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人文地理學導論圖書
人氣:38

人文地理學導論

人文地理學導論》按人文地理學導論、人文地理學研究方法和人文地理學進展的三層次教學體系設計,是專門為本科生編寫用于人文地理學教學的基礎課程教材。全書圍繞"空間"和"地方"這兩個地理學的核心論題介紹人文地理...
  • 所屬分類:圖書 >自然科學>地球科學>自然地理學  
  • 作者:[顧朝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030356444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6
  • 印刷時間:2012-09-01
  • 版次:1
  • 開本:大16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人文地理學導論》按人文地理學導論、人文地理學研究方法和人文地理學進展的三層次教學體系設計,是專門為本科生編寫用于人文地理學教學的基礎課程教材。全書圍繞"空間"和"地方"這兩個地理學的核心論題介紹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和近年來人文地理學的近期研究進展,包括空間、全球化、城市化、人口、遷移、文化、景觀、發展、地緣政治和人地關系等內容,兼具可讀性、趣味性和前沿性特點。全書按四條主線展開:①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化特征與地區差異之間的關系;②人類與其生活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③不同空間尺度(包括世界、國家、地區和城市)的政治、經濟演化特征與趨勢;④與民族、種族、性別、年齡、階級等因素相聯系的社會文化特征及其對空間發展的影響。

人文地理學導論》適用于大學本科生寬口徑知識教學,也可作為從事地理學、地球科學、經濟貿易、國際關系、社會學、環境科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等專業教學和研究人員參考用書。

編輯推薦

①國際化視野,本土化實踐,緊扣學科發展前沿;②以"空間"和"地方"為內核,融理論、方法與進展于人文地理學各分支內容中,便于學習和查閱;③每章文后附推薦閱讀材料及復習思考題,便于學生復習鞏固所學內容和拓展學科視野;④教材版式采用雙欄雙色設計,易讀性強

