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從前喜歡一個人,現在喜歡一個人圖書
人氣:46

從前喜歡一個人,現在喜歡一個人

亦舒《我的前半生》里給不了你的答案,盡在本書中!媲美波伏瓦《第二性》令無數女性顛覆、重塑自己的人生。希拉里·克林頓、奧普拉·溫弗瑞等獨立女性一見傾心!榮獲十余項文學大獎!
  • 所屬分類:圖書 >成功/勵志>青少年勵志>成長/智慧  
  • 作者:【美】[凱特·波里克]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201116686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7
  • 印刷時間:2017-06-26
  • 版次:1
  • 開本:3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26 的女人該思考什么?

為何自由自在的獨身生活變得如此不可饒恕?

是隨波逐流地投入婚姻,還是保持精神與身體的自由?

無論單身與否,這本書都將使你重新思考你的生命!

本書源于波里克2011的一篇專欄文章《女人是否該保持單身》,在這篇文章中,她解釋了自己保持單身、拒絕在平庸婚姻中安定下來的決定。文章得到讀者的熱烈討論,通過網絡傳播變成了《大西洋月刊》的熱門文章之一,贏得了將近2500篇公開發表的書面評論。隨后,作者廣泛查閱了歐美近百年來女性發展的社會資料,將文章擴充成書,甫一上市便迅速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名列亞馬遜、巴諾書店暢銷書榜,并入選諸多具有分量的圖書獎項,產生了極大的社會影響力。

波里克認為,女性有個與男性不同的生活方式、教養方式,而只有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一個女人好的樣子……

編輯推薦

女人是否必須結婚?一個廣受關注的話題,一位備受爭議的女作家,一部風靡歐美的作品,令無數女性顛覆、重塑自己的人生!入選《今日美國》《國家郵報》“不可錯過的年度好書”,《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波士頓環球報》《時代周刊》《奧普拉》雜志一致推選五星暢銷書

作者簡介

凱特 波里克(Kate Bolick)

美國暢銷書作家,《大西洋月刊》特約編輯,《波士頓郵報》《紐約時報》《時尚》專欄作家,曾擔任過《多米諾》雜志的執行主編,現在紐約大學教授非虛構寫作課程。作者多次應邀在有關大學、女性會議上演講,并擔任知名電視節目《今日秀》《周日早晨》的嘉賓,現居紐約。

目錄

前 言 練習一個人01

在線預覽

及時章

然后,我就一個人了

對每一個女性而言,不管她的成長背景如何、有無宗教信仰,嫁給誰、什么時候出嫁,都是個問題。可能這個女人的性取向是女性而非男性,也可能她是個不相信婚姻的人,但都不影響這兩個問題對她的必要性。她必須回答,哪怕答案是“沒人可嫁”“永不結婚”。

但這些與男人無關,他們有他們需要回答的問題。

小時候,“嫁給誰”這個問題是通過角色扮演游戲體現的。一個小女孩從衣柜里翻出一身白雪公主式的連衣裙穿在身上,把七個小矮人的玩具人偶想象成觀眾,對著它們演唱“總有24小時我的真命天子會降臨”。這種游戲令她明白,美貌是她的武器和吸引力,可以用來贏得一個英俊的如意郎君。

再長大一些,她會發覺那些薄紗襯裙和聚酯纖維質地的大裙子并非真正的公主服飾,而且,是否美麗要觀賞者說了算。這也就意味著,她了解到了自己的“市場價值”。在我上二年級時的24小時清晨,我忽然悲哀地意識到自己為什么討厭體育課:雖然我跑步最快,引體向上也做得好,但我們的男體育老師從來不跟我開玩笑,他只跟那些長得漂亮的小朋友鬧著玩。這件事讓我看清我并非美人兒。

青春期的到來是認識自我的另一個契機。在這個階段,女孩子的第二性征開始發育,我們即將風馳電掣地奔向復雜的成年人生中了。

讀四年級時,我是我們班第二個乳房開始發育的姑娘,為了掩飾這一變化,我不得不捂著兩件厚厚的毛衣熬過溫暖的春天。

五年級時,我又遇到了因為牙齒不齊而導致的“面子問題”。同學們開始拿我尋開心,玩笑開得越來越大,以至于老師都建議我矯正牙齒。好羞愧呀!我居然都不知道同學們在笑話我的牙齒,而我的父母又只曉得埋頭工作。老師的建議令我雙頰發燒。

六年級時,牙齒矯正好了,我變得正常,甚至可以說很漂亮。我整日都沉浸在牙齒恢復整齊的喜悅中。七年級是我受歡迎的一年,處處都能交到朋友,男孩女孩都喜歡我,甚至還有男生愛慕我。上課的時候,我和好朋友們總會做些疊小紙條、練習用花體字寫姓名的首字母之類的勾當,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用這些技能來寫情書。下課鈴一響,我們就積極投身到橄欖球小組活動中,和男孩子說說笑笑、打打鬧鬧。這時候,我常常會看到高年級的學姐圍成一圈做熱身運動,一個女孩子站在圓圈中間帶領大家訓練。這情景讓我下定決心,有朝一日我也要成為球隊隊長。

