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個古老與現代并存的國度,正在經歷著人類歷史上大規模的移民熱潮。自上世紀改革開放以來的30余年間,伴隨著城市挖掘機的轟鳴聲,一座座新興城鎮拔地而起。在這30年中,中國的大小城市已容納了五億新增居民。到2030年時,這個數字將達到十億,占全球人口的八分之一。
中國,早已啟動了城鎮化進程的"和諧號"快車,其承載的是億萬中國人的希望之夢,以及說不盡、道不完的個中故事。
在中國,城鎮化發展帶來的,是社會結構的急劇變化。它打破了城鄉二元化的平靜,在勾起了人們欲望的同時,也強迫著大批農民背井離鄉,遠離土地,到城市去尋覓自己的生機。這些城市移民者們的生存之路,與中國不斷深入的城鎮化發展一樣,走得并不平坦。
本書結合國內外媒體報道和新近研究成果,以一個在中國居住多年的西方人的視角,對中國在城鎮化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卻未能從中獲取充分的經濟及社會回報,進行了冷靜、理性地分析。得出結論:中國在城鎮化進程中,務必要尋找到更健康、更具有包容性,也更持久的城市發展模式,只有這樣,中國的城市才能真正實現文明,并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的大經濟體。
中國的城鎮化進程,牽動著中國十幾億人口的命運。近年來,中國的領導層不斷強調,城鎮化的本質是人的城鎮化,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在經歷了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之后,站在這樣的一個歷史十字路口上,回首過去,展望未來,中國今后20年的城鎮化發展又將如何?
中國十億城民》一書中,作者以一位長期旅居中國的西方記者身份,從各個層面對中國若干年來城鎮化發展所取得的成果,以及產生的一系列嚴峻而突出的問題,進行了嚴肅的觀察與思考。
本書條理清晰,內容詳實、論據充分,所關注的問題,盡與民生相關:土地制度、戶籍改革、城市房價、國內消費……這一切,都是當今中國人無可回避的話題。
該書原版一經問世,便引來眾多海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包括《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泰晤士報》《經濟學人》周刊在內的多家媒體競相報道。那么,就讓我們看一看,《中國十億城民》中,湯姆·米勒筆下中國城鎮化發展的面貌吧!
作者:湯姆·米勒
現為《中國經濟季刊》(由龍洲經訊出版)執行總編,曾任《南華早報》駐北京站記者。畢業于牛津大學,并獲得英語學士學位,后在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研究學院取得漢學研究碩士學位。在上海大學任教一年,之后在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和中央戲劇學院學習中文。旅居中國十余年,現與妻子和兩個孩子住在北京。
譯者:李雪順
英語教授,翻譯家,曾留學新加坡、講學美利堅;譯著《尋路中國》獲第七屆"文津圖書獎"和2011年"新浪中國好書榜"及時名,譯著《江城》獲2012年"新浪中國好書榜"年度十大好書和"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等榮譽;讀者稱贊其譯風獨具、語言地道、可讀性強;近期譯著有《奇石》《桑切斯的孩子們》《猶太食規中國行》《愿你永遠快樂》等。
致謝
引言:人類歷史上較大規模的人口流動
及時章揮汗如雨——中國的城市建設者
第二章綠卡煉獄——改革戶口制度
第三章田廠對決——土地之爭
第四章建設狂潮——農田里的澆筑
第五章沙漠鬼城——中國式造城
第六章十億錢袋——中國新興城民之買與不買
結語:城市文明
參考文獻
由農而城的旅程,正是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向全球經濟大國轉變的過程。到2030年,中國的城市人口預計將達到十億,占全球總人口的八分之一。中國十億城民的生活狀態將決定著未來世界的基本格局。
