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代,初平陽和小伙伴們在運河邊一座搖搖欲墜的斜教堂外,聽見一個文盲老太太獨自在里面一遍遍地念叨:耶路撒冷。初平陽一直以為是這個詞的漢語發音足夠動聽和神秘,才讓他多年來念念不忘。直到博士畢業前夕,在一個從以色列來的猶太教授的追問下,他才發現,自己對耶路撒冷的想往,不僅源于漢語發音的誘惑,更是內心里隱秘多年的懺悔和贖罪之結……
70后的成長史 一代人的心靈史
70后實力派作家徐則臣里程碑之作
運河的那一頭,是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的那一頭,是世界
我們在北京的天橋上打著被污染了的噴嚏,
集體懷念運河上無以計數的負氧離子,懷念空氣的清新甘冽如同夏天里冰鎮過的王子啤酒,但是懷念完了就完了,我們繼續待在星星稀少的北京——
北京不宜人居,但它寬闊、豐富、包容,可以放得下你所有的怪念頭。
所以,說“透透氣”的時候,我們的談論對象不是兩葉肺,
而是大腦。
徐則臣
1978年生于江蘇東海,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現居北京。
著有《午夜之門》《夜火車》《跑步穿過中關村》《居延》《把大師掛在嘴上》《到世界去》等。
部分作品被翻譯成德、英、日、韓、意、蒙、荷等多種語言。
曾獲莊重文文學獎、春天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等。
2009年赴美國克瑞頓大學(Creighton University)做駐校作家。
2010年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IWP)。
初平陽
到世界去
舒袖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易長安
這么早就開始回憶了
秦福小
夜歸
楊杰
第三十九個平安夜
景天賜
我看見的臉
楊杰
鳳凰男
秦福小
恐懼
易長安
時間簡史
舒袖
你不是你
初平陽
“世界”這個宏大的詞,在今天變得前所未有的顯要。我相信在“及時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乃至放話“解放亞非拉”的時候,中國人對“世界”的理解也不會像今天這樣充分:那時候對大多數人來說,提及“世界”只是在敘述一個抽象的詞,洋鬼子等同于某種天外飛仙,而現在,全世界布滿了中國人;不僅僅一個中國人可以隨隨便便地跑遍全中國,就算拿來一個地球儀,你把眼睛探上去,也會看見這個橢圓形的球體的各個角落都在閃動著黑頭發和黃皮膚。像天氣預報上的風云流變,中國人在中國的版圖和世界的版圖上毫無章法地流動,呼的一波刮到這兒,呼的一波又刮到那兒。“世界”從一個名詞和形容詞變成了一個動詞。
在花街,在我小時候,世界的盡頭就是跑船的人沿運河上下五百里。一段運河的長度決定了我父輩的世界觀。跑船的老大和水手們帶來遠方的消息、零食和禮物,偶爾還帶回來皮膚較好的女人,他們說到連綿起伏的山,說到漫無邊際的海,說到比我們市更高更大的樓房時,我們想,哦,那是另一個世界。我們的世界的盡頭是另一個世界的開始。在我念大學之前,去過最遠的地方是江西,那是個非常偶然的機會,我和三個朋友去尋找一個女孩。迷路、饑餓、流浪,舉目無親。沒找到,我們沉浸在揮之不去的失望和憂傷里,同時我們也空前地興奮:世界竟如此之大,任我們怎么走下去它還有。現在,我們四個人和要尋找的那個女孩,每一個人曾走過的地方都比江西要遠得多。據我所知,即使現在他們有的人已經停下來,他們所到之處也大大超過了父輩們的想象;而只要他們還愿意,無窮大的世界就可以隨時在他們腳底下像印花布匹一樣展開。
的確,我們趕上了??梢猿鲩T念大學、讀研究生、進修、工作、做生意、當兵、當兵之后的轉業和提干,可以到任何一座城市打工,可以到國外勞務輸出,可以留學、申請綠卡、變成外國人,當然,還可以全世界地殺人越貨專干歪門邪道的事。據我父母的情報,僅在我故鄉的四條街上(我說的花街、東大街、西大街和南大街),方圓三公里內,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如果在本地沒有一份相對滿意的工作,如果他不是小時候曾被豬、驢或者馬踢過腦袋,如果他的身心足以鮮活得上躥下跳,他一定在外面的世界上跑——近到兩百五十公里外的海陵市,那地方靠海,沙灘漫長,傳說有的島上住著很多猴子和神仙;遠至地球的對面,那里的人黑的很黑,白的很白,說著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花街人聽不懂的鳥語。