八年級時我長成了“沙漏身材”。當時我去了佛羅里達州的爺爺奶奶家,在他們那個老年社區的游泳池里游泳,有兩個社區大學的學生忽然跳進泳池,待他們鉆出水面時,晃著濕淋淋的腦袋笑道:“珍稀動物喲。”他們目光灼灼地盯著我看,忍不住暗送秋波。當時我媽媽正坐在泳池邊的躺椅上看書,肯定能夠聽見他們說的話。這讓我又是開心又是不好意思,忍不住含羞帶笑地漲紅了面孔。他們的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后來媽媽告訴我,那話是在夸獎我“身材不錯”。

九年級的到來令我既激動又悲傷。我當時覺得,13歲是童年結束的一年。這一年之后,我就不能再當好奇寶寶,也不能再照著畫冊臨摹那些希臘諸神(那是我曾經最喜歡的神仙),或者再去尋找龐貝城遺跡什么的,因為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現,不適合成年人。14歲那年,我升入高中,當年那個徜徉在想象世界里的小女孩,現在進入了一個更大的新世界中。在這里,我這么大的女孩子已經可以喝啤酒并享受了。新世界的規范,我不想照章執行,可它卻是無法忽視的存在。

在這里我知道了,對男孩子而言,一個長著齙牙和大乳房的姑娘不算誘人的美女。我也認識了“熱辣”這個詞,它的意思是說“這個女孩讓男孩子有非分之想”。而“美麗”的意思,則是“這個女孩讓男孩子想愛她”。“美麗”才是真正的贊美,讓男孩子一旦擁有,別無所求。

然后就有姑娘發現,“”是一件武器。還有更聰明的小女孩認識到,自信心比漂亮的臉蛋更有吸引力,足夠的自信甚至能夠讓人忽略你是否漂亮。但作為剩下的蕓蕓大眾,我們只好去培養其他方面的魅力。當時在我們班,最有魅力的表現是“氣質好”。氣質是戰勝漂亮的經典利器啊!

一個女孩子可能通過打破校跳遠紀錄來體現自己的價值(運動員),也可能特別會逗班上同學開心(班級開心果),又或者她把頭發染成了三種顏色(最美染發女),但她心里深知,這些都是靠后天努力得來的,并非天賦異稟。在姑娘們尚未認識到后天努力的重要性的那些混沌黑暗的成長歲月里,她們無法找到打開魅力之鎖的金鑰匙。因此,能夠脫穎而出的往往是那些天生麗質的美少女,被男人看上了,然后早早結婚了。

當然這樣的事情往往只發生在高中階段,升入大學后,情況會有所變化。一些女孩褪去了嬰兒肥,豆芽菜身材的姑娘也變得豐腴美麗起來,女孩子們都長成了亭亭玉立、骨肉勻稱的小美人兒,這是二三十歲這一階段的新起點。女人的人生游戲,從大學校園里正式開始了。

有些女性或是因為愛情,或是出于恐懼,會早早解決自己的人生大事。我就有一些這樣的女性朋友,她們認為自己貌僅中姿,所以抓住一個男人就趕緊結婚,把這個女子競技場留給那些或美麗或性感的女人。留下來的都是些冒險家啊!她們很可能會不得不晚婚,一年比一年更為婚姻感到焦慮。這些女子往往都是堅定的浪漫主義者,寧愿為一段好姻緣而等待、而期盼、而焦心。

很難判斷哪個選擇更辛苦。一來明知緣分的不可預測,苦苦等待“良人”出現在某時某處,那個人出現的瞬間就是她轉運的時刻啊(你永遠不知道轉角會遇到誰)!二來還要努力維持身材相貌,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有朝一日“花開堪折直須折”。

,終于敲定了一個男人,你開開心心地接受了他;或者被一個人追求你卻寧可放棄,再給自己重新選擇的機會。

無論如何,你的人生之路其實都是一樣的:出生,長大,為人妻母。

但是,如果不走這條路又如何?

如果一個姑娘被當成男孩子養大,那么婚姻于她而言就會顯得比較遙遠、抽象,待她長大成人之后,她又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結婚呢?

這樣的女子,她的人生該是什么樣的?

