飯,忽然一聲巨響,天也黑了,還有暴雨似的嘩嘩聲。媽媽一躍而起奔去開樓梯間的門。門開了,天也亮了,聲音也沒了。大家正驚愣著,袁媽跑到飯廳來,看見大小都完好無損,才哆嗦著嘴唇說是炮彈掉院子里了。大家跑到旁邊一看,那空閑地基邊上有一堆土,滿院子都是石頭泥塊,還有黑的彈片,方才一黑原來是土塊迸射遮的。大家都連聲說"好險""萬幸"。袁媽說她正在窗前念經,看見一個大黑球過來削斷了一排棕櫚樹,改了方向順著那小坡滾下,院子火光一閃,轟的一下,把她震得退了幾步,這都是天主保佑的。媽媽倒沒說感謝天主,只說若是掉到房上,正好大家在一塊兒,都炸死也就算了,要是炸殘廢了,或者剩下幾個,就難活了。當天下午,她就到胡惠德醫院去租了一間從上往下數第三層的小病房——開戰后,病人差不多都走光了,空房間多得很。這樣,大家不用再擠在樓梯下,打炮時就去小房間的床上"排排坐",晚上不打炮就回家睡覺。
胡惠德醫生的家就在醫院旁邊,他家也到醫院里避彈。胡醫生的小兒子比我小一點兒。他帶著我們兄妹在醫院里玩,從頂樓跑到底層,再從另一邊樓梯跑上去。醫院樓層多,過道拐來拐去,我們在里面捉迷藏就像入了迷魂陣,開心之至,以前對醫院的緊張感全煙消云散了。
有一個傍晚,我和哥哥在醫院門廳玩,看見有汽車開過。本來這條路是不準走汽車的,我們便到路邊去看,一下看見了我學校的秘書、英國人白倫斯女士,開著一輛貨車往坡下走。我們離開學校好些日子了,看到老師特別高興,不由得歡呼雀躍。老師也看見我們,笑著跟我們招手,慢慢地開了過去。我目送著,當車的尾部展現在我的眼前時,我就像胸口挨了致人眩暈的一擊——后面是兩條被齊齊炸斷的腿!人躺在車廂里看不見,這兩個截面,白的骨頭,紅的肉,太嚇人了。我的感官和心靈都還沒有承受過這么大的刺激,也沒有這種準備。我忍著哭,好像也不是要哭,胸口壓著,呼吸都困難起來。一連好些日子,這可怕的畫面老在我眼前,覺也睡不好,吃也沒胃口。炮彈掉在院子里只是驚了一下,隨后就慶幸開心起來,而這兩條斷腿的印象竟糾纏了我數十年。
有24小時,我家那只黑白花的小狗多利像往常一樣被放出去撒歡,可到傍晚還沒有回來。哥哥扒在窗前盯著院子大門,嗚嗚地哭得怪可憐。我也喜歡多利,可我不抱什么希望,它肯定是被人捉去吃了。炮火連天,人還死呢,何況狗乎!這大概是哥哥在戰爭中最傷心的事了。
開戰十幾天了,日本的炮越打越近,彈丸之地的香港島估計堅持不了多久。24小時在飯桌上,陳八叔說:"日本人來了,我就當順民。"哥哥忽地一下拍案而起,直瞪著眼睛沖他大喊:"你這是想當亡國奴,沒準兒還要當漢奸呢!"在我家,沖長輩大聲嚷嚷屬于"沒樣子",是不許可的。陳八叔反倒哈哈大笑說:"看把小苓氣得,真是愛國!"也不知他是表揚我哥哥,還是在揶揄他。袁媽把哥哥拽走算完事。可是日本人來后,"亡國奴"就不是誰想當或不想當的事情了。
第四章·鐵蹄
1 ............明搶
香港史稱"黑色圣誕"的1941年12月25日晚,港英政府掛白旗投降日軍了。第二天早上人們才知道。我下坡去接水,看見路上丟了好幾件巡邏隊的制服,還有防毒面具。我看面具好玩兒,拾了一個,被劉媽隨即扔掉,說日本人看見要殺頭的。怪不得都扔在路上了。炮是不響了,但山下市區時有槍聲,也不知是誰打誰。有人來告訴媽媽防"爛仔"(地痞流氓)來搶,若來了就敲鍋盆,大家鄰里互救。還算幸運,"爛仔"沒來,可日本人來搶了。
