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為一部人類學專題研究論文集,由13篇西南民族志論文構成。內容涉及“儀式”、“人物類型”、“交換與物質文化”的研究,在基于對前人的分類論和關系論的反思性繼承基礎上提出了“文化復合性”概念,用來概括這組研究所呈現的西南人文世界之面貌。
本書以“文化復合性”的概念作為西南地區研究論文的連結,力圖呈現西南地區的人文世界之面貌,從更長時段、以更廣泛的視角對西南地區進行重新審視。
王銘銘:人類學家, 倫敦大學人類學博士, 北京大學教授,曾兼任芝加哥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客座教授。
舒瑜:北京大學人類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目 錄
編者與作者
致 謝
導 論……王銘銘舒瑜
及時部分
遷徙:山地苗族的歷史心性…… 楊渝東
花場跳月:從儀式景觀看中國西南多族交互共生……湯蕓
豐產與交換:云南諾鄧鹽井的儀式和神話 ……舒瑜
雙重時間體系: 一個西雙版納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_ ……楊清媚
嘉絨藏人的神山與家屋:在神圣歷史中生成的社會結構_ ……張原
從神判看西南中國的“禮治秩序”:以一個黔中屯堡村寨的降乩儀式為例 _ …… 湯蕓
第二部分
兩種他性:有關南詔、大理國文獻中的陌生人 - 王與宇宙統治_ ……梁永佳
既是土官不為例:十五世紀龍州土司修建報恩寺的紛爭 …… 曾窮石
超越的幸運,抑或悲哀:對一個地方人物之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_ ……劉琪
士人、土司與山川:從一本游記看士人與“他者” …… 李金花
第三部分
清代康定鍋莊: 一種討論漢藏關系的歷史路徑_ …… 鄭少雄
無酒不成禮: 對西南一個漢族寨子婚禮中“酒”的人類學解析 _ …… 尹韜
關系中的“物”: 一個鹽井村落中的鹽 …… 舒瑜
附錄:西南研究答問錄_ ……王銘銘__張帆
圖片信息
參考文獻
遷徙――山地苗族的歷史心性 楊渝東
一、“人往高處走”
我于2003年7月至2004年2月在云南省屏邊縣和平鄉的山地苗寨S村從事人類學的田野調查。在當地,有一句老話很流行,叫“苗族站箐頭,漢族站水頭”,意思是苗族生活在高山上,漢族生活在谷底靠近山溪水流的地方。這句老話,在我們及時次進S村的路途中就得到了印證。由于我帶有一張縣一級政府的介紹信,作為這一地區具資源動員力的國家機構,和平鄉政府專門為我們派了一輛吉普車,送我們進村。由于所帶行李眾多,有專車護送,已經是感激涕零,腦子里再也不會去思考其它的問題了。等到上了路,車子在幾天前滂沱大雨后留下的一個個泥坑中不停地蹦騰,并有幾處就在懸崖峭壁的邊上騰空而起的時候,我這才想起父母總在電話里叮囑的話:安全及時。在心驚肉跳地結束這段旅程之后,當時的我只顧暗自慶幸平安達到目的地,但在事過多年,尤其是完成了博士論文并根據論文改寫為一本民族志出版后,我才更深刻地體會到這次艱險的上山之行,本身是一次極為難得地體驗“文化震撼”的機會。
山高路險本是“自然”的景觀,對“行路難”的詠嘆也是自古有之,為什么我會在事后的反思中把這次行程當做“文化震撼”呢?文化震撼本意應當是研究對象的文化事項對研究者的一種感官或意識的沖擊,而在上山之時,我還尚未見到山寨中的人,也沒有受到來自他們的任何刺激,那我的感受怎么能算作是“文化震撼”呢,無非只是我膽小的明證罷了。其實,當我說它是一種文化震撼的時候,我的重點并不在“震撼”二字,而在于“文化”上面。自然的形態被賦予了人文的意義,自然也就變成文化的一部分了。上山的過程是“苗族站箐頭,漢族站水頭”這句古話在我身上的一次“身體化”展演。
作為外來者的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只認為它描述了兩類人群在空間上的分布狀態以及背后隱隱透露出的不公平感。但這次上山之旅,卻讓我對這句話有了“切膚之感”,那就是從“水頭”到“箐頭”之間,原來是如此艱苦而危險的一段道路。而在那句古話背后,自然還隱含著當地人對此的集體感受與記憶。更何況,這條遇雨而淖的公路是近年國家為“改善”山區少數民族交通狀況而開通的,在這條路開通前,“水頭”和“箐頭”之間又是以什么方式聯系在一起,其艱苦程度豈不是要比此更甚么?因此,這樣的“后顧之思”使得我把入村之行從“行路難”改而視作一次“文化之旅”,它讓老話中的集體記憶在我身上展演,同時也在暗示著那是一次文化的跨越。但由于受到自己“文化預設”的局限,對這樣一次跨越,當時的我幾乎沒有絲毫的察覺。