2012年,我讀了詩人埃德娜 圣 文森特 米萊的作品,她是美國當代及時個宣告單身的標志性女性,也是我少女時代最中意的詩人。20世紀初期,這位女詩人曾在我的家鄉居住過——谷歌地圖當然不會標明這些位置。我租了輛車,從我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的一居室家里往北直開了五個多小時,一鼓作氣回到小時候在馬薩諸塞州海邊的老家。

我也不曉得為什么我會這么做,但這個發現確確實實令我無比驚喜:我所仰慕的女性,居然和我有這樣親近的聯系,我們同住一個海港城,高速公路的指示牌將我們兩人的家指向同一個位置——紐伯里波特小鎮。雖然在現實生活中我與她毫無關聯,但我們擁有共同的歷史財富:每一個小學生都知道,喬治 華盛頓總統曾在我們這兒的圖書館里消磨了一個晚上;約翰 昆西 亞當斯總統在我們這里的很多地方都住過。正因如此,雖然這里出了一名20世紀最著名的女詩人,我們卻不會因此大肆張揚。

不過我這趟歸鄉之旅并非是受了埃德娜詩歌的影響。在我30歲出頭的時候,已經深受這位女士的影響,全心全意地希望能夠由她來指引我的人生。她并非是及時個捕獲我心的女性,當然也不是一個。愛慕女性并受其指引這個習慣,是從我20來歲時開始的,當時我母親剛剛意外去世。直至今日,我已經擁有過六位這樣的指引者。她們都是早已不在人世的先人,自然也無從了解我的愛慕,但她們都曾在我不同的年齡階段給予我指導,讓我知曉如何努力修煉成一個成年女子。終于,在我40歲時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我已是熟女一名了。

40歲生日這天,我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像我這樣的女人,都是在30多歲時錯過了結婚生子機會的家伙,我們猶如無證駕駛的司機,一路開著機車就往中年階段沖下去啦。這樣的生活,有時非常快樂。及時行樂,這才是生活!而有時則像一個“超齡老少女”一樣尷尬。走在這樣的人生之路上的我,漸漸開始相信埃里克 埃里克森著名的心理發展理論:40歲是青年期結束、中年期開始的年齡。哪怕正為了自己韶華已逝而隱隱不安,我也一定要找個中意的地方好好慶祝一番才是。

七月的及時個周末,我和我的一個好朋友在海邊舉辦了一場格調超高的大聚會,事先我們花了六個月的時間去準備它,以此來戰勝心中對年齡和生存的危機感。漸漸老去當然令人恐懼,但我強迫自己面對現實,這很痛苦,但到底是有效的。聯合會演那個晚上過得愉快而溫暖,我的家人和朋友歡聚一堂,他們是出現于我人生不同階段中的摯愛親朋,有些人彼此知根知底,也有些人根本不認識對方。此情此景令我開始慢慢轉變了觀念,我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我所擁有的不僅僅是未來,過去的時光于我而言也是財富。這筆財富猶如有形一般,過去的全部所思所想都已融入我的血肉之中,不管我去哪里,它們都將跟隨我一生。

現在,我的那六位幽靈女朋友,就一直站在我的臂膀上。每次我一歪頭,都可以看到她們喔!

以前我從來沒有把她們視為同一個群體,但是自從那次大聚會之后,我就發現自己止不住地想她們的共通之處了。六人中年紀較大的生于1860年,最年輕的一位則是1917年生人。有從波蘭來的,也有從愛爾蘭來的,但她們成年后的人生都是在美國度過的(其中有一位40多歲時搬去法國了,但至少是在美國過完了她的前中年時期)。這六位女士都是作家,但在其有生之年,誰跟誰也不是朋友。

雖然這六個女人已經陪伴我度過了十幾年的光陰,但她們其實都是抽象人物,是穿梭于其作品和讀者之間的光影精靈,只活在自己的作品和別人為其撰寫的傳記之中。這樣一來,她們就仿佛從來都不是個性不同、歷史背景也迥異的活生生的人,而是特意為我而生的精靈一般。

現在,當我發現埃德娜也曾經走在紐伯里波特的馬路上時,我對這里生出一種強烈的激情,就好像這兒不是我從小長大的老家,而是一個虛幻之境。這一發現粉碎了我之前只把她們看作神游精靈的習慣。我需要補上的及時課,就是更加地了解她們。雖然在參觀埃德娜故居時,我還不太清楚自己能夠從中學到什么,不過既然我是個對周遭環境非常敏感的人,相信這次參觀會加深我對“埃德娜是誰”的認識。

這趟自駕之旅剛開始的一個小時,我沉默不語,一心關注著GPS導航對出口和輔路的提示。但一上高速,我就打開收音機,欣賞里面的重金屬爵士樂和美國民歌說唱音樂集錦。

在過去的時光里,我之所以會愛慕這六位女性,是本能選擇和偶然碰到的結果。但在這趟自駕過程中,途經紐黑文時,我忽然意識到,所有的音樂家、藝術家或思想家,只要足夠有吸引力,都有可能被我選為愛慕對象和人生導師。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愛慕對象。譬如瑪麗 麥卡錫,她是許多知性女生的偶像。有24小時早上我對著浴室里的梳妝鏡,驀然想起她在回憶錄中所寫:“事態發展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有24小時,我發現自己在24小時內和三個男人睡過了……可我卻沒有‘亂性’之感,也許別的女人做不到這一點吧。”——這簡直也是我的真實寫照。