作者簡介

顧朝林、張敏、甄峰、黃春曉

目錄

及時章 緒論

及時節 人文地理學學科性質

第二節 人文地理學發展過程

一、古代階段

二、近代階段

三、現代階段

第三節 人文地理學分支學科

一、人口地理學

二、聚落地理學

三、經濟地理學

四、社會地理學

五、文化地理學

六、政治地理學

七、歷史地理學

八、區域地理學

第四節 人文地理學應用領域

一、經濟區劃及其規劃

二、城市與區域規劃

三、社會問題研究與分析

四、行政區劃與地名學

第五節 人文地理學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論

二、分析方法

三、分析技術手段

第六節 重要人文地理學家

一、海外人文地理學家

二、中國人文地理學家

推薦閱讀材料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二章 空間分析

及時節 空間

一、空間的概念

二、解釋性空間

三、空間的測度

四、空間結構

第二節 地方

一、地方的概念

二、區位分析

三、地名分析

四、場

第三節 距離

一、直線距離

二、時間距離

三、心理距離

四、社會距離

五、距離摩擦

第四節 時間

一、時間測度

二、時空關系

第五節 區域

一、區域類型

二、區域劃分

三、區域一體化

第六節 尺度

一、地圖比例尺

二、空間整合

第七節 聯系

一、空間相互作用

二、網絡

三、可達性

第八節 擴散

一、遷移擴散

二、擴展擴散

推薦閱讀材料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三章 工業化與全球化

及時節 工業化過程

一、前工業化社會

二、英國工業化

三、歐洲工業化擴展

四、國際勞動分工

五、帝國主義塑造的世界格

六、美國工業化

七、日本工業化

八、中國工業化

第二節 世界發展格局的形成

一、世界體系

二、新殖民主義

三、新國際勞動分工

第三節 全球化的世界

一、全球化

二、世界經濟的三大極核

三、緊密型的全球網絡

四、"快"、"慢"世界出現

推薦閱讀材料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城市化與城市發展

及時節 城市

一、城市的概念

二、城市起源

三、城市劃分標準

四、中國城市設置

第二節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二、世界城市化過程

三、中國城市化過程

四、當代世界的城市化

第三節 城市體系

一、城市體系的概念

二、城市體系的理論

三、世界城市體系發展

四、中國城市體系發展

第四節 城市空間結構

一、城市空間結構的構成

二、城市空間結構的形成

三、不同的城市空間結構

四、大城市空間形態

五、城市規劃與設計

第五節 城市問題

一、郊區化的代價

二、貧困問題

三、交通和基礎設施問題

四、環境問題

第六節 鄉村聚落

一、村落的產生

二、鄉村聚落類型

三、中國的農村城市化

四、鄉村規劃

推薦閱讀材料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五章 發展與重構

及時節 發展

一、發展的概念

二、發展水平評價

三、發展的能源資源依賴

四、技術進步與經濟發展

第二節 經濟空間結構變化

一、區位理論

二、經濟空間結構及其變化

三、全球重建與轉移

第三節 制造業重構與轉移

一、工業生產方式的轉變

二、去工業化

三、產業集群的出現

四、制造業的空間轉移

第四節 服務業重構與轉移

一、服務業類型

二、服務業發展

三、基于商務服務業的世界城市等級體系

四、旅游業與經濟發展

第五節 農業與食物生產

一、第三次農業革命

二、農業的工業化

三、全球農業系統重建

推薦閱讀材料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六章 人口與遷移

及時節 人口與人口普查

一、人口的概念

二、人口普查

三、中國的人口普查

第二節 人口動力學

一、自然增長

二、人口轉型模式

三、人口結構

第三節 人口分布

一、人口密集區

二、人口稀少區

三、人口密度

第四節 人口遷移

一、人口移動

二、遷移方式

三、遷移原因

四、遷移類型

五、移民政策

六、中國流動人口

七、海外華僑

第五節 人口問題

一、世界人口問題

二、中國人口問題

推薦閱讀材料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七章 文化與宗教

及時節 地域文化系統的構成

一、文化的概念與組成

二、地域文化系統

三、文化生態系統

第二節 文化的起源與擴散

一、文化的起源

二、文化的形成

三、文化傳播

第三節 文化區

一、文化區的概念與類型

二、文化邊界與文化認同

三、中華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

第四節 語

一、世界語系分布

二、漢語的形成與發展

三、語言的地理學研究

第五節 宗教

一、宗教分類及其分布

二、宗教的起源與傳播

三、宗教的組織空間

四、宗教的沖突與融合

第六節 民居

一、特色建筑材料

二、文化習俗與房屋朝向

三、民居形式與環境

四、中國民居形式

五、美國民居形式

第七節 風味特色食物

一、食物多樣化

二、食物偏好與食物禁忌

三、大眾食物習俗

四、中國飲食

第八節 性別

一、性別特征、文化與空間

二、性別地理學

第九節 大眾文化的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大眾文化

二、大眾文化的影響

推薦閱讀材料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八章 種族與社會

及時節 從種族到社會空間

一、種族

二、種族空間形態

三、社會及其運行

四、社會空間及其測度

第二節 種族歧視與種族隔離

一、美國黑人與種族歧視

二、南非的種族隔離

第三節 移民社會

一、美國華人社會

二、美國猶太人社會

第四節 城市種族群聚區

一、美國城市的種族群聚區

二、歐洲城市的種族群聚區

三、中國城市流動人口聚居區

第五節 種族主義及其后果

一、德國納粹種族主義

二、南斯拉夫的產生與消亡

三、猶太復國主義與中東戰爭

四、中非的種族清洗

五、斯里蘭卡的種族斗爭

推薦閱讀材料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九章 國家與地緣政治

及時節 民族體

一、民族體類型

二、民族體形成

三、民族體地理景觀

四、世界民族體分布

五、民族體沖突

第二節 國家概念及其發展

第三節 國家的基本要素

一、國民

二、領土

三、國家主權與國界

四、國家政府組織形式

五、國家首都

第四節 國家的內部組織

一、行政區

二、選區

第五節 國家的形成與演化

一、古代國家

二、古代帝國

三、帝國主義和后殖民國家

四、現代國家蘇聯的誕生

五、超國家組織

第六節 地緣政治

一、地緣政治理論

二、戰后兩極世界的形成

三、冷戰及其副產品

第七節 地緣政治新格

一、冷戰后新格

二、弧形不穩定地區

三、主要沖突地帶

四、中國的地緣政治背景

五、中國內部分離主義

推薦閱讀材料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十章 景觀及其解讀

及時節 從空間到景觀

一、空間與景觀的連接

二、農業景觀與鄉村景觀變異

三、文化景觀

第二節 景觀描述與解釋

一、文本方法

二、背景方法

三、話語及其解讀

四、符號及其解讀

第三節 景觀解讀與創造

一、現代景觀

二、后現代景觀

三、地方營

推薦閱讀材料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人地關系

及時節 自然觀概述

一、宗教的自然觀

二、環境哲學與政治觀

第二節 人地關系理論發展

一、經典人地關系理論

二、人地關系理論的發展

三、人地關系地域系統

第三節 人類行為與環境變遷

一、能源需求對環境的影響

二、全球環境變化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三、地方性城市空氣污染

第四節 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一、資源的概念

二、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系統

三、可持續發展理論與低碳經濟

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五、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推薦閱讀材料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在線預覽