四條街上的年輕人如今散布各處。中國的年輕人如今像中子一樣,在全世界無規則地快速運動。此情此景,花街上的老同志經常抱有疑問:世界究竟有多大,能讓你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馬不停蹄地跑?他們懷疑你在一個無窮遠的地方如何存活下去,吃米飯還是饅頭?喝水嗎?豬肉和魚都從哪里來?那里有多少田地可以種出芹菜、芫荽、蒜苗、豆角、土豆、茼蒿、冬瓜、韭菜、茄子、絲瓜、山藥、蘿卜和大蔥?因為他們看不見。他們不相信一架鋼鐵制造的巨大房屋可以在天上連續飛上十三個小時之后到達美國的城市芝加哥,那么重的東西怎么可能不掉下來?你在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鐵盒子里,能放心地睡安穩?多科學的解釋他們都認為是扯淡?,F在,繼本地開通火車之后,“為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競爭力”,在另一位偉大人物的故鄉,離花街三十公里外的一個區,即將建成一座現代化的機場。從機場挖出及時鍬土開始奠基的那24小時起,我們四條街上就一撥撥自發組團去瞻仰,他們想知道,這東西到底是怎么就能跟世界建立起了聯系。
我爸早年在海陵學醫,在此之前因為車船免費,混進了大串聯的隊伍里,到過上海和北京。盡管那時候南京路和長安街上沒幾輛車在跑,父親也算是見了世面的人。我媽生在比當時的花街還鄉下的鄉下,串聯沒她的份兒;在我決意去北京之前,她見過的較大的城市就是三百公里外我姐姐嫁給我姐夫的那座城市;所以,她對我去北京直犯嘀咕,那么大(她當然知道北京很大),遠得不知道在哪兒了(我媽對地圖的理解局限在運河地區,她必須以運河為坐標才能判斷出東西南北),咱兒子能行嗎?我爸連回憶加虛構,把近半個世紀前的北京搬到現在的首都,說得像家門口一樣熟悉,我媽才勉強戰勝了自己的恐懼。為了讓自己更踏實一點,她每天晚上都跟我爸搶電視遙控器,我爸要看本地新聞,她要看北京臺的新聞,天氣預報也不放過。而現在,我媽每次回鄉下給外公外婆上墳,回來都要感嘆:
——都出去了。都出去吧。跑得越遠越好。
她說的是村子里空了,年輕人都出門打工,到南京、上海、深圳、廣州、蘇州、寧波和北京。待在家里的都是老弱病殘,每天通過電視、電話和手機短信想象遠在世界上的親人。盡管他們和我媽一樣,頭腦中缺少完整的中國和世界地圖,但所有人都接受了這一事實:到世界去。必須到世界去。如果誰家的年輕人整天無所事事地在村頭晃蕩,他會看見無數的白眼,家人都得跟著為他羞愧。因為世界早已經動起來,“到世界去”已然成了年輕人生活的常態,最沒用的男人才守著炕沿兒過日子。
無法想象的,無法理解的,現在是最基本的現實。現實總是正確的,于是所有人都知道要到世界去。如你所知,世界意味著機會、財富,意味著響的后半生和孩子的未來(我所了解的三十來歲的打工者,倘若不能將孩子帶在身邊,他們的異鄉打工生涯多半計劃在五十歲之前結束,掙夠了辛苦錢,以便供養孩子、老人和自己的后半生),也意味著開闊和自由。后者往往被我們忽略。
生存固然是我們活著的及時要務,不過我們一定也知道,在當下無窮動的年輕人中,出門、出走、到世界去,毋寧說源于一種精神的需要。通俗的說法是:出門透透氣。天下氧氣的成分都一樣,一口氣吸下去你不會比別人搶到更多的負氧離子,你搶到的只可能是更多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工業廢氣和汽車的屁。比如北京,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城市里,污染程度超過它的沒幾個,我和四條街上的伙伴們還是烈士一般尖著腦袋去了。我們在北京的天橋上打著被污染了的噴嚏,然后集體懷念運河上無以計數的負氧離子,懷念空氣的清新甘冽如同夏天里冰鎮過的王子啤酒,但是懷念完了就完了,我們繼續待在星星稀少的北京,而在花街,每個夜晚你抬頭,都會看見幽藍的夜空里鑲嵌了無數的水晶。北京不宜人居,但它寬闊、豐富、包容,可以放得下你所有的怪念頭。所以,說“透透氣”的時候,我們的談論對象不是兩頁肺,而是大腦。
生活可以很苦,住地下室,吃盒飯,出了門照樣樂樂呵呵。我朋友的朋友,在北京付不起房租,自己用鋼條、泡沫和防水材料做了一顆巨大的蛋,有床鋪、書桌和簡單的洗漱設備,關上門百無禁忌,他活在創造的快樂和對未來美好的懷想里。我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弓腰駝背掙了兩年的錢,揣在兜里去了西藏,每天除去吃睡,專職圍著八角街轉圈子。他說轉街時自己變成了一朵云,轉得越久,精神上的雜質越少;一年過去,他重新作為一個最窮的人,眉毛胡子長到一起地回來了,聲稱掙下點錢還去。
到世界去。我忽然想起花街上多年來消失的那些人:大水、滿桌、木魚、陳永康的兒子多識、周鳳來的三姑娘芳菲,還有坐船來的又坐了離開的那些暫居者。他們在某24小時突然消失,從此再也不見。他們去了哪兒?搭船走的還是坐上了順風車?