日本人由兩個漢奸帶著,他拿著支大槍,站在門邊。兩個漢奸掏出個布告樣的紙片給媽媽看,說是要"借"被子給"皇軍",就徑直到臥室去拿。袁媽撲到被子上按住,說:"這個正蓋著的,不能拿。"他們又去拽另一床被,袁媽又撲上去按住。媽媽怕漢奸要打袁媽,趕快去把貝特蘭蓋的那床被拿來給他們。他們還要,又給了一床挺厚的俄國毛毯。他們還不走,又給了一床薄些的被子,才算不出聲了。走到樓梯口,媽媽追上去要漢奸寫個"借條",漢奸倒是寫了。他們走后,媽媽把"借條"貼在大門外面。也許是起了作用,搶被子的沒再來,可搶房子的來了。
來的是個穿便服的日本人,帶個翻譯,把幾個房間看看,就說讓我們馬上搬走,他明天就要房子。媽媽面對這種霸道的占領者,知道和他們是沒道理可講的,更不要去求他們,二話沒講。他們走后,媽媽定定神,馬上去30米外的鄭家,請求租他家的客廳過渡。鄭先生爽快地答應了。鄭先生是香港中國銀行的經理,那一幢四層樓連半地下的底層都是他家的。客廳在一層,挺大,占了一層的一半面積,還帶一個向著馬路的大陽臺。我們一秒鐘也不敢耽擱,收拾的收拾,運輸的運輸。陳八叔停戰后就回九龍去了,袁媽、劉媽還有我和哥哥就成了搬東西的主力,像螞蟻一樣,穿梭來往,東西一放,馬上回來,真叫馬不停蹄。
下午,那個日本人又來了,一看,按住這件,說"這不要搬",又按住那件說"這不要搬"。他一轉身,我們馬上就搬走這件。記得客廳里有一張紅木鑲邊的大理石桌,我和哥哥抬起就走,重也顧不得了。這是我及時次跑這么多路,出這么大力。晚上,大家累得連鋪蓋都不打開,在堆得滿滿的鄭家客廳里,靠在行李卷上,腿疼得沒地方放。天亮又接著干,等上午日本人來,基本上剩個空房子了。他憤憤地說了句"我不要了",扭頭而去。這場斗爭我們雖獲全勝,但往回搬可就搬不動了,直搬了一個月,還交了兩邊的房租。
朋友們說打仗以后,房租都停交的。媽媽說,人家肯給我們救急,就感激不盡了,怎能再前說后不算。這一個月,我和哥哥基本上都在鄭家這邊。鄭家最小的四個小孩兒,雙生的儒鈞、儒玉和她們的妹妹儒詠都是我們圣司提反的同學,還有他們一個弟弟,年齡也相仿,在一起玩得很開心。玩得最多的是"做戲",隨便出一個題目,大家就分分角色,自編自導自演起來,即興發揮,卻都是挺投入的。剩下我和哥哥二人時,就在那陽臺上玩皮球。不上學的日子也自由,快樂!
媽媽流著淚喝住我們,指著土堆說:“這是你們爸爸的墳哪。”我倆才又悲從中來,乖乖地挨著媽媽,低著頭坐了許久,慚愧不已。抬頭再向上看,山頂飄的不是看慣的米字旗,而是個紅膏藥,趕快把眼光收了回來。香港越來越模糊,遠去。
紙張不錯,字體大小合適,新書打開無異味,印刷清晰。許燕吉女士回憶自己的一生,幼時的豐衣足食,無憂無慮,生活點滴,能夠使讀者感受到孩提時的快樂。成人后經歷的種種艱辛,仍能堅強走過,寬容善良活著。
這是一位心靈純潔、有責任心的“傻蛇”的自傳。她在生命最旺盛的20年卻飽嘗苦難,其中有些故事催人淚下,有些則令人扼腕長嘆。年輕的讀者可以通過閱讀汲取人生的經驗,也可以從中了解到1979年前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冤假錯案。由于作者的驚人記憶力,使書中幾乎所有細節讀起來倍感真實。可惜了一位天才!
許地山的女兒莫名其妙地被打成右派,又因為她是教徒,參加過教會的學習組織,鋃鐺入獄,蹲了六年多的大牢,最后為了活命,不得不嫁給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民。呵呵
很有價值的書,比較真實的反映了中國特色現實社會。
書寫的太好啦!用心去感受哪個段歷史,感受人間的悲歡離合,感受政治運動的殘酷性!