及時章

緒論

在為《科學》雜志撰寫的社論《科學在中

國: 意義與保障》中指出: "中國正處在發展的關鍵

時期, 面臨著優化經濟結構、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

態環境、促進地區協調發展、提高人口素質、徹底消

除貧困等一系列重大任務。" 要完成這些任務, 都

要從地理學的視角深入揭示中國地理的時空分異規

律, 揭示中國人地系統演變機制, 科學地預測未來

定時期中國地理的情景, 以及制定在全球變化趨勢下

的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對策。顯而易見, 地理學是滿足

這些國家重大需求的重要學科之一。

及時節 人文地理學學科性質

地理學(Geography) 是希臘語中關于地球(geo)

和書寫(graphein) 兩個詞的復合詞, 主要研究人類生

活空間的地球表面(Haggett,1990) 。公元10~20 年,

羅馬斯特拉波編寫了西方最早的區域地理著作《地理

學》。麥金德早在1887 年就曾將地理學定義為"描述社

會中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科學" 。《美國地理學家》指

出: "地理學是對地球表面變化的特性進行正確、有序、

合理的描述和解釋。" 這種地球表面特性的變化發生在

不同尺度的區域: 全球、大陸、區域和地方等, 而"地

球表面" 則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環境。

最早的地理學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 那時

將人看成自然的一部分, 地理學則對所發現的生物和

非生物進行描述和記載。盡管在這以后部分學者、組

織對地球不同部分進行過描述, 但地理學很晚才成為

大學課程。19 世紀70 年代德語國家開始出現零星的

地理系, 英美等國家直到20 世紀地理學教學才得以

普及(Taylor,1985) 。

大學地理學的發展一開始就受到自然科學和人文

社會科學兩大類學科分化的影響, 研究自然環境的地

理學稱為"自然地理學",研究人文環境的稱為"人

文地理學" 。甚至在一些斯堪的納維亞的大學和所有

荷蘭的大學內, 還出現了分別設立自然地理學系和人

文地理學系的現象。這種地理學的"生不逢時",嚴

重地抹殺了地理學固有的既不是純粹的自然科學也不

是純粹的社會科學的學科屬性。但從總體上講, 人文

地理學始終扎根于自然地理學的基礎之上, 因此并未

進入人文社會科學陣營, 相反地, 逐漸走上遠離人文

社會科學主流思想的道路。

那么地理學有哪些基本屬性呢? 我們可以從下述

三個方面入手: ① 區位。地理學關注地球表面自然現

象和人文現象的區位或空間變化, 努力建立的區

位并有效地將其表述出來, 并挖掘產生某些特別空間

模式的要素。② 景觀。地理學重視人地現象之間、

特定區域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以及區域的人類群體之

間的相互關系研究, 并強調從區域空間變化轉向有界

地理區域的生態聯系。這種有界區域大可至地球, 小

可到很小的地方。③ 區域分析。把以上兩點所說的空

間方法和生態學方法融合在一起, 進行區域劃分, 尋

找區域內在形態和生態上的聯系, 并建立其外部(區

域外) 關系。

從科學意義上講, 地理學是地球科學的重要組成

部分。地理學所關注的空間區域――陸地表層是巖石

圈、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共同作用的區域。地球科

學主要在于了解、認識和解譯地球各環境要素在陸地

表層的作用過程, 地理學所關注的時間尺度是以百

年、十年尺度自然環境變化、人地相互作用過程為

核心, 從自然、社會和經濟共同作用下認識地球表層

的變化規律, 實現地質環境過程和現代環境過程的關

鍵環節的聯系和對接, 從而科學地認識地球各圈層間

物質遷移和能量轉化, 以及這些物質遷移和能量轉化

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

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社會需求的出現, 地理學的定

義也在不斷發生變化。1990 年在英國和美國地理學

家學會研究組的中期報告中系統描述了現代地理學的

內涵: "地理學通過研究地方、空間以及環境來探索

地球與人類的關系。地方的研究主要在于地球上人類

特征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區位關系的研究。空間的研究

在于探索地方與人類利用其所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的自

然秩序和活動類型之間的關系。環境的研究包括了自

然和人類兩個方面。它強調自然資源, 尤其是稀缺資

源研究, 以及人類活動對這些資源的影響。" 通過英

國和美國地理學家學會研究組對大多數地理學系課程

和學科體系的調查發現, 20 世紀90 年代的地理學主

要由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混合人文和自然地理

學和其他領域四個方面所組成(表1-1) 。

表1-1 20 世紀90 年代的地理學學科體系

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混合人文和自然地理學其 他

文化地理學

經濟地理學

就業

區位理論

制造業

市場

零售業

服務業

貿易

生育研究

農村地理學

農村經濟

農村規劃