但是,在從康涅狄格進入馬薩諸塞時,我卻又想到,麥卡錫是在西雅圖和明尼阿波利斯長大的,我對這兩座城市其實一無所知。這讓我對她的熱情又冷卻下來。

六位女士中有四位是我的同鄉,她們都與新英格蘭緊密相關。

另外,我也想到,在麥卡錫的作品中,相愛是不是被寫得太容易了?常有些陌生人直接冒出來,成為“對的人”。我的敏感多情一如詩中人物般,這個特質似乎既是好事又是災難。

現在已是深夜,我從紐伯里波特的出口上了城中的主干道“高街”,沿路視野寬闊,凈是些18或19世紀的漂亮老房子,一直往市中心的方向延伸過去。這些房子與我年少離家時沒有絲毫變化。造型端莊的是紐伯里波特高級中學;小小的、墻面上鑲嵌了鵝卵石的是林奇藥店,藥店里的工作人員常常喊著我的名字歡迎我進去玩玩;圣保羅教堂則位于我從蒙臺梭利幼兒園回家的路上;再過去,就能看到我曾經就讀的語法學校的暖紅色外墻。

六位女士中,有四位都是紅發女郎。

她們都有個共同點,就是對現存婚姻制度持高度矛盾的觀點。

就在這時,我停止思考,將車左拐上了我家門口的小街,找到一個車位停了下來。

因為早已無人居住,我家的房子里暗黑一片。從1990年開始,這個家的成員就陸續離開了。先是我,然后祖母去世;接下來,弟弟長大搬走了,母親意外身亡;輪到了爸爸,他組織了新家庭,搬到1.6公里外的地方去住了。我們家是一個三層樓高的復式房,由一對兄弟始建于19世紀的新英格蘭時期。父親再婚時我擔心了好久,生怕他會賣掉舊屋,這是我萬萬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卻也是我無法控制的。

所以,當我得知爸關掉了自己在市里的小律師事務所,轉而把辦公地點搬到舊屋時,我真是心有余悸地松了口氣!爸把舊時的餐廳、起居室、已故祖母的臥室都改造成了辦公室,并把自己的私人掛牌經營許可證掛在了一層的樓梯口處,甚至還在前門掛上了“營業/關門”的塑料牌子。當有人轉動大門的銅把手時,沙啞的門鈴仍會顫巍巍地響起。這是發生在2000年的事情。

老房子里的夜晚總是灰蒙蒙的,而非一團漆黑。就算不上樓,我也對壁紙花色和家具式樣了然于心。如果打開那盞有燈罩的小臺燈,就能夠看清楚我的臥室,空間小小、四白落地,矮矮的天花板呈傾斜狀,窗簾的花邊有點兒被撕壞了(高中時我還粗針大線地縫過),屋子里堆著書和舊雜志,但并不顯得太亂。

然而,當我真的進了臥室,把手提箱放到地板上,開始脫衣裳時,我卻聽到了圖書館和育兒室里那種特有的嘰嘰喳喳聲:亂糟糟的,時而還會靜下來,卻一點兒也不吵人,仿佛是房里堆的書和雜志發出的聲音似的,變得越來越真實。

就如同嬰兒時期受到的傷害直到長大成人還會造成影響一樣,我們及時次愉悅的獨處經驗也會教我們如何更好地做自己,去為自己創造喜歡的環境和狀態。對我而言,獨自一人在臥室里讀書或休息,一只耳朵享受著日常居家所發出的“交響樂”,是非常快樂的獨處模式。當我用毯子蒙住頭時,四周驟靜,也會讓我感到既親切又舒服。這時我還會關上臺燈,因為我不可理喻地認為,關燈后會有神奇的東西從這個明亮焦點般的小小燈泡里衍生出來。

窮我一生,能夠在黑黑的房間里靜靜安睡,都是一種奢侈的獨處享受。埃德娜 米萊曾經這樣形容她愛過的一個小島:“在這里,思想可以得到自然而然的疏通,頭腦變得簡單而明快。”我獨自安睡的房間也如是。

次日,待我動身往埃德娜故居走時,已是中午時分,烈日炎炎,馬路上空無一人,整個小城都靜謐得猶如夜晚,幾乎每個人都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不愿外出。

從我的童年老屋到埃德娜故居,走路只要十分鐘。所以在我知道這是埃德娜故居之前,我就早已多次從此地經過了:經典的美式建筑,綠白相間的百葉窗,房間一共有三間,屋頂則是平平的。這是一棟臨街房,屋前連個小院兒都沒有,這讓它天然具有一種特質,就好像有人說話時挨你太近一樣的感覺。