中國城鎮化最為顯著的奇跡莫過于重慶。作為長江上游較大的城市,它一度昏昏欲睡,顯得與東部沿海城市的生機勃勃格格不入。如今,這座差強人意的沿江港口城市正經歷著舉世矚目的轉型。在過去的十年間,幾百座高層住宅樓從這座城市的紅壤深處拔地而起,一座座嶄新的橋梁凌空飛跨于渾濁的江水之上。摩天大樓鱗次櫛比,堪比香港的城市天際線。然而,其蓋樓的狂熱絲毫沒有放緩的跡象:走進重慶,就好像走進了大型建筑工地。在這座城市的北郊,一臺臺推土機將草木繁盛的小山包和水草豐美的深溝幽谷改造為平地,以滿足地產商對于土地永無止境的渴求。機場邊上,一隊隊建筑工人正在單軌鐵道上鋪設路軌,使之最終接通九條線路。在市中心的老城區,舊房拆除者正手執鐵鎬對著骯臟破舊的貧民窟猛敲狠砸。
重慶一直被錯誤地當作世界較大之城。實際上,它是一座偏遠的省級城市,面積比蘇格蘭略大一點,常住人口為2800萬。其1/4的人口所居住的城市正在快速擴張,為正在急劇涌入的新興城市人口的衣食住行提供條件。到2020年,規劃者估計該市的主城區人口總量將高達1200萬。在重慶市的城市規劃中心里,一座中心城區的模型展示著密密麻麻的摩天大樓,以及點綴著綠地的豪華住宅樓。其中附帶的文字性說明雄心勃勃地宣稱,將有6座大型城市、25座小型城市和495座城鎮環繞著位于中心部位的超大城市,其勢頭有如"眾星拱月"。當地政府如此目光開闊地看待自己的城市發展,"一個嶄新的重慶將橫空出世"。
面對如此炫目的發展,人們很容易忽略眼前的貧困。城市化過程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財富,而來自于偏遠農村的,工作在建筑工地、服務于大小餐館以及在按摩房從事皮肉生意的數百萬流動人口依舊貧窮潦倒。來自大都市周邊偏僻郊縣的城市新興人口勉力維生。就在城市中心區的不遠處,人行道上滿是黏糊糊的餐廚垃圾,瘦骨嶙峋的男子正在兜售盜版光盤;陰暗潮濕的地下室里,排列成行的婦女操作著縫紉機,一個個揮汗如雨;露天的用工市場上,成群結隊的外來務工人員正在等待雇主。在長江邊的青苔石階上,上身赤裸的老漢用竹棒挑著裝滿貨物的沉甸甸的竹筐,他們小腿的肌肉像棒球一樣凸起。與坐在富麗堂皇的酒吧中呷著雞尾酒的富商一樣,赫赫有名的"棒棒軍"同為重慶這座現代化城市的組成部分。
重慶的領導者希望有更多的農村人口移居到這座大城市及其轄區內的各大城鎮。他們相信,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不但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也能大幅提高農村的收入水平。他們有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那就是重慶市城鎮的人口數量將從2010年時的1000萬增加到2020年的2000萬。如此直接的促進城市化的做法頗為新鮮:過去50年或更長時間內,中國一直有意識地控制人口流動的步伐,部分原因是擔心城市無法應對大規模的移民涌入。重慶的計劃跟國家政策的變化不謀而合:2011年至2015年的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要求進一步城鎮化,并支持建設特大型城市。總理一直表示,他將在全國范圍內支持加快城鎮化步伐。不過,決策者們玩的是一場高風險游戲:強制推行城鎮化可以大幅提高幾百萬人的生活水平,也可能極大地加劇城市的貧困狀態。
即便沒有中央政府明確的支持態度,中國城鎮化的速度也正在變得難以預料。2011年,國家邁過了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城鎮人口有史以來首次超過了總人口的一半。居住在城鎮的中國人的數量增至6.91億,城鎮化比例超過了51%。從發展狀況來看,中國遠遠落后于分別在1851年和1920年成為城市化國家的英國和美國這兩個富裕經濟體。不過,中國城鎮化的速度卻令人費解。1980年,全國只有不到2億的人口居住在城鎮。30年間,中國的城市人口增長了5個億——相當于美國、英國、法國和意大利人口的總和。
城鎮化背后的首要推動力是經濟。流動務工人員的收入遠高于留在家里耕地的農民。對于全國的經濟而言,城鎮化和工業化這一雙重過程所帶來的生產收益至關重要:把數以百萬計的人口從農田里重要性相對較低的崗位遷移至城鎮里的工廠和建筑工地,可以極大地促進經濟增長。邁向城鎮的大規模移民過程,不論是對農民個人還是國家,都顯得至關重要。因此,沒有什么能夠放慢人口從農村向城市大規模流動的步伐——除非經濟崩潰、政局不穩,或者其他災難性事件發生。歷史經驗、經濟邏輯和政府決策全都指向同一結論:到2030年,10億中國人將居住在城市。
這將帶來兩個中心問題:中國的十億城民將過上怎樣的生活?中國未來城鎮的面貌究竟如何?