農村人口及其變化

工業地理學

區位

組織

區域發展

技術變遷

醫學地理學

城市地理學

城市經濟

城市住房

城市形態學

城市政治學

城市人口

城市更新改造

城市零售業

城市社會學

城市理論、模型、系統

政治地理學

選舉地理學

地緣政治學

人口地理學

人口統計學

人口變化

人口的遷移

娛樂地理學

閑暇

運動

旅游

歷史地理學

鄉村

工業

人口

城鎮

社會地理學

種族

社會理論

社會經濟狀態

交通地理學

農村/城市交通地理

生態地理學

植物地理學

動物地理學

氣候學

應用氣候學

氣候變遷

微觀氣候學

宏觀氣候學

生態學

地貌學

應用地貌學

干旱的

海岸的

河流的

冰川的

喀斯特

大陸斜坡

氣候的

水文學

應用的

經濟

水質

氣候學

第四紀環境

考古學

地形演化

古生態學

沉積學

農業地理學

農業政策

農業系統

發展研究

土地開發研究

城市開發研究

區域地理學

環境研究

環境保護

環境變遷

礦產資源

環境影響評估

環境管理

環境認知

環境質量

環境系統

災害

規劃

經濟規劃

環境規劃

區域規劃

城市規劃

資源地理學

能源

漁業資源和森林資源

礦產資源

水資源

土壤學

應用地理學

教育和地理學

地理信息系統( GIS)

制圖學

圖像分析

攝影測量學

遙感

地理學思想

歷史

方法論

哲學

數量分析方法

計算機

統計技術

理論地理學

當代地理學已經成為眾多學術理論匯集而成的學

科領域, 是一門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 具有跨越自

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性質的科學。探討地球表層系統的

演變及其動態機制是地理學的中心任務; 圍繞人地關

系地域系統探討人類活動與環境變化的關系是地理學

的核心科學問題; 研究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

系并尋找解決途徑, 為區域整治提供理論基礎和政策

依據是地理學服務社會的重要功能; 運用綜合的觀點

和學科交叉的方式是地理學分析問題的科學思路; 從

不同尺度捕捉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關鍵環節是地理學

解析科學問題的獨到手段; 圍繞不同尺度的地域綜合

體, 探討水文、土壤、生物、大氣及人文多種過程相

互作用機制、模型的綜合表達、模擬與預測, 是地理

學發展的主攻方向① 。

由于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人類生活空間的地

球表面(Haggett,1990),或簡單地說作為人類家園

的地球(Tuan,1991),在面對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和

可持續發展的世界性科學問題時, 人文地理學不僅成

為地理學的最核心科學成分, 而且無疑是可以為人類

家園的美好未來作出重要貢獻的基礎學科之一。

那么, 什么是人文地理學( Human Geography)

呢? 一言以蔽之, 它是一門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

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

成和發展規律的學科。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中關于人

類活動的空間差異、組織以及人類利用自然環境的學

科, 其中的"人文" 二字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

和文化現象。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主題――社會的空間組織和

人與環境的關系――為許許多多形式的研究和朝氣

蓬勃的地理學者提供了機遇和挑戰。在最近三四十

年, 西方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人文地理學家不斷地接受他們以前很少遇到的其他

學科的新思想、新觀念, 為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帶來

了無限生機。

第二節 人文地理學發展過程

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的兩大分支學科之一, 是研

究人類活動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環境關系的科學。人

文地理學主要在于研究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

散和變化, 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

展規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經歷了知識積累、學科形

成、理論演變、學科分化以及理論和方法的革新等過

程。按其發展順序, 可以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個

發展階段。

一、古代階段

這一時期是人文地理知識的積累時期, 以片斷記

述為主, 出現了各種關于人地關系的論述。在我國,

相關古籍載有許多關于人地關系的論述, 既有《禮

記? 王制》篇中"廣谷大川異制, 民生其間者異俗"