我走到馬路對面去,想把埃德娜故居看得更清楚些。我以前總是不好意思扒著窗戶往名人故居里瞧,這種行為就好像在看名著改編的電影前沒讀過原著一樣可笑。但是現在我認識到,故居本身也是一本書,只是我們還不大習慣閱讀它。

埃德娜故居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借住華屋”的故事。埃德娜的母親名為科拉,1863年出生于紐伯里波特的一個六子之家,科拉是那家的長姐。埃德娜的父親是一家皮革工廠的守夜人,他人品平庸,長相卻十分性感誘人。1901年,科拉38歲,她埋怨自己的丈夫比三個小女兒還更會給人添麻煩。因此,她領著女兒們回了紐伯里波特娘家,和她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這時,身為長女的埃德娜年僅9歲。母女幾人在城里輾轉居住過幾個地方,但最終保留下來的只有現在的埃德娜故居。這是埃德娜曾住過的,或者說在她長大成人之前曾住過的好的房子。

嗯嗯,我對自己說,了解這些就是我此行的目的呀。

紐伯里波特這個梅里馬克河邊的小城始建于17世紀。因梅里馬克河可直通大西洋,所以在19世紀中期,這里成為繁榮的造船業中心,同時簡單原始的社會階級開始自然劃分。在主干道“高街”的最盡頭凈是些高大的摩天平頂建筑,里面住著最富裕的船主;“富人區”與梅里馬克河之間的中間地段,是匠人、商人等住的大小不一的平房;而低等民眾、碼頭工人和裝卸工則住在陰森矮小、老鼠亂竄的海邊農民房里,直到這里被拆遷、改建綠地。

通過閱讀故居這本“書”,我了解到,雖然埃德娜與我毫無共通之處,卻同屬一類小孩,愛恨強烈、想象力發達但并不愛做白日夢,用一個詞來形容的話,“霸氣”應是好的選擇了。譬如,我會在“高街”上走一走,從而了解當時的階級劃分,而埃德娜也曾這樣做過。她家和我家一樣,地段不錯,殷實而不招搖,蠻壯觀的,是一座滿足我們虛榮心的房子呢!

我參觀埃德娜故居的時間越長,就能夠看到越多的東西:她是個典型的美利堅合眾國公民,喜歡白綠相間的百葉窗。哪怕是后來她在紐約的家里,房子周圍有3000多畝的土地,她還是會用這種百葉窗,且和老家一模一樣,大門上都會安一個小小的半圓形氣窗。

沿著埃德娜故居走了一會兒,我愣愣地停下腳步,轉身往回走。沿著年代久遠的人行磚路走,我不時會被突出地面的樹根絆到,且陣陣冷風令我瑟瑟發抖。一路上我都在琢磨,回到老家后自己簡直猶如訪客。雖然我們都認為自知頗深,但事實上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其實很少,這真是令人無比訝異啊!

自打一出生,我們每個人就都擁有了一座“記憶博物館”,自己則是它的館長和員工。就一個人怎么能夠打理好這博物館里所有的記憶呢?很多記憶會漸漸褪色,所以就要把它們打上標記按順序排列起來,放入相應的大腦儲存區里。這個工作量實在太大,也難怪我們很容易忘卻一些事情了。記憶遁入混沌之中,帶走了很多能夠幫助我們認知真實自己的重要信息,畢竟一個人和他的生長背景是血肉相連的。

眼下就拿埃德娜來說吧!她是個單身女性。你的記憶博物館中會立即調出對她的認知:她一定很聰慧,這個結論是根據你以前看過的那些老電影或電視(比如《瑪麗 泰勒 摩爾秀場》《墨菲 布朗》《甜心俏佳人》)得出的。另外你讀過的那些泛黃的、放在靠墻架子里的有聲雜志(還配有耳機,里面有配合雜志內容的錄音講解,你通常都是和朋友們一起來看雜志),都猶如一條金光大道,把你一路引回美國建國初期那個時代。對這些內容,你的記憶非常深刻!

但是作為館長的你卻忘記盤點意識中的記憶了,那是你從每一個熟識的人那里獲得的關于單身女子的看法,尤其是你爸爸媽媽怎么看待這個問題。但這還不是全部喔!還有一份智庫剛剛整理出來的關于當前美國所有單身女性的數據報告,這可是近期的調查數據喲!也就意味著你又要在腦袋里找個地方把這份數據存儲起來。

每一年,我都會試著重讀已故的多麗絲 萊辛在1985年集結成書的一個小冊子(最初這只是一個系列論壇的演講稿)《我們甘愿進入的牢房》。2007年,瑞典向她授予了諾貝爾文學獎,因為她的作品令我們了解到,把我們自己從情感和社會中剝離出來是至難的一件事,我們所有的男男女女都是一個絢麗宏偉的幻象的組成部分,而這個偉大幻象則給了社會向前發展的信心。

