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芳玲,一個以讀書、編書、買書、賣書、藏書、玩書與寫書為工作和志趣的女書人。雖然在臺灣大學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念了近十年的哲學,卻在寫博士論文期間,發(fā)現(xiàn)自己喜愛古登堡更甚于亞里士多德,自此棄哲學而投入與書相關的行業(yè)。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顧問、書店創(chuàng)意總監(jiān)、香港國際古書展公關顧問等職,目前專事寫作并任書業(yè)顧問,長期于臺灣與大陸的報刊撰寫與書相關的專欄。現(xiàn)旅居美國舊金山,喜歡游走世界逛書店、看書展、參觀圖書館,與東西方書人聊書、品書;居家時,則漫游于書本與網(wǎng)絡世界,通過電子郵箱和其他書蟲互通聲息、交流見聞。著有“書話三部曲”:《書店風景》是及時本近距離描繪西方書店的中文專書,引發(fā)華文世界書店書寫的風潮,數(shù)度修訂再版;《書天堂》多角度敘述與書相關的話題,亦廣受書迷好評,屢次獲獎;《書店傳奇》則采集了非凡與平凡書店間的傳奇故事,展現(xiàn)不同的人生況味、趣味與品味。
前
導讀
及時章 兩百五十年歷史:莎樂倫書店
第二章 紳士淑女聚一堂:蓋瑞街49號古書商
第三章 愛書人的發(fā)電廠:凱普樂書店
第四章 不知該驚還是喜:意外驚喜書店
第五章 發(fā)揮書業(yè)同胞愛:教會街2141號書店樓
第六章 專賣絕版法律書:麥爾?包斯維爾書店
第七章 繽紛燦爛又好玩:瓦倫西亞書街
第八章 樂善好施又環(huán)保:梅森堡大書展
第九章 既多元又反傳統(tǒng):柏克萊書店剪影
第十章 花孩童到老嬉皮:蒲公英禮品店兼書店
第十一章 南轅北轍之對比:ACWLP與麥當勞書店
第十二章 賣書郎與補書娘:邁可?古德書店 顯示全部信息
前
在平凡書店中發(fā)現(xiàn)非凡
在非凡書店中發(fā)現(xiàn)平凡
在電子書與電子閱讀器風起云涌的年代、紙本書與實體書店逐漸式微之際,出版這么一本書似乎既落伍又不時尚,彷如螳臂當車或唐吉訶德追逐風車般可笑。但是每當我在大城小鎮(zhèn)中,隨處瞥見一方賣書之地,無論賣的是新書、舊書、古書或報刊,無論它們是書店、書攤、書城、書倉或書鎮(zhèn),我的內(nèi)心剎那間就變得異常柔軟。英文的一句話 “I have a soft spot for bookshops !” 大概最能表達我對書店的特殊感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那么一個“柔軟點”(soft spot),面對某些特定的東西就會產(chǎn)生難以解釋、無法抗拒的情結與愛戀,而擄掠我這個柔軟點或弱點的就是與書店相關的人事地物。
上一世紀年輕時,在西方逛書店不免抱著征服、狩獵的心態(tài),以最短的時間走訪最多、最怪的書店,當所逛之店超過一千家、兩千家之后,我對書店之愛不變,但數(shù)量多寡對我已不具意義、也不再刻意找機會飛去遙遠的國度追逐,而是花較長的時間逗留在較少的地方,細細品味書和書店的特色,并享受與店主、店員甚至店狗、店貓的真切交流。
書中篇章的初稿先后完成于過去十來年,而今收錄成冊,所有篇章都在結尾添上續(xù)訪札記或簡短注記。驀然回首,發(fā)現(xiàn)自己雖然在這期間曾駐足溫哥華、洛杉磯、匹茲堡、費城、紐約、倫敦、香港、北京、廣州等大都會,也游歷了美國賓州、德州、內(nèi)華達州、亞利桑那州、北卡羅來納州、德拉瓦州、西維吉尼亞州等區(qū)境內(nèi)的諸多小鎮(zhèn),因而見到不少有意思的書店,但我拜訪最勤、著墨最多的,則是在旅居地舊金山方圓百里的書人與書地。年紀癡長的好處之一,就是意識到自己往往舍近求遠,反而忽略了關心、挖掘周遭精彩的故事。
書名想了許久,還是選定《書店傳奇》,“傳奇”這兩字已被用得浮濫,讓人當下難以產(chǎn)生驚喜或驚艷之感,但連張愛玲如此對文字講究又斤斤計較的人,也選了這語詞當她及時本短篇小說集的書名,并在扉頁寫著:“書名叫傳奇,目的是在傳奇里面尋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尋找傳奇。”我向來不屬于廣大的張迷之一,卻頗欣賞與認同她的詮釋。《書店傳奇》就是在平凡書店中發(fā)現(xiàn)非凡,在非凡書店中發(fā)現(xiàn)平凡。
本書所描繪的書店,固然并非皆是傳統(tǒng)定義中大格局、氣勢磅礴、眾人傳頌的傳奇書店(legendary bookshops),但每家書店無論規(guī)模小或大、歷史短或長,皆有一些屬于她們獨特的故事、一些讓我感動的片段,它們可能發(fā)生在兩百五十年歷史的英國倫敦老店,也可能來自大樓角落中的一家小攤。 顯示全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