帶有地理環境決定論思想的論述; 也有《孟子? 公孫

丑下》中主張"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的人

定勝天思想論述; 還有東漢時期王充的《論衡? 明

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 天亦不能隨行而應

人" 主張人、地各有規律, 反對人地關系化的思

想。然而, 在中國古代, 并沒有產生系統表述人地關

系思想的人文地理著作。在西方, 地理學一直是把地

球作為人類的家園來研究。古希臘、古羅馬學者如希

羅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對各地的人文地理

現象作過論述。中世紀的西歐形成一些相互隔離、閉

關自守的君主制國家, 經濟、文化處于衰落狀態, 人

文地理學的發展相應處于停滯狀態。與此同時, 阿拉

伯國家的地理學獲得較大發展, 伊德里西等學者在著

作中記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現象。

二、近代階段

在公元15 ― 17 世紀, 歐洲航海者開辟新航線以

及"發現" 新大陸后, 歐洲各國陸續出版了各種地理

著作, 其中有不少是關于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

而且大多偏重種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 對于人文地

理學的發展起到巨大促進作用。從18 世紀后期到19

世紀早期, 德國和法國的人文地理學開始萌芽。19

世紀, 近代科學地理學的奠基人之一――李特爾為人

文地理學的研究創立了早期理論, 他用經驗法和比較

法研究世界各地區各種地理現象的因果關系, 在他的

地理學: 地理對人類素質和歷史的關系》中探討了

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的相互關系, 把自然作為人文的

基本原因, 強調自然界對人類歷史的影響。從此, 人

地關系理論在各國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在1882 年和1891 年出版

人類地理學》, 論述了人類作為環境的產物, 其活

動、發展和分布受到環境的嚴格限制。以后他的學生

美國地理學者森普爾和亨廷頓等人更加強調地理環境

對人類文明的決定性作用, 他們的觀點產生了廣泛的

影響, 形成系統的環境決定論。

幾乎與此同時, 法國的地理學家維達爾? 白蘭士

提出了另一種人地關系論, 后人稱之為可能論或或然

論。他認為地理學的任務是闡述自然條件與人文條件

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 自然環境提供一定范圍的可能

性, 而人類在創造居住地時, 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

和能力來利用這種可能性。他的這一觀點在其學生白

呂納1910 年出版的《人地學原理》一書中得到進

步發展。白呂納認為: 自然是固定的, 人文是無定

的, 兩者之間的關系常隨時代而變化。維達爾? 白蘭

士和白呂納等人的觀點對法國地理學影響很深, 從而

形成法國學派。

三、現代階段

1918 ― 1939 年,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 學者對人

文地理學的專論越來越多, 但人文地理學還處在早期

調查階段, 沒有達到完善的地步。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羅士培(Percy Maude Roxby ,

1880 ― 1947) ① 受法國學派的影響, 在1920 年使用

"調節" 一詞創立"適應論" 。他認為調節包含兩重含

義, 即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限制, 以及人類社會對

環境利用的可能性。羅士培認為,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

人地之間雙向的相互關系, 主要探討人類社會活動對

環境的適應能力。

1923 年美國地理學家巴羅斯(Barrows,1877 ―

1960) ② 發表"人類生態學" 一文, 提出生態調節論。

他主張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的生態的觀點, 在人地

關系中人是中心論題, 其他現象只是當它們涉及人及

其對它們的反應時才有必要說明。他還認為歷史學研

究人類在時間上的關系, 地理學則應側重于分析人類

在空間上的關系。

20 世紀初, 德國學者施呂特爾(Schlüter Otto ,

1872 ― 1959) ③ 又提出文化景觀的概念, 認為探討原始景

觀轉變為文化景觀的過程是地理學的主要任務。后來美

國地理學家索爾(Sauer Carl Ortwin, 1889 ― 1975)④ 又

提出人類按其文化的標準, 對天然環境的自然現象和生

物現象施加影響, 將它們改變為文化景觀。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 人文地理學才開始在諸