很佩服作者的記性,哪年哪月哪事哪人都能記錄得清清楚楚。整書內容沒有想像中凄涼,可能作者不想煽情,感覺就像流水似的記事本,沒有注入太多的個人感受和情感描述。總體感覺一般,帶不出個人看書心得,只能對那個特定時期所特有的歷史背景有些個別理解。
許地山我是從毛彥文的回憶錄《往事》中知道的,當初熊希齡病逝香港,許地山出了不少力。可惜壽數有限,可惜了。
我是落花生的女兒--《落花生》作者許地山女兒的八十年曲折人生,告訴你一個真實得近乎殘酷
今年買書不下三四十本,這是最打動我的!逛書店發現的,一開始就被深深地吸引,后來又去那里接著讀,每次都含淚進入書中的世界。是個人史,也是民族的近代艱辛史。作者不愧是民國文化大家的女兒,她文筆流暢,敘事生動,回憶祥盡,非常真!折射出善與美!記憶之好我見過的少有的。
個人的生活經歷,其實就是社會發展變遷的縮影。書香人家在那么一個瘋狂的年代,不能兼濟天下,沒有樂觀或者阿lQ精神是活不下來的。波折的人生,總算最后有那么一個尚算不錯的結果。
現代著名作家、學者許地山女兒的回憶錄,從中可以看到民國時期大師不為人知的一些細節和可愛之處
這本書是根據別的老師的推薦來看的一本書。已經看完了。還是比較喜歡主人公豁達的精神,無論何時何地都豁達的面對。很是佩服,從而因生活在現在在樣一個自由豐足的環境而倍感幸運。
作為一名高級會計師強烈推薦大家閱讀,這不但是一個普通人會經歷的事,也是我們現在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事,只是事情不同而已,我們不能只看一些大人物的傳記,我們要多看一些普通人他們的人生經歷。
作者在敘述自己遭遇的苦難時,仿佛在說別人的故事,不怨不艾,只作客觀的記錄者,這是自傳非常難得的。敘述內容真實,語言平實,看了她的采訪視頻,為人樸實。她用“高級阿Q”形容自己,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大時代里的人生起伏,跌宕坎坷,如今讀來令人唏噓不已。老太太活得很樂觀,所以沒見到龍應臺式的怒火,也沒有齊邦媛式的悲情,只是人情冷暖各在心間罷了。有興趣的人,可以對照《大江大海1949》和《巨流河》來讀,看看從大陸去臺灣是怎樣的情形,從香港逃回大陸又是怎樣的境遇。
這本書一直很期待,看到封面的簡短介紹,心里不知是何滋味,人生大起大落,還能從容看淡人生,笑對生活是如此智慧和心胸 。一本好書,推薦!
就我自己看,沒有當當說的那么夸張。一本看下來,我知道,這本書絕對會令我受益匪淺,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正慢慢地接觸更多的東西。我覺得,對于我未來的人生,許燕吉的大半生是一個很好的參照。
這是一本自傳,也是一部歷史。 在那段扭曲的年代中,有很多的身不由己,無可奈何。 作者經歷的那段奇特婚姻,患難中的不離不棄,催人淚下,感動無數人。 如果上帝允許,我希望時間永遠停留在前一天。父親不要走,我也永遠不要長大
本書是一位80歲高齡的傳奇女子許燕吉的人生自傳,一本需要哭著看的個人百年史!。
《我是落花生的女兒》于去年10月出版,講述自己80年曲折人生,反映了中國近代一批知識分子顛沛流離的命運軌跡。正如作家柳已青在微博留言感嘆,“許地山、許燕吉父女的遭遇,可謂百年中國的縮影。”
看了這本書后,真的是感慨頗多,血淋淋的大背景下,徐燕吉活的如此艱辛,其實她代表了那個時代所有文化工作者的悲慘遭遇。她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充滿了戲劇性,可是她的堅強和善良讓我肅然起敬,她真的是一個了不起的女人!對學文科的同學大有幫助!多看書吧!
看了這本書后,真的是感慨頗多,血淋淋的大背景下,徐燕吉活的如此艱辛,其實她代表了那個時代所有文化工作者的悲慘遭遇。她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充滿了戲劇性,可是她的堅強和善良讓我肅然起敬,她真的是一個了不起的女人!
連著三個晚上看完了這么厚一本書。挺感人的,雖然作者的眼界看待事情感覺有點怪,還是有點革命年代的味道。不過她最擅長的就是記錄了很多瑣碎且詳盡的細節,都是有名有姓的,留下了很多有價值的歷史材料。特別是講述監獄生活的那部分
分別的那天終于來臨了,雇了一輛小貨車,把行李全裝上,婆婆帶著我和哥哥坐在車尾行李上面。當車子起動,袁媽和劉媽追著車子跑,邊哭邊囑咐我們兩個一路要聽話。婆婆也哭,哥哥也哭。我咬住嘴唇忍著,覺得自己就像《黑奴魂》里被賣走的小孩兒。
湊單買的書,但是很喜歡!再多的苦難,作者娓娓道來!不批判不訴苦,平靜地接受,好喜歡老太太的敘述風格,平時不冗繁,這應該是我讀到的最好的講述歷史的傳記,沒有太多的憤恨,有的是大度和寬容和生活的樂觀!贊一個!
歷史社會從來就有多個面,因為歷史畢竟是人通過文字把各種當時的經歷留給后人的一個印記。不同的經歷,不同的印記,就為后人留下了當時社會的的一個綜合面,不管你對當時的社會持何觀點,有何評價,都逃避不了客觀的現實。
說這本書值得回味,是因為在平淡甚至簡單的文字里看不出作者受的苦,有時甚至懷疑難道她在寫別人的故事?!讀完以后,書中的片段偶爾從腦中劃過,很久很久不會忘記。
嫁給陜西一位老農。K年月平反10,回到南京。 許燕吉是江蘇省農科院副研究員,曾任南京市政協委員、臺盟南京我是落花生的女兒--《落花生》作者許地山女兒的八十年曲折人生,告訴你一個真F實得近乎殘酷的20世紀中國史!我是落花生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