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媒介在建構"國民意識"、制造"時尚"與"潮流"的同時,也在創造"現代文學"。一個簡單的事實是,"現代文學"之不同于"古典文學",除了眾所周知的思想意識、審美趣味、語言工具等,還與其生產過程以及發表形式密切相關。報章等大眾傳媒不僅僅是工具,而是已深深嵌入寫作者的思維與表達。在這個意義上,理解大眾傳媒,不僅僅是新聞史家或媒體工作者的責任,更吸引了無數思想史家、文化史家以及文學史家的目光。《"新文化"的崛起與流播》從"報刊"及""出版"的角度,討論了中國現代文學及文化。
"新文化"的崛起與流播》:紀念新文化運動一百周年,探尋我們當下文化與文學的淵源;從報刊與出版的角度,探討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
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曾擔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
序
現代中國文學的生產機制及傳播方式
晚清:報刊研究的視野及策略
文學史視野中的"報刊研究"
氣球?學堂?報章
以"圖像"解說"晚清"
作為"繡像小說"的《文明小史》
學問家與輿論家
作為"文化工程"與"啟蒙生意"的百科全書
在"文學史著"與"出版工程"之間
為何以及如何編"全集"
清末民初言情小說的類型特征
作為"北京文學地圖"的張恨水小說
20世紀中國文學紀事(上篇)
晚清:報刊研究的視野及策略
考慮到在座的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為了給大家最基本的知識,我準備用一節課的時間,簡要講述晚清的歷史。先讓大家掌握幾條基本線索,以后再進入具體問題的討論,以免諸位茫無頭緒。
一、 怎樣一個晚清
今天要講的及時個問題是:怎樣一個晚清。諸位上這門課前,估計都學過近代史。我給諸位開的參考書目里邊,有郭廷以先生的《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年)和《近代中國史事日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郭先生原來是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所長,他談"近代",是從1830年到1950年,這一論述框架,與大陸方面很接近。大陸之研究中國近代史,是從1840年到1949年。區別在哪兒?在于郭先生強調中外交涉,而大陸學者則突出帝國主義的入侵。所以,一個是以1840年的鴉片戰爭為標志,一個則推到此前中英的貿易爭端。都承認鴉片戰爭的劃時代意義,只是相對而言,一注重政治與軍事,一強調政治與經濟。
另外一個用得比較多的概念,是"晚清"。作為歷史范疇,"晚清"和"近代中國"不一樣,前者只到1911年辛亥革命為止。至于"晚清"的起點,有各種說法,但學界大都認同1840年。從臺灣到美國的唐德剛先生,寫了《晚清七十年》(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年;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在臺灣和大陸幾乎同時推出。對晚清史事有興趣的非專業讀者,這書值得推薦。這里所說的"晚清",接近大陸所說的"近代文學"的"近代";請大家注意,大陸史學界和文學界之談論"近代",有很大差別。單就時間跨度而言,前者類似郭廷以,后者接近唐德剛。
今天就說"晚清"。對于"晚清"的描述,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最直截了當的是"多事之秋",特別適合于拍電視連續劇,事件特多,且大都驚心動魄。第二個說法是"內憂外患",國家內部天災人禍不斷,外部入侵更是導致不斷地簽約、賠款。還有一個說法,那是張之洞提出來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三種說法略有差異:"多事之秋"帶文學色彩,"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強調思想與文化,"內憂外患"注重的是政治與軍事。