“絕大多數人都不能長久獨處。”萊辛這樣寫道,“他們都會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群體,這說明我們仍頗具動物性,但像動物也并無不妥之處。屬于某個群體或族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人不明白,社會法則正是通過劃分群體來制約管理我們的。”

為了進一步剝奪民眾的自我認知力,甚至有一種社會理論認為,人類缺少對兩代以前的記憶力,因此我們對父母和祖父母的年代毫無印象。這也許就是為什么我們父母的童年——20世紀五六十年代——被稱為“黃金年代”,猶如一張大網般蒙住我們該有的現代思維,束縛我們,逼我們認同幾十年前的婚姻制度,還騙我們說這制度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永遠。我們就只好按照幾十年前的規范和社會期望活著。

這種社會認知會把單身女人污蔑為孤獨的老處女,只配跟一大群貓過活。當然,在20世紀50年代,女子單身確實是被大多數人所鄙視的小眾選擇。只有在一種情況下,即這個女人絕非活生生的人而成為一個燈塔般的光輝存在時,單身女子才能夠有個好名聲。這些燈塔中有些是無私的,比如自由女神、南丁格爾、特蕾莎修女;《歡樂滿人間》中的仙女瑪麗、《蒂凡尼的早餐》里的掘金女霍莉、《歡樂梅姑》中的梅姑則是特別有魅力的;還有些是強悍女,她們是二戰時期的女子鉚釘工、《神奇女俠》中的戴安娜,還有圣女貞德。

人口統計學家證實,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是未婚族群,社會輿論則認為不管身體是否健康,單身女人都是不正常一族,擾亂了社會秩序。人們對單身女人總是非議多多,猜測不斷。2001年,社會心理學家貝拉 迪寶羅創造了一個合成詞“剩女病”,意為“惡性定義、污蔑、歧視單身人群”。

想到埃德娜母女,我忽然發現自己很難定義何為“剩女”。未婚女當然肯定是啦,但是埃德娜母女和我這三個住得很近卻屬于不同時代、年齡不等、生活狀態也不一的單身女人,真的都可算作“剩女”嗎?

埃德娜離開紐伯里波特時已經不年輕了,雖然只有12歲,只是個少女,但是別忘了,莎士比亞時代的女性可都相當早熟哦!朱麗葉嫁給羅密歐時也只有13歲哪!那么在20世紀初的美國,女孩結婚的正常年齡應是多大呢?我為此請教了婚姻歷史學家斯蒂芬妮 孔茨:19世紀,美國的合法結婚年齡是10到12歲;在特拉華州,合法結婚年齡竟是7歲!不過真是萬幸呀,到了19世紀末,社會改革者們終于把合法結婚年齡改為了16到18歲。

埃德娜的媽媽離婚時大約40歲,和我現在差不多。但是我小姑一直獨處,而她卻是離異婦女。離過婚的女人還能算剩女嗎?還有寡婦,能歸入這個族群嗎?

在字典上也查不到相關解釋。在1993年版的《牛津英語詞典》里,根本沒有“剩女”這個詞,在2011年版的《美國傳統詞典》和《新牛津美語詞典》中也是如此。這也許是因為從古至今,剩女都擁有與已婚婦人所不同的權利吧!我問爸爸借來TK版的《布萊克法律詞典》,其內容經常會被美國較高法院引用,可是里面仍沒有對剩女的描述,只有一個華麗花哨、冠冕堂皇的拉丁文解釋:“單身女性,包括那些未婚、婚姻已解體、婚姻名存實亡的女性,她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已同丈夫分居。”(讀者請注意,法律上是以“沒丈夫”來定義剩女的哦。)

迪寶羅在闡述“剩女”概念時質疑道,如果一個女性在肉體上或情感上與某男有夫婦之實,但他們又不承認“是一對”,或者從社會定義的角度否認他們的同居關系(或者非排他性同居),該怎么解釋?還有,如果一個人“私心以為”自己是單身,但其實她有丈夫,

媒體評論

不管我們已婚或是單身,這本書都會促使我們認真地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想要怎樣生活?