多學科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從20 世紀60 年代起, 西

方人文地理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它連續不斷地朝多元

化發展, 從根本上改變了區域地理學的研究性質, 使其

由戰前學科內部孤立演進, 轉變為與其他社會科學的互

動與滲透, 并從經濟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等引進了一些

新詞匯, 將人文地理學從以前側重于區域描述, 改變為

現在的對人與社會、人與環境以及人與地點或地方關系

進行詮釋的科學。這一轉變不但豐富了人文地理學理論

基礎, 也提高了人文地理學的學科地位, 其中城市、社

會、政治和工業地理學等人文地理學分支學科開始受到

相當的重視(Johnston, 1986) 。

在20 世紀60 ― 70 年代, 許多人文地理學家推動

了地理學的數量革命, 并涉及社會經濟的諸多主題,

如人口學模型、社會學模型、經濟發展模型、城市地

理學和居住區位模型、工業區位模型和農業生產模型

等, 并提出了區位分析和空間科學等分支學科, 為后

來的人口、社會、城市、經濟、工業和農業地理學等

一些專門人文地理學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就是

在這個時期, 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才走上了兩條

不同的道路。雖然為了政治和教育的原因在高等

學校中它們被放了在一起, 但是它們的性質已越來越

分化了(Johnston,1986 ; 1989) 。

20 世紀70 ― 80 年代, 世界人文地理學出現了兩

個主要趨勢, 即內部的專門化和哲學上的多元化。在

眾多的人文地理學分支學科中, 城市地理學和經濟地

理學是不斷成長壯大的學科領域, 它們借助區位分析

和數量方法迅速發展。其他分支學科發展稍晚一些,

陸續有社會地理學、復興修正后的政治地理學、重構

的文化地理學和其他涉及社會自然關系的領域如資

源管理科學等。與此同時, 一方面, 地理學家也在不

斷地接受他們以前很少遇到的其他學科思想, 給人文

地理學科既注入新理念也形成新增長點; 另一方面,

人文地理學受到不斷增大的要求證明其存在價值的壓

力, 促使了城市與區域規劃、旅游等應用研究領域的

迅速發展。總之, 直到20 世紀90 年代, 人文地理學

已經發展成為一門比較完整的學科。此后, 西方人文

地理學出現了兩大趨勢, 即人文地理學的社會轉向和

文化轉向。

表1-2 簡述了中外與人文地理學發展相關的一些

重大事件。自公元前5 世紀到17 世紀, 中國與現代

人文地理學內容相近的著述在世界上占有十分重要的

地位。17 世紀以來, 西方發達國家人文地理學領域

得到空前發展, 而中國則處于不斷衰退的邊緣, 一直

到20 世紀70 年代的"改革開放" 才使中國人文地理

學重新發展壯大起來。

表1-2 中外人文地理學相關事件記年表

時 間中 國國 外

公元前5 世紀

希臘希羅多德在《歷史》一書中, 提出須用地理觀

點研究全部歷史, 用歷史觀點研究所有地理

公元前5 ― 3 世紀

中國最古老的區域地理專篇《尚書? 禹貢》問世, 中

國最早對土地進行科學分類的《管子? 地員》篇問世

公元前3 世紀希臘埃拉托色尼首創"地理學" 一詞

公元前168 年

馬王堆出土西漢地圖》中的"地形圖" 是世界上現存

最早以實測為基礎的地圖, "駐軍圖" 是世界上現存

早的彩色軍事地圖

公元前104 ― 前91 年

司馬遷著中國最早的邊疆和域外地理專篇《史記? 大宛

列傳》和中國最早的經濟地理專篇《史記? 貨殖列傳》

公元10 ― 20 年羅馬斯特拉波編寫西方最早的區域地理著作《地理學》

公元54 ― 92 年

班固著部用" 地理" 命名的著作《漢書? 地

理志》

公元4 世紀常璩著中國現存最早以"志" 命名的方志《華陽國志》

公元515 ― 527 年中國酈道元完成以河流為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水經注》