為了讓諸位對晚清有大致的了解,這里得略微啰唆幾句:我們現在談論的晚清,大體上是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這五朝。諸位看電視劇,不管是大陸的還是臺灣的,清宮戲永遠是大家的最愛。為什么?離我們很近,比較容易理解;傳奇色彩很濃,疑案特多,很適合作家馳騁想象。從民國初年的爭辯"順治出家""太后下嫁",到今天諸位熟悉的紀曉嵐智斗和珅。還有各種戲說雍正、乾隆的連續劇。打開電視,你盡管轉臺,都是辮子。去年春節,北京街頭的小孩子,居然也戴起拖了條小辮子的帽子來,可見其影響。清宮清史之所以可以"戲說",還有一點,沒有意識形態的限制,你愛怎么說就怎么說,反正沒人抓你的小辮子,說你顛覆了什么什么"真理"或道德信條。因此,說遠不遠、說近不近的康熙、乾隆等,也就成了今天電視連續劇的男主角。至于晚清乃"多事之秋",重大歷史事件很多,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火燒圓明園、同治中興、甲午海戰、百日維新、庚子事變、辛亥革命等,看得你眼花繚亂,驚心動魄,更是適合于拍電影及電視連續劇。
離開電影院,我們進入大學課堂。要在大約一個小時的時間里,讓諸位對晚清七十年史事有大致的了解,不是很容易。先說道光二十年,也就是1840年的故事。不論你在什么地方念書,中國的大陸、香港、臺灣,或者美國、歐洲、日本,我想都會提到這至關重要的1840年。談論這一年,必須同時關注林則徐的廣州禁煙,以及英國以軍艦作為后盾的貿易政策。英軍入侵,是為了政治、為了商務,不指向燒鴉片煙這件事。要不然,說成"林則徐燒鴉片煙,導致中英戰爭",這說法不對。在當時,英軍沒有真正成功地進入廣州,而是轉而到定海,在南京進入長江口。1842年兵臨南京城,清朝被迫簽訂了近代中國史上及時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諸位知道,《南京條約》有好幾項內容,一是賠款,再就是"五口通商",還有承認先前在廣州簽訂的"穿鼻草約",也就是割讓香港。
中西交涉的這條線,暫且放下來,轉而談論"內憂"。接受了一點基督教文化、同時又有很大創新的洪秀全,創立了"拜上帝會",在廣西桂平的金田村舉事,創立了"太平天國"。這可是近代史上的大事,影響極為深遠。學界為這事,也吵了半個多世紀。我們先說這件事的大概:1851年廣西起義后,太平軍縱橫馳騁大半個中國,在1853年占領南京,并定都南京。此后,兵分兩路,一北伐,一西征;北伐失敗,西征同樣覆滅。但是,就在太平軍舉事的同時,北有捻軍,南有天地會,南北夾攻,清廷處境十分艱難。用"四面楚歌"來描述1850年代清廷的狀態,一點不為過。太平軍打出的旗號,帶有濃厚的西方宗教色彩,這樣一來,有一批篤信儒家倫理道德的士大夫,不是為了清廷,而是為了中華文化,起而抗爭,這就是諸位都知道的曾國藩等人。不再是簡單的"改朝換代",而是事關中國倫理、儒家文化的存亡,讀書人方才開始練兵。湘軍與太平軍打仗,彼此互有輸贏,但1856年的事變,使得太平軍從此走下坡路。不滿東王楊秀清專橫跋扈,韋昌輝、秦日綱聯合起來,把他殺了,同時殺了東王手下的兩萬士兵,還想追殺前來講理的石達開。天王洪秀全聯合其他力量,反過來誅殺了韋昌輝和秦日綱。經過這么一番內訌,太平軍主要將領有的被殺,有的出逃,情勢于是發生大逆轉。