——艾瑞克 克林南柏格(《獨居時代》作者)

一本聰明又討喜的著作。凱特 波里克針對她的五位精神導師所寫的故事讓人一讀就著迷,而她的文字也是很棒的益友——或許她將成為新一代人的精神良師。

——《時代周刊》

讓人驚艷的是,作者以其旁征博引的風格,不僅為單身女人、也為所有女人闡述了一幅清晰的愿景。

——《紐約時報》書評

一本強勁有力的作品……凱特 波里克結合了個人、歷史與文化的強烈又動人的論述,勢必啟發許多讀者(尤其是女人)去思考她們想要怎樣的生活,距離目標有多遠。 ——《出版家周刊》

她擲地有聲、充滿挑釁的故事說明了,只要下定決心往獨特的路上前進,就能讓生命真正地獨樹一幟。

——《時人》雜志

凱特 波里克召喚出來的無拘束狀態是那么美麗,她的譬喻也精準而充滿詩意。更重要的,她并不懼于描繪孤單的感覺是多么“孤單”……

——《Elle》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很不錯,寫的是女性主義,建議身邊的女生都看看,追妹子的男生也可以看一下。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哈哈,看本教義,很牛的。下一本作者的書等著入坑呢。

2017-07-31 09:33:5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凱特說:“在21世紀,對女性而言,‘出身已不起決定性作用’,富勒這樣寫道。我是繼她之后第二個想要找到‘女性該如何生活’這一問題答案的人。”這本書不錯哦。

2017-07-31 09:00:4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凱特說:“在21世紀,對女性而言,‘出身已不起決定性作用’,富勒這樣寫道。我是繼她之后第二個想要找到‘女性該如何生活’這一問題答案的人。”女性該怎樣生活?看書了

2017-07-31 09:31:2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她們都在嘗試著自由,卻被自由所累。一本很好的書,果斷買進,留著慢慢看。看這本書,能讓我更好的理解《我的前半生》。婚姻,從來都不是將雙方互相束縛,而是各自獨立而又相互珍惜!

2017-07-31 09:07:2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非常好的一本書,作者的觀點切入點非常的切合實際問題,因此讀此書的時候,很能引起閱讀者的共鳴,書里面關于單身問題、婚姻問題、選擇配偶問題的探討非常的不錯,引經據典,大體都是女權主義的作品,但是作者利用文字的力量弱化,觀點上的犀利,給人一種溫婉如水的感覺,閱讀感是非常不錯的。

2017-08-03 09:19:2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我自己已經前幾天剛看過的一本書,讀完之后感覺特別的好。 因此我選擇將這本書,多買了三本 送給我的朋友,周末大齡未婚的朋友太多了。這樣的書真的非常適合大齡未婚的青年們看看。

2017-08-02 13:22:4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人不應該是插在花瓶里供人欣賞的靜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隨風起舞的旋律。女性應該學會獨立,無論是戀愛還是婚姻。獨立,自由,經濟,一個女人,都要擁有。從前喜歡一個人,以后喜歡一個人,很贊。

2017-07-31 09:51:4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從前喜歡一個人,現在喜歡一個人 這本書的名字很有格調啊 多讀幾次書名 意味完全不一樣 喜歡一個人和喜歡一個人 蠻有意思的么 非常不錯的一本書 書名還有這個書的封面都是非常不錯

2017-08-01 09:19:2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失去的永遠失去,無法追回。對當今的人來說,是不是也常常對身邊的愛不知道珍惜呢?失去了才知道珍貴。這句話不知道古往今來多少人有過痛徹心扉的體會。從前喜歡一個人,以后喜歡一個人。

2017-07-31 09:42:4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我在這本書里看到了一個形影不離的影子,每一位“單身女人”其實都不是真正的形單影只地過日子。凱特也在反復強調,如果有人指責她誘導讀者都去過那種幽靈般的獨身生活,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2017-07-31 09:54:3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女性文學的一股清流,很難看到文筆這么好的文章了,而且視為新時代女性發聲。我的前半生讓多少女人哭得淅瀝嘩啦,但她們仔細想過到底該怎么過自己的人生過嗎?到時是該隨大流,還是該好好規劃、把我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把一輩子托付給某個人?需要思考得太多,好書!

2017-07-28 10:14:44
來自小***冒**的評論:

做內心強大的女人,再加上李銀河禍亂人間,女權主義橫行霸道,讓我們男的怎么活。 說歸說日子還得照樣過, 埋怨貴埋怨 只要自己選擇了 無論他人評論 我個人很喜歡李銀河的一些觀點 這本書的和波伏娃都很像 但是作者的文筆不可小覷 寫的很美好 怒贊一波 來個女王帶走我

2017-07-27 11:07:23
來自我曾經**的評論:

值得一看的一本書,因為之前接觸過許多同類型的書籍,所以對于這本書的喜歡程度不是那么的強烈 感覺本書的唯一長處是 作者的文筆非常的不錯 翻譯者的水準也非常的高 用文字弱化一些讓人難以接受觀點 這點是值得大多數 學者學習的地方

2017-07-28 09:20:2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實話說,我是被這本書的封面給吸引住的,我很喜歡這種調調的圖畫,平常自己也經常寫寫畫畫。看了作者的文章后,有一種很溫暖的感覺,這是平常看書時很少有的體會,我很贊同作者的一些觀點,我認為新世紀的女性就應該獨立出來,獨當一面,打下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2017-07-27 15:48:3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觀點有點老調重彈了,唯一讓人耳目一新的是 作者的文字水平很高,處理全文的風格的手法非常的高明,一些非常犀利的女權主義觀點,被作者利用文字的弱化之后,讓人接受起來這些觀點非常的舒服。非常不錯的一本書,推薦一下,比讀那些勵志雞湯感覺舒服多了。

2017-08-03 09:13:1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拿到書之后居然一口氣讀了大半,緩口氣繼續讀,太有意思了,美國的女性跟中國女性的境遇何其相似!信息含量很豐富,內涵也很深刻,引人深思——難道必須結婚生子,必須從家庭中才能找到女人的價值?!要問問自己,問問每個姐妹!