……
徐則臣已然是70后作家的突出代表,他的小說自由而自然,卻能穿過紛擾的現象,敲打生活的要害。駁雜、飽滿、有內斂的力道。他總能貼著生活的邊緣走,開掘出一條彎曲卻執拗的屬于自己的路徑,這回要走到很遠,走到“耶路撒冷”。這部作品顯現出徐則臣不同尋常的氣象,他無疑會成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小說家。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
出現徐則臣,在今日中國文學寫作的語境里是一個值得心中暗喜的信息,它從學院傳出來,意味著中國文學被忽視甚至部分地或者說曾經斷裂的學院寫作的傳統有了新的生機。
——《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
徐則臣的寫作,已經充分顯露了一個小說家的能力和氣象:他對充滿差異的生活世界具有寬闊的認識能力,對這個時代的人心有貼切的體察;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具有充分精神和藝術準備的小說家,他對小說藝術懷有一種根植于傳統的正派和大氣的理解,這使他的小說具有樸茂、雅正的藝術品格。
——評論家李敬澤
徐則臣的《耶路撒冷》在我看來就是接近理想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建立了自己的格局與視角,我們通過他的格局與視角看到了一個完整的立體的世界,世界或現實再復雜再無序,也會因為小說家賦予了某種獨特的形式,而讓我們得以窺到某種內在的秩序。
——作家寧肯
徐則臣的寫作敏銳、正直、寬闊。他的小說,正視人類經驗的復雜,體認卑微人生的艱難,也珍視個人成長史上的創傷記憶對自我的影響和塑造……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授獎詞
作者的《如果大雪封門》很不錯,有幾篇很感人,特別是《最后的獵人》!因此又買了這本書!
讀過徐則臣的很多短篇小說《如果大雪封門》、《輪子是圓的》等,其不同于其他作家的文學視角,讓我們感到別具一格。
書的內容就不用說了,買了三本書都是經典之作,裝幀很不錯,就是快遞包裝過于簡單了,不過幸好沒有破損,總的來說這是雙十一最舒服的一次購物,很少給五星,這次必須給!
人追求的不在乎外在的物質和內在的精神,而使其心安的是內在的,人活著就是心有所求
“掉在地上的都要撿起來”。我們掉了什么,我們該撿起什么?小說里面的每一個人物都是在追求救贖。他們為什么要救贖?故事很觸動人心。推薦!
獲獎的小說,耶路撒冷,一個聚集人氣的地方,準備讀一下。還買了一本歷史性的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獲2014年度《亞洲周刊》十大小說、新浪中國好書榜...
很不錯的一本書,在新華書店看到,翻看了一些,感覺很不錯,樸實的內容訴說一個個故事,也是老舍文學獎得主,真心佩服。值得一讀。
此《耶路撒冷》非彼耶路撒冷,呵呵!不過寫的很仔細,閱讀感還是很強的!
