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約在早期近代中國的經濟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一般被認為僅僅處于次要地位。而本書所要展示的,則是契約在這一時期各種日常人際關系與交易構建中所發揮的極為重要的作用。對當下學者而言,契約對日常經濟活動中諸多細節所留下的記錄具有重大價值。 曾小萍、歐中坦、加德拉編著的《早期近代中國的契約與產權》的文章對清代以及民國時期的經濟和法律制度,特別是與契約和財產緊密相關的那些領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并就這些制度在特殊的社會背景下如何運轉有清晰的闡述。汲取對古老文檔資料的新近研究成果,契約嵌入中國社會與經濟生活,并在商品化的擴散中發揮了作用。其中,有兩篇文章的命題涉及廣泛:一篇是曾小萍力證強大的財產權利存在著一個獨特的中國傳統;另一篇是歐中坦結合美國法學知識,針對中國比較研究框架的有效性所進行的分析。
曾小萍(Madeleine zelin),1970年畢業于美國康奈爾大學,獲學士學位,1979年畢業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博士學位。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東亞語言和文化系教授,美國教育部東亞國家資源中心主任,中美關系全國委員會理事,曾任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研究領域為清代和民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史、中國法律史、中外法律比較研究。著有《州縣官的銀兩:18世紀中國的合理化財政改革》、《自貢商人:近代中國早期的企業家》,曾將茅盾的小說《虹》譯為英文。 歐中坦(Jonathan ocko),北卡州立大學歷史系主任,杜克大學兼職教授,著有Bureaucratic Reform in Provincial china。 加德拉(Robert Gardella),美國商船學院人文科學系教授,美國中國商業史學會創立者之一,著有Harvesting Mountai: Fujian and China Tea Trade(1757—1937)。
前言 契約與產權的構建 及時章 對戰前中國產權的評論曾小萍 第二章 晚清帝國契約的構建之路 ——以臺灣地區彌濃契約文件為例 孔邁隆 第三章 訴訟,合法性以及致命性暴行 ——19世紀中國鄉村法庭無法阻止財產性暴力糾紛之原因 步德茂 第四章 產權、稅收和國家對權利的保護安·奧思本 第五章 契約在19世紀中國法庭中的地位艾馬克 第六章 消失的隱喻 ——對運用西方法學學術知識研究早期近代中國契約與產權的分析 歐中坦 契約與商業實踐 第七章 初探清中晚期上海房地產交易中的加嘆馮紹霆 第八章 自貢鹽場多重所有制的管理曾小萍 第九章 習慣、律例與法律實踐 ——中華帝國晚期長蘆鹽商契約研究 關文斌 第十章 負債的公司 ——長江三角洲紡織業的財務管理(1895—1937) 城山智子 第十一章 晚清和民國時期的商業合伙契約 ——范例與模式加德拉 參考文獻
這個商品不錯~
好書值得分享閱讀!好書值得分享閱讀!
契約在早期近代中國的經濟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一般被認為僅僅處于次要地位。而本書所要展示的,則是契約在這一時期各種日常人際關系與交易構建中所發揮的極為重要的作用。對當下學者而言,契約對日常經濟活動中諸多細節所留下的記錄具有重大價值。 曾小萍、歐中坦、加德拉編著的《早期近代中國的契約與產權》的文章對清代以及民國時期的經濟和法律制度,特別是與契約和財產緊密相關的那些領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并就這些制度在特殊的社會背景下如何運轉有清晰的闡述。汲取對古老文檔資料的新近研究成果,契約嵌入中國社會與經濟生活,并在商品化的擴散中發…
不錯。
學習中
清末民國的產權問題
近代經濟史著作,是一本 論文集
討論近代中國產權,該書提供了不少思路。
很喜歡這本書,終于買到了!
東西好便宜,呵呵,不錯商品確實不錯。
好書
還沒細看,但感覺還行。
贊爆!
謝謝,以后有機會還從您那里購買。
好好好
包裝精美,運送快捷,性價比也高,喜歡。
契約在早期近代中國的經濟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一般被認為僅僅處于次要地位。而本書所要展示的,則是契約在這一時期各種日常人際關系與交易構建中所發揮的極為重要的作用。對當下學者而言,契約對日常經濟活動中諸多細節所留下的記錄具有重大價值。 曾小萍、歐中坦、加德拉編著的《早期近代中國的契約與產權》的文章對清代以及民國時期的經濟和法律制度,特別是與契約和財產緊密相關的那些領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并就這些制度在特殊的社會背景下如何運轉有清晰的闡述。汲取對古老文檔資料的新近研究成果,契約嵌入中國社會與經濟生活,并在商品化的擴散中發…
詳細的史料論證
這本論文集,是海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以海外的學術背景、分析眼光來看中國契約文書,自有不同之處,可供大陸學者參考、借鑒。
《早期近代中國的契約與產權》,海外學子,自具眼光,另有一番解釋。
經濟金融史研究專著,非常好,價格便宜,快遞快,推薦一下
本書是一部高水平的文集,集中分析了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契約制度和產權制度的形成過程,并分析傳統文化因素在其中的影響。本書的缺憾是對經濟史學的理論借鑒不足。