這種“文化預設”是什么呢?其實它源自一個“國家視角”下的話語。[1]入村之前,縣鄉兩級的政府官員都鄭重其事地告訴我,云南省為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在幾年以前斥重資搞了一個村村通公路的工程,當地的少數民族村寨和漢人村寨一樣,都可以坐車直接到。在他們這套說法中,“箐頭”苗族的山村無疑成為當地眾多村莊中的一部分,他們和接近“水頭”或者半山澗的漢族農村一樣,都成為了一個個以農業為主,靠天吃飯的農業村莊,村中的人也成為“面朝土地背朝天”的農民了。對這些村莊,國家的各項行政制度所構成的體系,將“農村”與“農民”這個形象牢牢地施加在山頂的苗族身上。村莊的行政邊界、農民的戶口居住制、土地分配制度、農產品稅收制度,以及交通網等等,都將山頂的空間按照山下一樣進行了重新改造,這使得山頂的鄉村被按照一個普通“農村”的形象進行塑造。
確實,當我們的車爬上一個陡坡,進入一個視野開闊的平壩的時候,熟悉的農村景象立刻映入眼簾。近處是一片片綠色的稻田,遠處的半山腰上則可以看到一排排不太高的玉米地,而這一地區流行的青瓦泥房更是整齊地分布在稻田的盡頭和兩邊高地上。清早的炊煙還在濕潤的空氣中凝滯,柴火的味道卻在鄉間公路上都可以聞到。一派熟悉的農村景象,就跟山腳下和平鄉周邊的農村一樣。不過,在這樣一種同質性鄉村景象的替代轉換中,我卻忽略了一個問題,這個山村與山下的農村有什么樣的區別?進而也就沒有去思考,海拔高度的差異以及他們在空間距離上相對的隔絕又有什么樣的意涵?正是這些問題的缺失使我沒有意識到,這次進村之行實際上已經完成了一次文化類型間的跨越,而我后面要做的人類學,應該不僅僅是關于這個村莊的民族志,而且還應該包括這個空間跨越的部分。在這里,不僅僅包括山上的人和山下的人如何交往的,而且還包括他們之間是如何想象對方的問題,就像我在一開始把苗族山村想象為“鄉土中國”的農村一樣,雖然它就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偏離了理解應朝向的方向。
幸運的是,我的偏離很快就在田野中被人予以適當地糾正,而給我以提示的人是村中的內部外來者(inside outsider)L。之所以如此定性他,是因為他既是村中苗族較大家族――陶氏家族――的一員,同時又因為父親當了縣級干部而在城里讀過書,甚至還在省城昆明工作過。飄泊多年之后,因當地栽種特殊藥材三七的人發財的傳說很多,他才回到村中,重新拾起母親和兄妹留下的土地,大規模地栽種三七。正是有了在外闖蕩,與漢族更多接觸,更了解漢族文化的經歷,他給出了對“苗族站箐頭,漢族站水頭”更有啟發的見解。當我進村不久,第二次去找他閑聊的時候,他用了一句是漢人的古話來解釋前面這句老話,即“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他說,漢人在選擇安身地的時候,是跟著水走的,有水有地的地方才站得住,所以漢人是越走越低,占盡了水多田廣的地方。而這也逼迫他們苗族的祖先沒有選擇,只能到高的地方去,水源不多,土地貧瘠,只能靠山取食,結果是越走越高,到今天這些山上幾乎都是苗族。
他這番頗有力度的詮釋給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印象深刻的原因有二,一是他“轉譯”了漢人用來形容社會地位升遷的古話,來形容苗漢之間在空間上的分布差距。第二點就是在他的話中,蘊含了歷史的維度,讓我感覺到今天的現實離開了長時段的考量,將很難得到正確的理解。在他所說的“苗族祖先”那個年代,苗族的山村肯定是不同于“鄉土中國”的鄉村。他們少地缺水,不得不經常更換住所與耕地,遠徙于高地他鄉。而這一點恰恰是傳統農業國家最為反對的,他們需要培養出一種“安土重遷”的文化,把農民固定在一個地方,便于管理和征稅。顯然,這些“苗族祖先”也是一群“不服王教”的人。在L的解釋中,苗族祖先不服王教的山地遷徙是 “被迫的”,水田地帶被漢人占光,不往山地跑該怎么辦呢?而他的這種理解,也非常符合我在進村之前閱讀的國家正統史觀。[2]在這種少數民族史的寫作中,南方民族的山地遷徙被看作是一種封建國家或者民族間“壓迫”的結果,它本身就是民族關系“不平等”的表現。
雖然我并不同意L對國家少數民族正史的附和,但他的言論還是給我很大的啟示。苗族的山村在歷史當中并不是一個農村。那么,他們在歷史中的山村是怎樣的,遷徙會給山村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并使得它如何不同于漢族農村?另外,他們又是在什么時候停止了遷徙的腳步,并讓自己的山村變成了一個頗似漢族農村的村莊呢?但是,當我試圖為這些問題尋找答案的時候,我發現在一個沒有文字體系的地方,想要找到一段確切的“記錄”,來說明他們社會形態曾經的樣子,卻非常困難。不過,這也讓我更加留意到呈現于他們各類口承記憶與表演傳統當中的“歷史”,這些“歷史”當中的故事形態一直在我做調查的時候還在不斷被講述,某些“歷史情境”也在不斷地被“重演”。這就不得不讓我思考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為什么在他們的遷徙腳步已經停止下來的今天,他們還是要反復地講述“遷徙”的故事?