"內憂"這條線,還有很多后話,暫時擱下,回過頭來看看"外患"。傳教的限制放松了,可教案不斷出現,于是有了1860年英法聯軍打到北京城這件大事。看過電影《火燒圓明園》的,對這事的來龍去脈,多少應該有些了解。不過,這里有點蹊蹺,以前大陸的研究者不太愿意說,可這不是什么天大的秘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這在當年的西方也都招人非議,今天更是成了中國人控訴帝國主義暴行的絕好教材,但事出有因,不能不說。英法聯軍為什么放火燒園?當年他們打進北京前,曾派了個三十九人的使團和清廷談判,咸豐皇帝進退失據,他手下的那些大臣更是缺乏國際交往的經驗,把三十九人押進天牢不說,還殺了其中的好幾個。自古以來,不管東方西方,打仗時不斬來使。我們可好,不但把人家的使節囚禁起來,還干脆殺掉。等英法聯軍打進北京,殺到囚禁來使的圓明園的天牢時,使節已經死了二十人。為報復清廷,英法聯軍先是大肆掠奪,后又放火把圓明園燒毀。
關于這件事,我想說三點:及時,英法聯軍殘暴;第二,清廷昏聵無能;第三,徹底毀了圓明園的,不僅是英法聯軍,還包括中國人自己。圓明園遺址公園,今天是北京的一處重要景觀,諸位有機會去游學,一定得去看看。可請大家注意,現在的模樣,不是英法聯軍燒后的樣子,是很多中國人趁火打劫的結果。諸位要是到東北看的墓,那里的石人石馬是圓明園的;到河南袁世凱的墓上看,那墓道兩邊的很多石刻也是圓明園的;當然,北大校園里那對很漂亮的華表,也來自圓明園。也就是說,當年英法聯軍把園里的珍寶搶了,把園子燒了,隨后的幾十年,中國官吏把地上能拿的東西都搬回家。這種歷史文化遺跡,看了讓人感慨萬端。現在的圓明園里,真正的古建筑很少。前些年勘察,發現一座小廟,還有三十幾間房子,那是清代的東西,因長期作為工廠的倉庫,堆放東西,所以保留下來了,目前正加緊修復。據說圓明園正準備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可發現一個問題,只有遺址,地上的東西大都沒了。有人建議,把失散在全國各地的圓明園的東西全要回來,可這么一來,得拆好多校園或陵墓,那可都是重點文物單位。看來只能這樣,用如此破爛不堪的遺址,警醒世人英法聯軍的殘暴與國人的愚昧。
好,前面說到,1860年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城,對于此前自認為"天朝上國"的中國人來說,是特別大的打擊。這部分先按下不表,我們回到太平軍。
在曾國藩的湘軍崛起之前,號稱精銳的八旗軍不堪一擊。太平軍內訌,湘軍特能打仗,再加上當時上海的洋人組成了洋槍隊幫助清廷,戰爭形勢急轉直下。曾國藩派遣部將安徽人李鴻章到上海去聯合洋槍隊,這件事對以后的政局影響很大。諸位知道,李鴻章是晚清政局的關鍵人物,他所率領的淮軍,以及曾國藩的湘軍,袁世凱的新軍,取代八旗兵,成為清末民初最為重要的軍事力量。太平軍直接促成了湘軍、淮軍的崛起,同時使得李鴻章到上海跟外國人打交道、辦洋務,這可都是晚清的重大轉折。1864年,南京城破,洪秀全自殺。此后,太平軍遺部繼續作戰,天地會、捻軍等仍在活動,一直到1877年,大局方才穩定。這場內戰,總共打了二十八年,有的是全國性的,有的是局部地區的,其中受損最嚴重的是中國最為富裕的江南一帶,戰事長的十年八年,短的也有三四年。這場動亂,使得中國的經濟大倒退,人口減少,文化消沉,江南藏書多毀于戰火,國勢衰微,危若累卵。
關于太平軍的功過,歷史學界意見分歧很大。早先,晚清的革命派章太炎等人,為了反對清廷,對太平軍大加表揚。后來,共產黨掌握政權,"太平天國"更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備受稱頌。一直到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大陸學界方才開始反省太平軍的負面作用。其中,哲學家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新編》第六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里,稱近代中國的主流是振興工業,提倡科學和技術,走近代化之路,而洪秀全的宗教宣傳和太平天國的神權政治逆歷史潮流而行,把中國歷史拉向后退,不值得頌揚。請大家注意,幾十年來,中國人極力歌頌太平軍,到了世紀末,方才對太平天國的意識形態、宗教政策,以及對整個經濟環境的破壞,持嚴厲的批評態度。當然,這跟當下中國社會及思想的轉變大有關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擴大國際交往,淡化意識形態,允許不同意見的爭論等。最近十年,中國學界談論太平軍,不再一邊倒,有人繼續表彰,有人嚴厲批評。