中國十億城民》論證充分、描述生動,其在此時誕生正如一場及時雨降臨。中國領導人將在中國城市化發展的方向上做出重大決定。
——《經濟學人》周刊
對中國的領導者來說,(城市化建設)沒有指路標,因為很多路還沒有修筑起來:《中國十億城民》則是更為接近路標的一本書。
——《泰晤士報》
這是一本生動、可讀性很強的書,它所關注的話題就是:中國大陸的政策,在未來20年所要面對的巨大挑戰之一:在2030年之前,如何建設規劃良好并宜居的城市供10億人口居住?
——《南華早報》
湯姆·米勒在此書中,對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城市化進程中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政府是如何接受并面對這項挑戰的,做了細致的描述,對其中的復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你一定可以從這本書中收獲很多。
——《晨星報》
米勒在大量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由于速度過快而導致的潛在性問題。而他在對土地及改革方面所做出的分析是很有洞察力的。
——財新網
鷺江出版社的《中國十億城民》讀來感慨萬千,“廢墟四周,唯余黃沙茫茫/寂寞荒涼,伸展四方”,我們都是外鄉人,十億城民之一員,看了這本書懂得了一點我們該怎么辦了。
中國城鎮化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關注的話題,更何況還出自一個外國人的筆下,很有意思。非常值得一看!我是你琛總!
《中國十億城民》論證充分、描述生動,其在此時誕生正如一場及時雨降臨。中國領導人將在中國城市化發展的方向上做出重大決定。
摘錄了一段《中國十億城民》的經典,共享給一起買了這本書的書友,讀了這本書,心靈受到了沖擊。“很多官員私底下樂于把自己的現代化城市與他們在其他亞洲古國、大國(如印度)所看到的破落貧民區進行有利于自己的比較。印度的城市也許不如中國的城市那樣具有現代氣息,但我們知道,每一個印度城市幾乎都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做了相當不錯的努力。印度的城市和歐洲的城市一樣,具有中國諸多城市格外缺乏的一種東西:特色。”
寫的很好 分析了10億中國居民的工作生活方式
很不錯的書,給一起的同事送了幾本,大家沒口子的夸呀,我覺得這本書不但學社會學、人類學的本科碩士博士可以讀,其他專業的也可以讀,讀了絕對長姿勢,告訴你一群真實的中國人!
這本書真的推薦大家購買,從一個美國人的眼中看待中國城鎮化過快的問題,真的說得很好
一周左右看完全書,作為一個外國人來評述中國的城市化問題,難能可貴的分析的比較透徹。用“綠卡”來形容城市戶口,特別是大城市的戶口,還是蠻有趣的。
做研究做的,研讀國外學者如何看到中國的城鎮化及人口流動,不錯!
很不錯的書,作為一個老記者,覺得寫這本書的這個外國同行的專業素質很好,讓我學到不少新的知識,謝謝編輯如炬的眼光,謝謝出版社及時推出這本書,城市化進程,我們都得去想一下,這本書太及時了!