二、苗寨中的遷徙傳說
在此后的田野過程中,我發現在S這個不算太大的苗族村寨中,“遷徙”這個主題幾乎存在于他們對宇宙中所有一切的解釋里。從天到地,從生到死,從祖先到神鬼,從文字到巫術,從求偶到結婚,從身體到靈魂,從土地到家族儀式,從村內到村外,或簡單或復雜,都可以看到關于遷徙或流動的表述。或者我們可以說,“遷徙”已經成為了苗族自我認知與感受外界的“母題”,它既出現在現實生活當中,同時又作為一種集體的歷史心態存在下來,支配著人們對于世界的想象。跟發展人類學家從話語的角度分析“發展”概念對現代人的支配一樣,它從時間、空間、自我認同、身體、技術、制度等等方面都構成了一套“全新”的表述,使得發展真正成為了一門現代話語技術,控制著人的靈魂和關于世界的感知。[3]在苗族村寨中,“遷徙”這個概念也起到了這樣的作用。猶如格爾茲(Clifford Geertz)關于“作為地方性知識的法律”所進行的分析那樣,“遷徙”在這里成為了較高的神圣教諭、成為了普遍性的德性標準和社會性的行為規范。[4]一種神圣性的感知必然與族群自身的歷史聯系在一起,并且構成了一種“概念圖式”,[5]它成為族群對現實加以“客體化”的心理模式,并使得帶有神圣性的母題不斷被再生產出來。這種“長歷史”的訴求也正是包括布羅代爾等年鑒史學派的學者試圖去發掘的,只不過他們想在有文字的“文明”社會中去實現這一點。顯然,苗族這樣一個沒有文字系統的社會,表達其“長歷史”的方式只有通過口承的傳統。
對于口承體系的研究發現,僅僅使用口承系統的族群具有一種“非”的意識。也就是說,他們沒有固定的文字,也沒有一個以權力來捍衛這些文字所載記錄的“正確性”的集團,歷史并不具有“正統性”和“性”,而往往操演在敘述者與現實的關系中間,因此這樣的歷史往往更具有很大的自由度。[6]不過,即便敘述者擁有他的自由度,他再具有個人的稟賦,他的敘述依然屬于“集體記憶”的一部分。如果他的發揮與修改脫離了這種集體記憶,試圖創造一種新的“歷史模式”,那么他也將在酷愛“口頭文學”的無文字社會當中失去聽眾,除非他能顛覆這套模式所具有的神圣性或者使之發生“結構性”的轉化。[7]因此,當在一個苗寨的口承體系當中發現類似于格爾茲筆下的“法律”時,它就足以讓我們去思考這個族群的歷史,以及他們在歷史過程中想象現實的“圖式”。
我們先就“遷徙”主題的“衍生故事”來談。
在S村的苗族當中,有一個關于太陽與月亮性別的傳說。與漢人的陰陽論相反,他們認為太陽是女的,月亮是男的。他們對此的解釋是太陽是在白天“趕路”,為了不想讓地上的人看到自己,發出了萬道金光遮住了人們的眼睛,說明它很“害羞膽小”,因此是女性。而與太陽相反,月亮是在夜間“趕路”,它不怕地上的人看見,只發出了溫柔清淡的光。所以月亮是男性。顯然,苗族
中國人類學實證研究的代表作!
非常好!很喜歡,夠給力!
論文集,研究需要,先拭目以待。
還可以
以前從不知道評價的重要性,浪費了很多積分!現在知現金以后,我每單都會評論,把這段話復制下來,走到哪評論到哪,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湊不夠字數拿不到積分了,服務態度很好,強烈推薦給你們哦!99.很不錯超級棒!真的不錯呀!,就是有點貴
真心不錯,太好了!非常棒!紙質和印刷都沒的說,絕對正版!關鍵便宜,過年有事做了!
書本寫得不錯,商家信譽較好!
論文集,挺耐看的。
梳理學術脈絡,初窺門徑,按圖索驥,登堂入室。這部論文集我最有興趣是有關南詔、大理國文獻中的陌生人——王與宇宙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