比較親切熟悉?;ń中℃偟膸讉€童年伙伴,為了各自的夢想出外打拼,有成功有不滿有悲傷有喜悅有自責,以不同的方式救贖,重返故里,面對現實的命運人生。
書非常的好,我特別喜歡你迷人氣質也特別好書完全是正版的,服務發貨態度,然后也都特別的好。這就是我為什么一直選擇當當,然后這本書呢我也特別的喜歡還是徐則臣的代表作。
《耶路撒冷》的人物設計大有用意,有要到耶路撒冷求學(或說尋求信仰)的社會學博士初平陽,有實力雄厚的企業家楊杰,有“假證制造業”頭號人物易長安,有流浪過大江南北的打工者秦福小,有曾跟從初平陽“北漂”過的前女友舒袖,以及花街本地的各路人等,僅從這樣的人物網絡即可看出作者無意專寫某一類特定的人,而是盡量寫出種種人,寫同一個世界的“我們”,這樣要更具繁復感。
好的,書是好的,值得一看。原來書并沒有寫很多耶路撒冷的介紹,它僅僅是人物心中的一個象征。也學到很多,關于當代中國的一些
很好看 很滿意 是不是要湊字數 那就湊字數吧 反正挺好的 喜歡喜歡喜歡 也不知道夠了沒 到底夠了沒 管他呢 多打幾個字吧 我也是無聊 是不是夠了 夠了吧
充分顯露了一個優秀小說家的能力和氣象:他對充滿差異的生活世界具有寬闊的認識能力,對這個時代的人心有貼切的體察;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具有充分精神和藝術準備的小說家,他對小說藝術懷有一種根植于傳統的正派和大氣的理解,這使他的小說具有樸茂、雅正的藝術品格。
作為一個新疆人,從小和穆斯林的教民一起生活在一片藍天下,深有感觸,從而對遙遠的耶路撒冷興趣昂然,那是我們周圍很多的穆斯林朋友都要去朝拜的圣地
用發小的感情與故事做為主線,敘述清晰,情節設計合理并且恰當,非常喜歡故事中秦環奶奶最后的徹悟的設計?,F實生活中,人們往往要到了四十以后才能明白,自己是誰,自己能做什么。古人云:四十不惑,真的是有道理的。
當當的書還是值得購買的,都是正版,就看你孩子看哪類的書了。我購買的這本書還是不錯了,孩子很喜歡,內容也很好,一次愉快的購買。書一直在當當上購買,其他網站怕是盜版的,書還是一定要選正版的噢!
70后的成長史 一代人的心靈史、70后實力派作家徐則臣里程碑之作、運河的那一頭,是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那一頭,是世界。
書質量還可以,挺厚的一本。內容不錯,值得看。本書真正涉及到耶路撒冷的內容很少,但卻是因耶路撒冷而起,描寫了幾個人物,內心思想,不管是誰,都已經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以為會看到一部耶路撒冷游記或生活求學紀錄,沒想到一切都因耶路撒冷而起,卻又和耶路撒冷無關。那是起點,也是這幾個人的故事暫時結束的地方,我想不管是誰,都已經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書大而厚,結構新穎,算是徐則臣目前最重要的作品。作為90后讀者來說,我覺得他的書關注到了我們這一代的問題,這必將成為當代文學未來發展的趨勢。內容很厚實,但語言還未到最完美,繼續期待徐老師新作。
年度新銳作家徐則臣長篇力作。總括70后一代人的經驗之書:北京不宜人居,但它寬闊、豐富、包容,說“透透氣”的時候,我們的談論對象不是兩葉肺,而是大腦。李敬澤、曹文軒、陳曉明、張清華、梁鴻全力推薦
耶路撒冷(獲2014年度《亞洲周刊》十M大小說、新浪中國好書榜年度好書、老舍文學獎等多6項大獎)的談論對象不是兩葉肺, 而是大腦2。簡介【作者】 徐則臣 年生于江蘇東海,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耶路撒冷(獲2014年度《
則臣寫《耶路撒冷》,令我們驚覺,七〇后已到了為其所處的時代、為自己的同代人“立傳”的時候了。這一精神史或心靈史的書寫,與前代作家的書寫(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賈平凹的《廢都》、格非的《春盡江南》、韓少功的《日夜書》等)之區別,在我們看來亦是顯豁的:七〇后有歷史的重負,但尚不到喘不過氣的地步,還存有緩解的余地;個體不再被集體的洪流所湮沒,發出自己的聲音雖幾經磨難,已可實現;對理想主義的光焰之追尋已不及前代人那么狂熱,但仍然割舍不下,即使在塵世中沉浮經年,不能熄滅那一抹微光,還是掙扎著重返精神之境。七〇后若以一個字來形容,似…
書的紙質不錯,一起買了很多,趕上活動很劃算。迫不及待想看完這些書,收到時滿滿一大箱,看著都開心。還是要多多讀書,滿意滿意,以后希望雜志之家多多搞活動,還會來買的. 這本書是朋友推薦的
極少有中國人寫與耶路撒冷有關的書籍。雖然本書真正涉及到耶路撒冷的內容很少,但很明顯作者與它有著某種神秘的聯系。愿更多人通過這本書而對耶路撒冷產生興趣,從而開始自己的靈魂之旅。
前些天拜讀余秋雨的千年一嘆和行者無疆,其中談到了中東、以色列、猶太、伊斯蘭教,中東的戰亂讓我們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人倍感珍惜當下,耶路撒冷今天我又打開一層神秘的面紗來感悟這部小說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