2017-07-28 10:19:41
來自長***人**的評論:

這本書首先從封面來說就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書,然后排版也很符合我的口味,內容不多說 文筆上弱化一些女權主義的尖銳觀點,讓人接受起來非常的舒服,這樣感覺非常不錯,潺潺流水般的沁潤心扉,非常的好。推薦給所有的女性同胞。

2017-07-27 11:16:3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不管蕓蕓眾生變得有多現實,多數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或者在內心深處都曾經有過對純粹愛情的夢想和渴望。當然,不計代價去追逐這樣夢想的人少之又少,但是這種對愛情義無返顧的追求,很少有人不為之動容。

2017-07-31 09:41:0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嫁給誰?什么時候結婚?可能這個女人的性取向是女性而非男性,也可能她是個不相信婚姻的人,但都不影響這兩個問題對她的必要性。 ——她必須回答,哪怕答案是——“沒人可嫁”或“永不結婚”。可能就是這樣吧。到了結婚的年齡,沒有結婚,會讓人嗤之以鼻的。

2017-07-31 09:16:1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這本書的名字起得很好啊,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買一本回家看看,打發一下無聊時間,誰曾想,一看下去就收不住了,有些章節真是太吸引了,說的我是深以為然啊,兩天就看完了,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期待作者的下一本新書

2017-07-27 15:51:2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兩個人便能在一起。但在現實中,有些事往往不可得,我一直以為關于幸福的界定不是別人決定的,而是你自己。我一個人生活,也很好啊,為什么非要去強求呢,你覺得我不快樂,但那只是你覺得而已。

2017-07-27 15:06:23
來自麻***牛**的評論:

整體感覺非常不錯的一本書,不論從封面、內容、裝幀上來說,都是非常用心的一本書。書的內容乍看起來感覺有點李銀河的感覺,但是相比而言作者利用軟化的文字將一些特別犀利的女權文化的觀點弱化,讓大眾接受起來不感覺那么深冷,我覺得這一點值得大多數學者型的作者借鑒,不是說你的噱頭夠足就會有人認可你的觀點,也許剛開始大家會對你的噱頭感興趣,但是長久下去你的觀點因為太過的驚世駭俗,到最后接受你觀點的大眾真心是不會太多的。我覺得還是坐著這樣的方式好,如水滴一般的文字輕輕敲滴在干涸的心田之上,這樣給人帶來的感覺才是最好的,也只有這樣的方式才是…

2017-07-27 11:25:3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一本很溫婉的女性讀本,拿到書一口氣讀了多大半,閱讀感受非常的不錯。尤其是里面那些以前也知道的女權觀點,與專著相比 作者超強的文字的駕馭能力 將一些非常犀利的觀點弱化之后 讓我們讀起來更舒服一些。書里的主旨也符合當前的社會大環境 尤其是身處都市之中的 大齡青年。 作為生活在都市里面的我們 大都面臨著這個問題 到底結不結婚 該什么時候結婚 選擇配偶該選擇什么樣的 這都是我們所必須考慮的一些問題 這本書里面的一些觀點我非常的認同 難得的一本好書。 這本書值得推薦給所有的單身青年看一看 不論男女都可以看看

2017-07-31 09:06:0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無論是徘徊在婚姻之外,還是已經步入婚姻。獨立,成為女性另外一個觸手可得的目標。有車、有房、有工作。那么,結婚反而成了人生的調味品。不是很依賴丈夫,又很愛這個家庭。婚姻,從來都不是將雙方互相束縛,而是各自獨立而又相互珍惜!

2017-07-31 09:38:3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適合廣大女性朋友都看一下,一本很好的講述女性的書。現在獨立的女性越來越多了,一方面可能是社會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了,一方面可能是女性獲得自由。但是,哲學家說自由是婚姻的敵人。面對婚姻,我在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很不錯,指導性很強。印刷很正,紙質好,有心了。另外,排版很不錯哦。

2017-07-31 09:21:1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開始的開始,我們都是孩子;最后的最后,全都變成天使。有一天,你會發現,街角那家咖啡店換了老板,里面也撤掉了你最喜歡的那款咖啡。這是,你也會突然發現,每天一個人去喝一杯咖啡早變成了一個無法改變的習慣。

2017-07-28 11:22:00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