公元6 世紀

科斯馬斯著《基督世界地形》, 用宗教解釋地理

現象

公元627/629 ― 645 年

中國玄奘去天竺( 印度) 取經, 回到長安于646 年著

大唐西域記》

中國玄奘去天竺(印度) 取經, 回到長安于646 年

著《大唐西域記》

公元762 年后杜環著現知中國最早記述北非的地理著作《經行記》

公元801 年

中國賈耽完成《海內華夷圖》, 在圖中首創以朱、墨兩

色分注古今地名的方法

公元813 年李吉甫著中國現存最早的全國地理總志《元和郡縣圖志》

公元976 ― 983 年中國樂史編著《太平寰宇記》

公元11 世紀

稅安禮繪著中國現存最早的歷史地圖集《歷代地理指

掌圖》

公元1076 年宋敏求著中國現存最早的城市志《長安志》

公元1107 年

中國宋代設立及時個官方修志機構――九域圖志局,

從此纂修方志大規模進行

公元1121 年

中國現存最早以縣為基本單位的全國行政區劃圖《九

域守令圖》繪制、立石

公元1154 年阿拉伯伊德里西著《一個想周游世界者的愉快旅行》

公元1219 年中國耶律楚材隨成吉思汗西行, 12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1萬個贊

2016-07-20 17:42:50
來自corinna**的評論:

質量很好,希望更多的朋友信賴*

2016-07-29 21:59:0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2016-08-29 19:58:2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挺好的

2016-10-29 19:41:0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2016-11-07 14:51:28
來自一捧香**的評論:

2016-11-18 10:07:1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2016-11-30 00:17:4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滿意

2016-12-12 23:29:4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2016-12-17 12:06:13
來自l***8(**的評論:

人文地理學導論 挺好的 物流也快

2017-02-16 14:54:49
來自追***魚**的評論:

希望加強包裝

2017-02-21 19:39:21
來自t***w(**的評論:

性價比高,好。。。。。

2017-06-05 17:59:2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木有包裝!

2017-06-19 17:32:4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不出門,買正版書,發貨快,物流快,不到24小時收到貨

2017-06-30 12:14:5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都是我自己需要的專業書,很不錯。夠看一陣子了

2017-08-23 20:53:31
來自江北198**的評論:

非常好的書,好好地學習學習

2017-08-31 21:06:19
來自2502097**的評論:

不錯不錯,非常喜歡!

2017-10-15 20:04:0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不錯,就是送過來后有一半書頁的角是折住的...........

2014-09-30 09:22:4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包裝的很好!!好大好厚的一本書,當當還是一如既往的好^_^

2013-03-08 00:33:27
來自天賜之**的評論:

超級詳細,不愧是顧朝林教授,內容十分豐富又不覺得冗雜!

2013-04-20 20:37:2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非常好!對學科知識的講解深入淺出,不管是入門的還是本專業的,都適合看一下的!

2014-01-08 22:43:0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上課有書就是爽,買了之后發現老師講得內容和書基本一致,很值

2014-09-15 23:14:13
來自六月叢**的評論:

書的體系不錯,但是還是有些小失望:一是語言不夠流暢,多是復制,沒有融合;二是圖的問題,地圖不夠規范,照片不夠典型;三是有些錯誤和遺漏。總體上還可以,有些新意。

2012-11-17 20:31:20
來自a8823**的評論:

三10、緊6密型的全球網絡四、快X、V慢世界出現推薦2閱讀材料復習思考題R10參考文獻第

2015-12-18 22:23:42
來自waymei**的評論:

書收到了,還只是把目錄看了看,雖然是顧老先生寫的,但是覺得像是合輯,估計人文地理學的課本想突破比較難了

2012-12-24 10:17:3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今天翻了這本書,十分佩服顧朝林先生的才識,詳盡全面,點到為止,是入門者該讀之書。個人覺得不足之處是,配圖都是黑白的,不太清晰。字體排版挺好的,有質感,本來電子圖書館也可以讀的,但是我偏愛紙質書,就狠心買了,剛好還是限時優惠,很棒!

2015-05-25 23:18:4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對學人文地理專業的同學有很大幫助,書的內容很豐富,拓寬知識面。

2014-09-14 13:09:03
來自sunhtup**的評論:

顧朝林老師主編的這本人文地理學導論,注重人文地理學的整體性描述,是國內人文地理學的集大成之作吧,和高教版的人文地理學可以作為一對搭檔,對比著看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希望顧老師能夠出更多好的書籍!

2014-02-20 08:51:44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