按下太平天國不表,回到清朝的內部事務。1861年,短命的咸豐皇帝死了,那拉氏和恭親王聯手,把大臣肅順等人殺了,這個故事,我相信看電視連續劇的人耳熟能詳。同治皇帝即位,開始了晚清比較光鮮的一段時期,史家稱為"同治中興"。所謂"同治中興",關鍵在于洋務運動,造船、制炮、開礦山、修鐵路、架電線等。跟這些相配合的,我想也是諸位和我比較關心的,還有1862年京師同文館的建立。京師以及各地的同文館,起先只是學外文的,后來才增加物理、化學等學科。在京師同文館的發展過程中,美國傳教士丁韙良(W.A.P. Martin)起了很大作用;他也是后來京師大學堂的西學總教習,對這所大學的創立起了很大作用。同文館后來并入京師大學堂,而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的前身。
除了開礦、造船、辦學校,翻譯西書也是洋務運動最值得一提的功績。本來,"同治中興"給了很多中國人希望,以為中國的改革可以獲得成功;可1894年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使得清廷內部的自我改革遭到重大打擊。1895年在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賠款二萬萬兩銀子。割讓臺灣的這段歷史,諸位肯定比我熟悉;至于賠款的二萬萬兩,到底是多大的數字?略為估算,大致相當于中國當時兩年國民收入的總和,或者說等于日本當時三年的國民收入總和。一邊賠了兩年,一邊賺了三年,此后,日本把這筆錢放在國家現代化的建設,而中國則因這筆賠款一蹶不振。在我看來,甲午海戰的結局,既使得日本得以迅速現代化,也堵死了中國在東亞崛起的可能性。因此,這不只是海軍的失敗,而是整個中國命運的大逆轉。我說晚清中國"內憂外患",內有太平天國、捻軍、天地會,外則是一次次的簽約、賠款。而所有對中國的打擊最沉重的,很可能是日本的這一次。
到了這一步,不能不改,于是有了1898年的"百日維新"。清廷的這場自我革新,只推行了百日便以失敗告終。康有為、梁啟超亡命天涯,譚嗣同等六君子英勇就義。這其中有路線的斗爭,也有利益的捍格。為什么這么說?百日維新期間,頒布了一系列法令,大大損傷了既得利益者,即便沒有袁世凱告密,照樣會有政變。當時很多主張改革的地方大員,對康有為孤注一擲的做法很不以為然。此前康有為沒做過官,沒有實際從政的經驗,只憑理念與激情,24小時好幾道命令,弄得朝野上下怨聲載道。這是一個改革家,很有理想,也很果敢,希望在短時間內,借助皇帝的力量重整山河,按照自己的理想治理國家。可這一沒有配套措施、觸犯很多人實際利益的改革,導致了舊派(后黨)重新聚結,在慈禧太后的幫助下,迅速將其鎮壓。
百日維新失敗,再加上庚子事變爆發,真是雪上加霜。義和團的起因等,可以暫且不論;慈禧太后慫恿其沖擊各國駐北京使館,甚至向世界各國宣戰,簡直是瘋了,說是"你們逼得我沒路走,那就跟你們拼了吧!"可宣戰之后,八旗兵根本不頂用,慈禧于是狼狽逃竄,跑到西安。在這過程中,封疆大吏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人,聯合提出"東南自保",也就是說,他們保障江蘇、上海、湖北、廣東一帶外國人不被傷害,外國軍隊不必前來"保護"。中央政權對外作戰,地方實力派自保門戶,這種情形,清廷不亡才怪。