《中國十億城民》的作者米勒先生比中國地方政府更清醒一些。他認為,像鄂爾多斯、臨沂這樣的城市,現在的新區有些超前,畢竟其經濟增長的前景就在那里。
讀過《中國十億城民》,“這本書行文條理清晰且全面,每章都重點闡述一個具體的農民工問題。故事講得很少,對數據和中國政策的分析非常多,對農民工問題理性、定量的理解很有幫助。
對中國城市化進城進行了很透徹很詳細的解析,讓我對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湯姆·米勒)新書“中國十億城民”(中國城市)何謂“背後可持續的巨大需求”?關鍵在於農民工,米勒表示:仍有兩億農民工住在宿舍或棚戶區,如果窮人哪一天也能住進體面公寓的話,中國城市面對的其實是住房短缺──短少7000萬套,因此中國並非蓋太多新住房,反而是蓋的太少了。”
《中國十億城民》的作者米勒在大量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由于速度過快而導致的潛在性問題。而他在對土地及戶口改革方面所做出的分析是很有洞察力的。很贊很贊的書!
本書著眼中國改革開放后大規模人口流動,以獨特的視角從六個不同側面關注和分析了人口流動背后的原因。細膩的觀察,技巧的表達,深度的思考,成就了一篇優秀的社會調查報告,值得深入學習,深入思考。
聽說北京地鐵要漲價了,很不理解啊,看了《中國十億城民》這本書,仿佛突然明白了什么,人活在這個互聯網時代,還真是需要啥都曉得,否則一個地鐵漲價都會讓我郁悶好幾個晚上。感謝這本充滿著人文關懷的書,強烈點贊!
湯姆·米勒在中國居住多年,他出版的這本《中國十億城民》,是對未來中國二十年城市化進程的一種思考,但書中分析出來的兩種不同方向,往往會是消極灰色的那張圖案,更被西方媒體所看重。
從外國人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城鎮化,應該有新意!
沒有哪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能像中國一樣,幾十年的時間讓一個貧窮的大國變成一個富裕的國家,但是也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產生這么多的社會問題,本書的作者讓人們再次聚焦這些社會問題。作者從一個外國人角度探討對中國社會問題認識,很值得推薦給大家
《中國十億城民》是一本生動、可讀性很強的書,它所關注的話題就是:中國大陸的政策,在未來20年所要面對的巨大挑戰之一:在2030年之前,如何建設規劃良好并宜居的城市供10億人口居住?
這本書認為戶籍制度也該受到譴責。通過將社會福利限制在戶籍所在地,中國的戶籍制度阻礙了農民工在城市永久安家。他們往往被推到隱藏在人們視線之外的貧民窟,例如像兔子窩一樣的地下室或者附近村莊的簡易磚房。
《中國十億城民: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移居背后的故事》(China\'s Urban Billion)是長期生活在北京的美國記者湯姆·米勒(Tom Miller)深入考察了是什么導致中國在城市化道路上犯下了一些錯誤,并提出怎樣能夠解決隨之而來的問題。
《中國十億城民》的作者湯姆·米勒在此書中,對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城市化進程中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政府是如何接受并面對這項挑戰的,做了細致的描述,對其中的復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你一定可以從這本書中收獲很多。
送貨好快喲~帶著baby的閑暇增長下見識~《中國十億城民》這本書真不錯呢,一個外國作家分析中國的問題,把諸多復雜的問題分成了幾個類別,并統轄在城鎮化這個大主題之下,顯示了作者很好的細致深刻的社會觀察力。不錯~!
《中國十億城民》告訴我們,諾大的中國像一片巨大的改革試驗場,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了上演現代奇幻劇的最大舞臺。規模龐大的城市務工者隨著最新的國際經濟趨勢奔波,就像舞臺上一閃而過的角色,匆忙而又默默無聲。
建筑工地上的工程師在看《中國十億城民》這本書,我就拿來翻了翻看,第四章的題名是“建設狂潮——農田里的澆筑”,看了很有感覺,還是希望能盡快的讓進城的農民工兄弟盡快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在這個城市里能買得起房看得起病,孩子能順利上學!
中國十億城民中國十億城民中8,務必要民作者湯姆·米勒著,李雪順譯出版社鷺江出版社出版時間版次印次頁數字數千字開本開紙張膠版紙包N裝平裝更多進程中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是10如何接受并面對這項挑戰的,做了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