庚子事變的結局,除了賠款,慈禧太后也被迫采取了一系列改革策略,包括辦學堂等,好多是時想推行而沒有成功的。也就是說,經過庚子事變,清廷終于同意改革了,只不過這個代價太重大了,不只貽誤時機,還死了這么多人,把國家搞得破破爛爛的,這才又重新開始。這期間,有幾件事值得一說。及時是袁世凱練兵以及新軍的崛起,這跟辛亥革命以及日后的軍閥混戰有直接的聯系;第二,張之洞辦教育,影響日后的思想文化走向;第三,張謇等人的辦實業,走出另外一條救國的道路。軍事、教育、實業,這三者都很有成績;而在各種改革中,走得最慢的是政治體制。同樣考慮政治制度的革新,也有從何入手的問題。這方面有兩個先覺者,嚴復與孫中山,思路也很不一樣。在倫敦會晤時,嚴復告訴孫中山,就中國目前的教育水平,搞革命不可能成功,還是得從教育入手,逐漸提升中國人的知識水準與道德素養,而后才能建立起理想的政治制度。孫中山聽了,說很有道理,可人壽幾何?也就是說,遠水解不了近渴,等不及了,還是得采用激烈的手段,爭取畢其功于一役。英國式的改革走不通,只好取法國式的革命。日后,孫中山的思想占了上風,以暴力革命建立新政權,成了國共兩黨的共同思路。
最近幾年,反省中國這一百年走過的路,不少知識分子提出這樣的問題:暴力革命是否一定必須?政治改良是否一定不行?晚清的洋務運動、,以及嚴復等人所思考的教育/文化建國之路,是否一定走不通?反省歷史,很多人對此前太推崇革命很有意見,以為這導致了百年中國破壞多而建設少。我贊同反省激進主義思潮,但不看好清廷的自我改革。晚清的變革,是被形勢一步步逼出來的,當政者并沒這種襟懷與眼光。逼到了政治制度這一關,還是過不去。說是要走英國君主立憲的路,可一拖再拖,貽誤時機,促成了孫中山領導的暴力革命。現在假設清廷幡然悔過,國人咸與維新,走英國式的路,用最小代價完成社會轉型,實在是不了解當時的實際
情境。
這節課的目的,是用最簡短的篇幅,給大家梳理一下晚清這段歷史。下面,我用幾句話來概括,讓大家明白,這七十年中有哪些東西值得特別注意。及時是中外交涉,包括侵略與反侵略,還有教案等;第二是內亂,內亂里頭,請大家注意,除一般王朝都有的君民矛盾外,還有清代特有的滿漢矛盾;第三是洋務,洋務包括軍事(如水師)、工業(如江南制造局)以及日用民生(如電報、鐵路)等;第四是傳教與興學,晚清的傳教士不僅從事宗教及政治活動,同時也編報刊、辦學堂,"興學"固然與洋務有關,更牽涉晚清的文化傳播與啟蒙思潮。談論晚清的政治、思想、文化層面的變革,必須考慮清政府的自強運動,維新派的改良思潮,以及激進知識分子的鼓吹革命,這三種力量都在推動社會往前發展。至于以前中國學界之拼命突出太平天國以及義和團的正面價值,現在看來,大有問題。因此,我更愿意強調自強運動、改良思潮和革命宣傳這三者對晚清七十年的影響。
……
全新的書質量很好,希望能更好。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領導喜歡收藏,所以買很多書,包裝還不錯,偶爾有點不太好的也都完全可以退換,贊。
陳平原的學術方向很有指導意義
好。
物流贊,超級快!
書籍印刷很好,紙張也很好。
書很好,發貨很快,很滿意~
我需要參考這本書,終于得到了。
還好,很快
感覺還不錯。關鍵性價比高。
非常好
對于寫論文很有啟發。
還沒看,不知如何去評價,應該值得一讀吧
包裝不錯, 印刷很正,整體感覺不錯.
不錯,快遞很快,圖書質量也很好
值得購買學習,相當不錯,搞活動劃算。
包裝不錯,整體感覺挺好……
陳平原的著作,為學生做論文而專買,很有用!
名家之作,值得學習。
好書
保留原文精華的基礎上,融入了時新的研究成果。新增了數百幅生動珍貴的圖片和脈絡清晰的地圖,使這部名著在內容和體系上更加完善。作者文筆雋永,筆力深厚,才思橫溢,整部著作風格前后一貫,令您在頗具歷史韻律的行文中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文化是歷史,好書!
好書,大家之作,低價入手,值得拜讀。感謝當當。
陳先生的書
書不錯,挺好
書評,即評論并介紹書籍的文章,是以“書”為對象,實事求是的、有見識的分析書籍的形式和內容,探求創作的思想性、學術性、知識性和藝術性,從而在作者、讀者和出版商之間構建信息交流的渠道。書評是應用寫作的一種重要文體。
這書性價比高,內容詳實,給贊!非常好!值得推薦!
本書北京大學的著名教授的著作,是好書。本書研究的內容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很特殊的時期,值得好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